面對巨大的挑戰時,失敗的風險似乎潛藏於每個角落。
也許你之前聽過這樣的建議:「再自信點!」
很有可能你聽到它時是這麼想的:「如果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但自信是什麼呢?
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的、有能力的
這也叫作自尊。
再加上你肯定自己能力時產生的樂觀,而後由這些產生力量勇往直前面對挑戰。
這就是自信。
它讓想法付諸行動,那麼自信究竟來自哪裡呢?
有幾個影響自信的因素
一:天生的
比如你的基因會影響大腦中神經系統化學物質的平衡。
二:人們對待你的方式
這包括你所處環境的社會壓力。
三:你能支配的部分
你做的決定,冒的風險,你對挑戰和挫折的想法和應對方式。
要把這三個因素完全理清不太可能,但我們所做的個人決定肯定在培養自信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只要記住一些實用技巧,我們其實是有能力培養自己的自信的。
技巧1:快速修復情緒
有一些技巧能在短時間內讓你馬上強化自信心。
當你開始一項困難的工作時,想像你的成功,就像是聽重低音炮音樂一樣簡單。這能增強你對能力的感受。
你甚至可以擺個強勢的造型或者給自己打打氣。
技巧2:相信你有能力提升
如果你想追求長期的改變,考慮下你認知自己能力和才華的方式,你覺得這些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可以後天發展的,像肌肉一樣?
這些信念很重要,因為這會影響你面對挫折時的表現。如果你的思想固化,意味著你覺得你的才華被限制了。如果你發現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你可能會放棄,但如果你的思想是進步的,認為你的能力可以提升挑戰就只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了。
神經科學有助於成長型思維,大腦中的連結的確會在學習和練習中成長,變得更強壯。
結果顯示,平均來說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們更成功,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面對挑戰時表現得更好。
技巧3:練習失敗
面對現實吧,你有時會失敗。
每個人都會失敗,在《哈利波特》被出版商接受前,J.K.羅琳被12家不同的出版商拒絕了。萊特兄弟在設計出成功的飛機前,借鑑歷史上失敗的嘗試,包括他們自己的失敗。
研究表明,那些常常失敗卻仍不斷嘗試的人更能好好準備以一種有益的方式應對挑戰和挫折。
他們學會了如何嘗試不同策略,徵詢他人建議並且堅持不懈。想想你想要接受的挑戰,意識到它不會很輕鬆,接受你會犯錯誤的事實,並且犯錯誤時不要苛責自己,給自己打打氣,站起來,迎接挑戰。無論結果如何,你都會獲得更多知識和更深的理解。 你會感到興奮。
這就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