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城鎮貧困人數減至36.2萬 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

2020-12-12 大江網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高譯丹、江南都市報記者李巧)12月10日上午,江西省民政工作成就暨《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在昌召開。會上對民政事業"十三五"成就和未來五年發展思路以及《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進行介紹。

  【回顧"十三五"】

  城鎮貧困群眾從88.61萬減至36.2萬

  會上,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劉金接表示,"十三五"時期,全省認真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民政事業專項規劃,民政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首先,我省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劉金接稱,我省紮實推進農村脫貧攻堅兜底保障,92.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在全國率先實施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城鎮貧困群眾從2018年的88.61萬減少到當前的36.2萬,剩餘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脫貧解困取得決定性成效。在全國率先推進孤棄兒童區域性機構養育工作。49.2萬名困難殘疾人享受生活補貼,43.5萬名重度殘疾人享受護理補貼。

  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100%覆蓋

  此外,我省深入開展城鄉社區治理,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農村達到75%。全省依法登記註冊社會組織2.6萬個,2157家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完成脫鉤。社會組織助力脫貧攻堅累計投入資金21.5億元,幫扶項目5025個。全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6.5萬人,登記註冊志願者600餘萬人。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1萬餘個

  "十三五"時期,我省基本社會服務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我省實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1萬餘個,運營養老院1976家,建成具備助餐等功能的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10225個;實施惠民綠色文明殯葬改革三年行動,建立基本殯葬服務免費制度,改擴建殯儀館88個、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公墓)107個、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1.96萬個;實施縣級行政區劃調整事項8件,完成鄉級行政區劃調整31件。

  【展望"十四五"】

  實施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打造江西特色康養高地

  劉金接介紹,"十四五"時期,全省民政系統將圍繞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線;鞏固提升農村兜底保障脫貧攻堅和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成果,健全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圍繞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著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未來五年,我省將健全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機制,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大力發展慈善、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圍繞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著力優化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深入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努力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全國康養高地。

  另外,我省將圍繞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提升社會事務管理水平;持續深化惠民綠色文明殯葬改革,強化基本殯葬服務供給;提高婚姻登記服務質量,深化婚俗改革。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特困救助未成年人年齡延長至18周歲

  確保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2020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對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提出了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為實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我省結合實際出臺《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下文簡稱《實施意見》),對於推進我省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和深遠意義。

  《實施意見》明確了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即到2022年,困難群眾基本保障更加堅實,相對貧困對象納入制度化保障軌道,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穩定成熟,社會救助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總體適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實施意見》提出了六個方面18項重點任務,包括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分層分類綜合救助格局;築牢基本生活保障底線,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建立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提升專項社會救助水平,完善醫療救助、教育資助、基本住房保障、就業創業和社保扶持、受災人員救助等制度;健全急難社會救助制度,強化臨時救助和突發公共事件困難群眾急難救助;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發揮公益慈善和專業社工作用;提高社會救助服務效能,強化經辦服務能力建設。

  《實施意見》規定,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特困救助供養覆蓋的未成年人年齡從16周歲延長至18周歲。在醫療救助方面,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取消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封頂線,提高醫療費用年度救助限額;健全重大疾病救治和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政策。教育救助方面,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就業創業方面,推進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在常住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登記,享受相關就業服務和扶持政策,確保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社會救助方面,縣級民政部門要開通"12349"社會救助服務熱線,逐步實現全國聯通,並開展社會救助異地申辦,推進社會救助事項申請辦理向移動端延伸,實現救助事項"掌上辦""指尖辦"。

相關焦點

  • 江西城鎮貧困群眾減少到36.2萬人
    新華社南昌12月10日電(記者袁慧晶)記者從10日召開的江西省民政工作成就暨《關於改革改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全省城鎮貧困群眾從2018年的88.61萬人減少到當前的36.2萬人。
  • 周厚鈥建議武漢「防貧保」範圍擴大至城鎮居民和職工
    他建議武漢市在推廣農村人口「防貧保」、鞏固脫貧工作成果的同時,將城鎮困難居民和職工納入防貧保障範圍,防止在城市出現貧困戶。  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太平洋產險湖北分公司利用保險業務優勢,積極參與湖北省脫貧幫扶工作。在前期試點基礎上,2018年太平洋產險湖北分公司與湖北省首批9個縣市籤約實施「防貧保」。
  • 江西構建分層分類救助體系:低收入家庭中重殘重病者參照「單人戶...
    ■陳雪紅、信息日報/信息日報客戶端記者魏文彪/文「十三五」成就:城鎮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基本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劉金接介紹,「十三五」期間,我省紮實推進農村脫貧攻堅兜底保障,92.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
  • 「兜底」救助,給貧困群眾「穩穩的幸福」
    近年來,河北省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不斷完善低保等社會救助政策和制度,進一步擴大救助覆蓋面、創新保障方式、提高「兜底」質量,牢牢守住民生底線,託起貧困群眾「穩穩的幸福」。目前,全省農村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人每年5452元,較2015年底增長104%。
  • 陝西民政兜底保障全力助推全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截至5月20日,陝西省18.34萬未脫貧人口納入民政兜底保障17.30萬人,佔全部未脫貧人口的96.5%;4.1萬脫貧監測戶人口納入民政兜底保障1.95萬人,佔總數的47.70%;邊緣人口4.28萬人,民政兜底保障2.02萬人,佔總數的47.16%……在全國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南陽市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 落實關愛政策 確保應幫盡幫
    12月15日,南陽市召開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新聞發布會,介紹2020年兜底保障工作情況。  兜底保障政策主要是農村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孤兒救助、殘疾人兩項補貼等。截至第三季度,南陽市共有城鄉低保對象44.16萬人,累計支出城鄉低保資金9.52億元。
  • 溫暖2020 民生答卷|政策兜底 貧困人口和敬老院老人生活有保障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孫靈猛)城鄉貧困人口和敬老院老人的生活保障問題是民生大事,今年濟寧市將「低保標準提升及基礎薄弱敬老院供養條件改善」列入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強化各項兜底措施,不斷提升貧困弱勢群體的幸福感獲得感。
  • 四川退役士兵家庭優先納入城鎮保障性住房保障範圍
    (袁愷君 張洪瑞 楊繼龍 記者 李曉帆 謝明剛)徵兵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考核、農村義務兵優待金大幅度提高、大學生入伍由省財政先行墊付學費補償、退役士兵家庭優先享受城鎮保障性住房、每年5月和10月為全省徵兵宣傳月……記者昨日從省徵兵辦獲悉,由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聯合頒布的《關於加強新形勢下徵兵工作的意見》已於11月1日正式實施。
  • 兜底保障如何做到「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導】   光明日報記者 任歡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的最後一道防線。民政部在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如何做到「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取得了哪些成效?
  • 快看這份兜底保障指南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874萬畢業生面臨「最難」就業季,很多農民工受疫情影響不能返崗復工,還有一些貧困家庭面臨嚴重的生存問題?他們該怎麼辦?有哪些就業和失業保障可以兜底?不要慌!你擔心的國家都幫你想到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份保障指南,希望大家都能順利度過這段特殊時期。
  • 織牢社會「保障網」 託起群眾美好生活
    「十三五」期間,我國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參保人數超過13.5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全民參保計劃紮實推進;城鄉醫保全面並軌,報銷比例提升,報銷範圍擴大。異地就醫即時報銷,緩解2.36億流動人口看病難。
  • 江西給200萬貧困人口發「紅包」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方維芳報導:11月28日,省人社廳召開精準扶貧行動計劃新聞發布會,推出「五大扶貧行動計劃」,給200萬農村貧困人口發人社大紅包。據悉,我省決定「十三五」期間在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大力實施就業促進、創業扶持、技能提升、社會保障、人才支撐等「五大扶貧行動計劃」,採取20條具體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對全省200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集中開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扶貧,幫助貧困人口儘早脫貧,共奔小康。
  • 贛州114.3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江南都市報訊 江西日報記者陳化先報導:12月15日,省政府新聞辦、省扶貧辦、贛州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決戰脫貧攻堅·江西省『十三五』脫貧攻堅成就巡禮系列發布會」第一場暨贛州專場發布會在南昌舉行。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贛州114.3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02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出列。
  • ...寧強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 累計減貧8077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2020年6月底,寧強縣累計減貧80775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0%降至1.01%,10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今年2月27日省政府公告寧強等29個貧困縣(區)退出貧困縣序列,順利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目前,剩餘貧困人口2219戶2996人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正在按程序脫貧退出,至此,該縣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
  • 寧夏80.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 截至目前,全區建檔立卡時的80.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9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今年整合下達9個貧困縣(區)農業項目資金18.28億元,增長19.63%,貧困家庭40%以上的收入來自特色產業。 同時,我區持續實施「四個一」示範工程,完善減貧帶貧機制,累計培育150個產業扶貧示範村、166家扶貧龍頭企業、1066家扶貧產業合作社、10434名致富帶頭人,累計帶動36萬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
  • 江西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已達1052.8萬人
    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已達1052.8萬人  社會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網,是調節收入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劉三秋介紹說,70年來,江西基本形成了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框架,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了從國家負責到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的轉變,社會保險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基金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待遇水平穩步提高,經辦能力不斷提升,覆蓋城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
  • 織密保障網鋪就幸福路
    我省把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救助供養範圍,把符合條件的返貧人口納入臨時救助範圍,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圍繞特殊群體脫貧,加大關愛幫扶力度。持續實施80歲以上老人高齡津貼制度,惠及216萬人;連續兩次提高孤兒基本生活費最低標準,全省機構養育和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保障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350元和950元。
  • 金昌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情況咋樣?這場新聞發布會告訴你
    完善低保等社會救助制度,把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下大力解決好群眾關切的各類問題,兜住兜牢兜好睏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服務底線,努力讓困難群眾和服務對象滿意。截至目前,我市共為35877名各類社會救助和服務對象發放社會救助資金11514.35萬元,確保4676人兜底保障對象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兜盡兜、應養盡養。
  • 宿遷建立健全「三保障」政策體系 讓貧困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12月11日,記者從宿遷市相關部門了解到,「十三五」以來,江蘇省宿遷市深入推進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聚焦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保障等重點民生問題精準發力,建立健全「三保障」政策體系,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健全完善教育扶貧體系。
  • 2019.04:中國城鎮多維貧困狀況與影響因素研究(馮怡琳)
    結果表明,2016年中國城鎮多維貧困發生率已降至1.1%,但東北地區、城鄉結合區多維貧困發生率相對較高。城鎮多維貧困人群呈現「低就業、高負擔」特點,以老年戶為主。按照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將城鎮地區分為主城區和城鄉結合區,城鄉結合區多維貧困發生率高於主城區,也高於全部城鎮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