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高譯丹、江南都市報記者李巧)12月10日上午,江西省民政工作成就暨《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在昌召開。會上對民政事業"十三五"成就和未來五年發展思路以及《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進行介紹。
【回顧"十三五"】
城鎮貧困群眾從88.61萬減至36.2萬
會上,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劉金接表示,"十三五"時期,全省認真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民政事業專項規劃,民政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首先,我省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劉金接稱,我省紮實推進農村脫貧攻堅兜底保障,92.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在全國率先實施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城鎮貧困群眾從2018年的88.61萬減少到當前的36.2萬,剩餘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脫貧解困取得決定性成效。在全國率先推進孤棄兒童區域性機構養育工作。49.2萬名困難殘疾人享受生活補貼,43.5萬名重度殘疾人享受護理補貼。
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100%覆蓋
此外,我省深入開展城鄉社區治理,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農村達到75%。全省依法登記註冊社會組織2.6萬個,2157家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完成脫鉤。社會組織助力脫貧攻堅累計投入資金21.5億元,幫扶項目5025個。全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6.5萬人,登記註冊志願者600餘萬人。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1萬餘個
"十三五"時期,我省基本社會服務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我省實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1萬餘個,運營養老院1976家,建成具備助餐等功能的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10225個;實施惠民綠色文明殯葬改革三年行動,建立基本殯葬服務免費制度,改擴建殯儀館88個、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公墓)107個、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1.96萬個;實施縣級行政區劃調整事項8件,完成鄉級行政區劃調整31件。
【展望"十四五"】
實施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打造江西特色康養高地
劉金接介紹,"十四五"時期,全省民政系統將圍繞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線;鞏固提升農村兜底保障脫貧攻堅和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成果,健全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圍繞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著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未來五年,我省將健全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機制,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大力發展慈善、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圍繞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著力優化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深入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努力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全國康養高地。
另外,我省將圍繞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提升社會事務管理水平;持續深化惠民綠色文明殯葬改革,強化基本殯葬服務供給;提高婚姻登記服務質量,深化婚俗改革。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特困救助未成年人年齡延長至18周歲
確保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2020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對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提出了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為實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我省結合實際出臺《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下文簡稱《實施意見》),對於推進我省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和深遠意義。
《實施意見》明確了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即到2022年,困難群眾基本保障更加堅實,相對貧困對象納入制度化保障軌道,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穩定成熟,社會救助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總體適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實施意見》提出了六個方面18項重點任務,包括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分層分類綜合救助格局;築牢基本生活保障底線,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建立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提升專項社會救助水平,完善醫療救助、教育資助、基本住房保障、就業創業和社保扶持、受災人員救助等制度;健全急難社會救助制度,強化臨時救助和突發公共事件困難群眾急難救助;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發揮公益慈善和專業社工作用;提高社會救助服務效能,強化經辦服務能力建設。
《實施意見》規定,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特困救助供養覆蓋的未成年人年齡從16周歲延長至18周歲。在醫療救助方面,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取消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封頂線,提高醫療費用年度救助限額;健全重大疾病救治和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政策。教育救助方面,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就業創業方面,推進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在常住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登記,享受相關就業服務和扶持政策,確保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社會救助方面,縣級民政部門要開通"12349"社會救助服務熱線,逐步實現全國聯通,並開展社會救助異地申辦,推進社會救助事項申請辦理向移動端延伸,實現救助事項"掌上辦""指尖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