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自信的人嗎?
你想自信地生活嗎?
當下自信已經成為了奢侈品。「朋友圈」、「臉書」等社交平臺的興起,我們漸漸發現,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比我們更美、更有錢、更有文化、更有人緣、生活更豐富的人,總之比我們過得好的人,至少看起來比我們好得多。
在這些信息的衝擊下,我們越發覺得自己不夠好,自信也漸漸成為了奢侈品。是的,社交平臺上的那些「更好」都是經過修飾、調整和挑選的,並不完全真實,但是,我們依然忍不住將其與自己的生活做比較。
與他人比較就是導致自信心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那麼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自信呢?
通過《自信的力量》一書,我們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書中提出:自信是對生活和生命本身的信念,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構建。
作者夏爾·潘佩將自信分為三個範疇:對他人的信任,對自身能力的信任,對生活和生命的信任。他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並研究了大量哲學家對自信、對人生的解讀,結合包含70本專著的理論成果,近20位名人的人生故事,總結出了構建自信的正確方法。
1.建立良好的互動:自信是對他人的信心
初生的嬰兒脆弱無比,但在親人的關懷和照顧下,一點點構建自信。他們能感受到親人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會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改變,自己之所以被愛,是因為自己這個人,而不是因為行為。
這是兒童在今後歲月裡構建自信的最堅實的基礎,所以現在很多育兒專家會提醒父母們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尤其是在三歲之前。
正如一個小女孩學騎自行車一樣,父親扶著不停地鼓勵「一直踩,不要停」「眼睛往前看」「很好很好」,接著他放開了手。孩子越起越快,沒有父親的幫助,她依然保持平衡,這時她會開心地叫出聲,騎得更歡了,因為她信心十足。
她的自信首先來自於她對父親的信任,因為有父親陪在身邊;其次,是她的能力,她學會了如何踩腳踏板,如何握住車把,掌握了騎車的技巧;最後,她加快速度一個人騎的時候,她的快樂更寬泛,讓她對生活和生命本身都產生了信念。
麥當娜十幾歲時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舞蹈老師,只因為弗林對她說了一句從未有人說過的話:你很美,有天賦,還有一種令人如痴如狂的魅力。正是這寥寥數語改變了她的人生,她從此有了芭蕾舞者自居的信心。
麥當娜因為發現了老師眼中的信任,便感到自己變得強大。相信自己和信任他人的過程是相似的:走出熟悉的世界,與各種吸引你的不同類型的人交往。選擇幫助你的良師益友,選擇對你既有益又能給你安全感和自由空間的人際關係。
2.刻苦訓練:信心來自實踐
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松對柏林音樂學院同一年齡段的小提琴手進行研究時,發現同一批畢業的學生發展也是三六九等,有的成為了頂級樂團的首席樂師,或者享譽國際的獨立演奏家,還有的成為專業音樂人,竊其餘的學生則成為普通的音樂教師。隨後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從第一次拿起小提琴開始到現在,你演奏了多少小時?
結果是,那些成為普通音樂教師的學生中,沒有一個人的演奏時間超過四千小時;所有成為職業音樂人的學生,演奏時間都在八千小時左右;至於那些成為小提琴明星的佼佼者,他們的練習時間均超過一萬小時,無一例外。
於是他提出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即:無論在哪個領域,只需積累一萬小時的努力,就能熟練掌握該領域的技能,成為信心十足的專家。
儘管這一理論並不適用於所有地方,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天才和普通人一樣,需要日積月累的練習,需要逐步掌握技巧,所謂的天賦並非與生俱來,很大程度上是後天習得的結果。
所以,如果你陷入懷疑的漩渦,擔心做不到,與其哀嘆自己的無能,不如腳踏實地去做事,在實踐中鍛鍊技藝。
能力提高了,自信也就隨之而來。
3.接受不確定性,學會在疑慮中做決定
人們常常會面臨兩難的決定,每一個選項都有好有壞,猶猶豫豫,生怕做出錯誤的選擇。這樣的困難來自生活本身,因為人是自由的生靈,而不是預先編程的機器,必須接受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
瑪麗剛剛收到一份令她心動的工作邀請,但她左右為難。現在的職位並非理想中的工作,但也算舒心:薪水還不錯,同事和睦,離家近,未來發展穩定。而新的工作則是她一直期待的、可以大展身手的職位,儘管離家遠、薪水低。
她猶豫了,一方面是穩定安逸的現狀,能為撫養兩個孩子提供安寧的基礎,另一方面是實現雄心壯志的可能,同時存在風險,對她和孩子都是如此。
不管傾向哪一方,她都膽戰心驚,生怕做出錯誤的選擇。決斷並非易事,這要求人們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準備好承受無法預料的結局,這是做決定的必然要求。
當瑪麗意識到這一點後,她戰勝了對不確定的恐懼,她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審視即將來臨的不確定局面:成功從來不是一件確定的事,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數,從來都是這樣,我可以試著去冒險。於是她決定了換工作。
所以,面臨抉擇感到不自信的時候,需要接受不確定性,然後冷靜地分析,試著去冒險,做出決定。學會做決定,就越有自信,而這份自信也會反過來提升決策力,形成良性循環。
4.榜樣的力量,曾經有人做到過,你也有可能做到
原名奧羅拉·杜邦的喬治·桑出入文壇便引起了轟動,雨果和謬塞隊她的處女作《安娜亞娜》讚不絕口,連最嚴苛的文學評論家聖伯夫也認同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一直在捍衛女性追求個人情感的權利,鼓勵女性擺脫「家務的壓迫」。
為了追求文學與自由,喬治·桑在和男爵丈夫育有兩個孩子的情況下,離了婚,這在十九世紀的法國是離經叛道的行為。一生不缺乏情人,在遊歷各國期間,她還與蕭邦同居過7年。她在金錢消費上隨心所欲,但絕不依靠男人供養。同時,她並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母親的角色,非常關心子女的成長,兼顧了舐犢情深與對文學和自由的熱愛。
多產的她還創作過短篇小說和劇本,整個寫作生涯都飽受業界好評。除此之外,她還雜誌、報紙。她的一生豐富如此,方方面面都充滿著自信,始終充滿一往無前的勇氣、敢做敢當的衝勁和不斷創造的激情。
如果仔細閱讀她的人生履歷,我們會發現她的童年十分坎坷,四歲時父親意外身亡,祖母與母親爭奪撫養權,母親目不識丁,最後祖母贏了,每個月給她母親一筆錢作為補償,甚至可以說,時從母親手裡買下了這個孩子。喬治·桑跟著祖母長大,雖然受到了良好的教養,但在這樣的背景下,信任無從談起。
她的自信源於何處?
正是榜樣的力量,喬治·桑自己也說她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欣賞和讚美。在她一生中的各個時期,她都在欣賞那些別具一格的形象和敢於成為自己的人物,正是這些激動人心的榜樣給了她自我肯定的力量。
從少女時期開始,她的榜樣名單一直在加長,她通過這些人物確認自己的身份,建立認同感,從中尋找創作的動力。
尼採說:偉大的榜樣之所以偉大, 是因為其不可能複製。了不起的人能夠帶給其仰慕者的,是偉大的夢想。
所以,你要學會仰慕和欣賞那些「成為自己的人」,要仰慕許多人,其中的每一個都會讓你有所領悟,幫助你前行。切記,我們可以從榜樣的身上汲取力量,但不要盲目模仿,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5.自信是在行動中構建起來的
心理學家、教育人員、體育教練、「積極心理學」理論家等等這些人都有一個共識:自信是在行動中構建起來的。
生活始終為我們準備著驚喜和意外,種種際遇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誨。只有行動起來,才能在現實中發現新的機遇和意料之外的可能。
伊莎貝爾·阿連德一生獲得了五十多項文學獎,在她成為最受歡迎的小說家之前,在那個由男性主導的社會,她總是因為是女孩而得不到志向上的鼓勵。
她之所以成為小說家,是源於她做做記者時的一次採訪。在採訪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的時候,她將事先準備的採訪提綱拋在一邊,完全即興地與聶魯達聊了起來。結果,聶魯達打斷了她:「行了,你一直在說瞎話,講的事都是的,把別人沒說過的話硬是編派到他們頭上。這對記者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但對作家來說確實長處。所以呀,孩子,你最好還是去寫小說吧。」
她並不是信心十足開始寫小說,也猶豫過,但還是從這段會談中得到了自信。正如怯場的演員,上臺前,他們對自己完全沒信心,但是,一走上臺,自信就來了。
想要做某件事,但因為不敢嘗試,而漸漸喪失信心,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有的經歷。在謹慎做出決定後,就付諸行動,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現在我們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攀比問題,如何才能不被外界的幹擾呢?答案是忠於內心的欲望,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要知道個體存在的價值是絕對的,而不是與他人比較才產生的。從本質上來說,只有相似的事物才能比較,獨特的事物彼此之際不存在可比性,所以比較兩個人是毫無意義的。
《自信的力量》一書含有大量哲學、心理學的乾貨,但是讀起來卻又像在讀散文,從每一個人物案例到每一位先知的研究結論,再到每一個句子,都在不知不覺中給人力量。
只有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信,你才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構建曾經被破壞的信心。嘗試接受不確定性,敢於在疑慮中做出決定,從多個榜樣身上汲取力量,不盲目模範,付諸行動,就可以重新構建我們逐漸喪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