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有極深的愛石情結,以石為主題的書畫作品數不勝數,愛石的痴人更是不可枚舉,例如米顛拜石,鄭板橋畫石,宋徽宗「花石綱」,詩人白居易還曾寫了一篇太湖石收藏、鑑賞理論的散文《太湖石記》......有趣的是,四大名著中均有石頭的影子:
首先,最具有愛石情結的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愛此一片石,玲瓏出自然」。《紅樓夢》的主人公賈寶玉,其意就在於假的寶玉,真的頑石。因為和賈寶玉一同誕生的通靈寶玉就是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塊頑石,為女媧補天所餘,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帶步入紅塵,遂經歷了一番盛衰循環的故事。
後來,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忽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後面又有一首偈云: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西遊記》的開篇也極其有趣,孫悟空的誕生便是由一塊仙石孕育而出的: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衝鬥府。
同樣,《水滸傳》的展開也離不開自然造化的神奇石頭——「一片大青石板」:
伏魔殿四邊並無一物,只中央一個石碑,約高五六尺,下面石龜趺坐,大半陷在泥裡。照那碑碣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籙,人皆不識。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太尉那裡肯聽,只得聚集眾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齊掘那石龜,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約有三四尺深,見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圍。眾人只得把石板扛起,看時,石板底下,卻是一個萬丈深淺地穴。只見穴內刮喇喇一聲響亮。
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原來伏魔殿內鎮鎖著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在裡面。如今「千古幽扃一旦開,天罡地煞出泉臺」。這便是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因果。
第七十一回梁山好漢聚集面臨排座次的紛擾。是夜三更,天上一聲巨響,一團火從天而降,鑽入祭壇之下。後在壇下挖出一塊石碣,上書「龍章鳳篆蝌蚪之書」,經辨認發現上面寫有梁山一百零八將的姓名。於是,這塊石頭的出現令英雄座次不爭而定。
《三國演義》中也有石頭的蹤影,起到了重要的預示作用,只是在閱讀中很容易忽略:
一、「恨石」,出自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勾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段。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孫權在後面看見,問曰:「玄德公如何恨此石?」玄德曰:「備年近五旬,不能為國家剿除賊黨,心常自恨。今蒙國太招為女婿,此平生之際遇也。恰才問天買卦,如破曹興漢,砍斷此石。今果然如此。」權暗思:「劉備莫非用此言瞞我?」亦掣劍謂玄德曰:「吾亦問天買卦。若破得曹賊,亦斷此石。」卻暗暗祝告曰:「若再取得荊州,興旺東吳,砍石為兩半!」手起劍落,巨石亦開。至今有十字紋「恨石」尚存。後人觀此勝跡,作詩讚曰:「寶劍落時山石斷,金環響處火光生,兩朝旺氣皆天數。從此乾坤鼎足成。」
恨石一分為二象徵著吳蜀分道揚鑣,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
二、石頭八陣圖,出自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裡,孔明巧布八陣圖
江邊止有亂石八九十堆,並無人馬。遜大疑,令尋土人問之。須臾,有數人到。遜問曰:「何人將亂石作堆?如何亂石堆中有殺氣衝起?」土人曰:「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陸遜聽罷,上馬引數十騎來看石陣,立馬於山坡之上,但見四面八方,皆有門有戶。遜方欲出陣,忽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遜大驚曰:「吾中諸葛之計也!」
石頭陣標誌著西蜀從此之後日趨衰落。
三、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頭,見《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
唐人有詩嘆曰:「西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於是東吳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戶口五十二萬三千,官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老幼二百三十萬,米谷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皆歸大晉。大事已定,出榜安民,盡封府庫倉廩。
受禪臺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石頭城成了結束三國演義的象徵。
《紅樓夢》和《西遊記》中的石頭都充當了該書的主角,《水滸傳》的石頭則預示著腐朽的朝廷惡勢力,壓抑著英雄們的出世,而《三國演義》的石頭則是一條三國興衰分合的線索。總之,石頭都是其中不可磨滅的重要因素。
那麼,為什麼古人如此鍾情於石頭呢?
其一,石頭是山水的濃縮,方寸之間已經包羅萬象。文人們困坐書房,寄情山水,而一塊小小的石頭則滿足了他們關於自然的所有想像。
其二,石頭看起來端方剛硬,奇巧均出於自然,象徵著文人高潔的風骨,樸拙的性格和堅毅的精神。在石頭的身上,寄寓了文人對自身品格的嚮往。
其三,歲月失語,惟石能言。世間萬物有多少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而石頭卻能歷盡滄桑,遺世而獨立,文人希望的不朽在石頭身上得以完美展現。
石頭象徵著永恆,石頭蘊含著神奇的天地造化之功,石頭象徵著文人的氣節情操,也因此更多的文人寄情於石,託古擬今於石,在他們的作品中更是離不開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