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368所學校校訓詞彙
數說校訓
記者統計市內
368所學校校訓發現:
你還記得自己母校的校訓嗎?近日,一項針對國內256所大學校訓的調查數據熱傳,調查稱,大學校訓口號式、同質化現象嚴重。
本報記者收集了東莞市內368所學校校訓,統計發現,8字校訓佔七成,「創新」出現頻率最高達111次,後面依次為「團結」、「勤奮」、「求實」、「博學」等。此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各鎮街也有一定的特點,比如寮步鎮學校比較關注「做人」,大嶺山鎮學校愛說「進取」,鳳崗鎮學校對「創新」情有獨鍾,東城區學校更注重「德」。記者調查發現,有八成市民不知道學校校訓,甚至有在校學生。
專家表示,校訓是辦學者的辦學理念的體現,並不是意味追求光鮮的語言,重要的是要落到實處。
數據:「創新」受111所學校熱捧
近日,網上一項針對國內256所大學校訓的調查數據熱傳,那麼,東莞的學校校訓如何呢?
記者通過東莞市教育局官方網站上收錄的學校數據,對東莞368所學校校訓進行統計,其中包括223所小學、128所中學、13所職校以及4所高校。結果顯示,在統計的所有學校當中,「創新」出現的頻率最高,達到111次,後面依次為「勤奮」84次、「團結」50次、 「求實」45次、「博學」42次等。
記者從校訓的字數來看,八字校訓因長短合適、朗朗上口而受到264所學校的青睞,佔到70%左右,比如東莞高級中學的校訓「勵志 勤學 求實 創新」,東莞中學校訓「自主和諧 共同發展」;而十六字校訓佔比8%;接著是四字校訓,另外還有五字、七字、九字等。
雷同:小學和大學校訓一樣
記者發現,在統計的368所學校裡面,同樣存在校訓雷同現象,如黃江鎮長龍小學校訓「學而知不足」就與莞工、莞工城市學院的校訓一樣。塘夏鎮水霖學校與企石鎮江南小學校訓都是「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東城區科發小學和樟木頭鎮百順小學校訓同為團結、勤奮、求實、創新四個詞,只是順序調換一下。
而有的中小學因與國內知名大學有一定淵源,便照搬大學校訓,雷同比較明顯。如博雅外國語學校的與北京大學的校訓一樣,同為「愛國 進步 民主 科學」。道滘鎮紀英學校校訓是「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跟清華大學相同,中大外國語學校與中山大學校訓都是「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此外,雷同校訓比比皆是,如厚街福民學校、大嶺山南華學校、謝崗中學、樟木頭鎮百順小學的校訓都有「求實創新」。而有的校訓之間只換了一個詞,有的則用近義詞代替,如把創新改成拓新,把誠信改為誠實等。
盤點東莞中學校訓十宗「最」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訓,每個校訓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凸顯貫穿於學校的教學理念,承載了學校的歷史、理想和目標,它們有的四平八穩,有的個性十足,有的義正詞嚴,有的則娓娓道來。到底哪個校訓最容易記住?哪個校訓最有趣呢?記者在這裡為讀者盤點東莞校訓十宗「最」。
●最囉嗦
東坑鎮海東學校:傳承荊楚教育,啟迪廣袤思維;招聘全國賢才,點燃無窮智慧;凝聚神州學子,激揚張狂夢想
●最簡潔
橫瀝中學:超越自我
●最萌翻
大朗鎮朗升學校:一筆一畫練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
●最質樸
大朗鎮宏育小學:每天進步一點點
●最文藝
東華高級中學:心止於善 行止於美
●最抽象
中堂鎮鵬翔小學:傳播文明 收穫成功
●最深情
石排鎮諾培小學:教養孩童,使他們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最個性
橋頭鎮橋頭中學 :做到自己的最好
●最實在
常平鎮創業學校:立志創業,做創業人
●最全面
松山湖中心小學:養德·立美·尚文·健體·啟智·求是
數說:「孝道」也被寫入校訓
記者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很多學校把「做人」納入校訓當中,最為集中的是在寮步鎮。數據顯示,寮步鎮至少有4所學校把「做人」寫入校訓,如鳧山小學的「誠信做人 務實做事」,名揚小學的「說好話 讀好書 行好事 做好人」,東源小學的「千教萬教教人學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還有學校關注創業。常平的創業學校校訓就把自己的教育意圖很直接地表達出來——「立志創業做創業人」。也有學校把名人名言作為校訓,如大朗水霖學校校訓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統計的學校當中,只有一所學校把「孝道」引入校訓,那就是石排鎮的雲崗學校,該學校的校訓為「自主 和諧 仁孝 奮進」。
數據顯示,所有校訓當中最簡短的校訓是四個字,如長安實驗中學的「自強奮進」,塘廈中學的「感恩 求真」。而東坑海東學校的校訓要記住就有些困難了:「傳承荊楚教育,啟迪廣袤思維;招聘全國賢才,點燃無窮智慧;凝聚神州學子,激揚張狂夢想」,長達36個字。
調查:大部分學生忘記母校校訓
昨日,記者隨機採訪20位市民、20位在校學生後發現,八成以上的人不記得母校校訓,只有兩位市民記得母校的校訓,4名在校學生能夠正確說出來。
在東莞長大的小姜表示,「我高中是在東莞高級中學上的,剛才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校訓是什麼,但我對大學的校訓卻印象深刻。」小姜告訴記者,「可能在中學更多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吧,沒有什麼時間來感受校園文化。大學就不一樣,校訓跟校園文化關係很密切。」小姜說:「上大學前,學生不太可能完全理解校訓意味著什麼,而且大多數校訓都跟口號一樣千篇一律,這幾個字對他們的成長也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希望學校能多關注學生的成長,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小姜對記者說。
畢業於東莞中學的吳慧榆也早已記不得母校校訓是「自主、和諧、共同發展」。吳慧榆坦承,當時自己並沒有意識到有校訓,「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儘管當時不知道校訓是什麼,但校訓的精神其實是融入到校園管理中了。當時學校就鼓勵我們不要死讀書,要全面發展,還希望我們同樣成為學校的榮耀。從這層面上來講,校訓也算是對當時的成長產生了影響。」
校長:校訓應避免形式化
曾任可園中學校長現為萬江中學校長的李階華認為,「校訓應該將自己想說的道理,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出來,讓每個學生、家長一看就明白,而不用去翻字典查典籍。」李階華表示,其在可園中學任校長期間提出了「立好志、讀好書、做好人」的校訓。「這個校訓學生好琢磨好操作,通俗但有內涵。」
對於校訓用詞雷同的問題,李階華表示,校訓應避免應景化、形式化。「比如革命戰爭時期就談『革命』,改革開放時期就講『創新』,千篇一律。一些校訓用詞如『勤奮』、『團結』,掛工廠也行,掛哪單位都行,沒有自己的個性。」李階華說,校訓是需要積澱的,積澱來自對教育的理解。
東莞信息職業技術學校校長葉朝楨認為,校訓是一所學校辦學的靈魂,反映出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校訓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能激發學生在成長路上不斷追求進步、思考和確定人生路向,能體現師生的共同目標,是校園人文精神的提煉。葉朝楨表示,校訓應與傳統文化一樣,通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和積澱,慢慢成為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成為校長治校精神的反映,同樣也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
專家:雷同沒關係 關鍵要落地
「校訓是一所學校的內在精神的反映,是學校的精氣神。」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任何一個教育階段的學校校訓都是應當反映出一定的價值理念,並且在教育教學以及一切校園生活中貫穿其中,能夠指導學生言行。
熊丙奇認為,校訓雷同不是問題,關鍵是校訓能不能落地。「每所學校都有辦學理念,不同學校的理念出現重合也是正常現象。」熊丙奇說,校訓不是意味追求光鮮的語言,而是要落到實處。比如說「求真務實」,一所學校如果能夠完全做到這兩點是非常難得的,她教育出來的學生就不會說假話。
對校訓出現雷同,熊丙奇說,「沒有辦學自主權導致了校訓沒有個性。」校訓是辦學者的辦學理念的體現,沒有辦學的自主權就不可能體現出辦學者的理念。
教育局:對各校校訓不作要求
昨日記者也就各中學、職校校訓的問題諮詢了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教育局對學校校訓不做要求,由各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提出自己的校訓,只要不與相關法律法規、道德倫理相牴觸即可。(文、圖表/記者吳城華、陳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