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存款競爭激烈 民營銀行「花式」攬儲
本報記者/張漫遊/北京報導
臨近年底,銀行業對存款的爭奪愈發激烈。《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發現,近日多家民營銀行、部分城商行和農商行,相繼發布了多個支取靈活、收益高的存款產品,主要計息方式為靠檔計息和按周期付息兩種模式。
談及存款產品逐漸豐富、競爭態勢增加的原因,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主要是隨著資管新規落地,人們對於理財觀念正發生改變,對於「高收益」的敏感度更勝「保本」,更多銀行為了吸收資金,推出了諸多高收益、支取靈活的存款產品。
高負債成本如何被覆蓋?某南方民營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雖然負債成本較高,但民營銀行的貸款利率一般可達到8%以上。「民營銀行的出現主要是填補傳統銀行的空缺,覆蓋通過傳統授信不能覆蓋的人群,而這部分人也能接受稍高的貸款成本。當然,民營銀行有著與傳統授信審批不同的模式,也在努力通過這種方式降低業務成本。」
起存門檻僅千元 月付利息達年化4.3%
近日,記者注意到,在京東金融「銀行精選」一項下有多款可靈活支取且收益高的銀行存款產品。比如天津金城銀行推出的「金慧存月月盈」產品,這是一款5年期的存款產品,但可按月付息,利率為4.30%(年化),即在21:00之前購買當日起息,每個月為一個計息周期,每月派息;同時也可提前支取,未滿一周期的,周期內實際持有天數按銀行掛牌活期利率計息,且起存門檻僅為1000元。
此外,在京東金融在售的銀行存款產品中,還有部分銀行推出了存款利率比「金慧存月月盈」高的存款產品,其中有的屬於派息周期較長,如每期派息收益率為4.6%,但6個月為一個周期;有的屬於靠檔計息產品,如持有時間不足一天不計息,持有1至7天按照1.12%計息,持有7天至1年按照1.89%計息等,存滿3年到5年時存款利率即可達到5.3%。
上述南方民營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民營銀行的存款產品主要就是靠檔計息和按月付息兩種付息形式,其中部分銀行按月付息是會採用將收益權轉讓的形式,即為保障客戶資金的流動性,在整個產品未到期的時候可以通過將定期存款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合作機構的方式,而客戶提前拿到存款本金及較高收益。
記者對比了部分股份制銀行的存款產品,發現上述民營銀行的產品確實較有競爭力。如某家股份制行推出了3年期按月付息的存款產品,起存門檻為5000元,存款利率為3.49%;這家股份制銀行收益再高些的3年期按月付息的存款產品,利率為3.79%,但存款門檻為10萬元。
某民營銀行人士告訴記者:「民營銀行本來缺少網點,且知名度不高,攬儲不易,因此會適當抬高存款利率,並把一些產品放在流量比較高的平臺上,吸引儲戶。」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存款的壓力不僅是民營銀行感受到了,城商行等中小銀行也倍感壓力。某城商行個金部人士告訴記者,由於不具備基本類衍生品交易資格,目前部分中小銀行不能再做結構性存款產品了,因此會希望在定期存款方面有所突破。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10月份存款數據顯示,人民幣存款增加2372億元,同比少增1163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6012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6993億元。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告訴記者,隨著資管新規落地,人們對於理財產品的認識有所轉變,存款增速放緩的趨勢將很難轉變,他認為,人們對於「高收益」的敏感度更勝於「保本」。
貸款利率普遍在8% 以覆蓋負債成本
關於天津金城銀行如何能夠支持月付息利率為4.3%的高成本等問題,記者聯繫了該行,但截至發稿,記者還未收到該行的回覆。
上述南方民營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民營銀行作為市場的後來者,想要從穩定的市場中分羹,必須要凸顯優勢,適當提升存款利率就是方式之一。「目前雖然負債成本較高,但銀行業能通過貸款端覆蓋成本,一般貸款利率要達到8%以上。」
上述民營銀行人士告訴記者,一般民營銀行的貸款種類分為自研貸款、聯合貸款、助貸以及投向信託的機構貸款。「部分民營銀行在存款給出的利率高,可能他們在貸款業務方面的投放渠道比較好,能覆蓋住成本。」他表示,一般來說,個人貸款的利率比企業高,企業貸款普遍都是大額低息的。
「民營銀行的出現主要是填補傳統銀行的空缺,覆蓋他們通過傳統授信不能覆蓋的人群,而相比於融資難,這部分人也能接受稍高的貸款成本。」上述南方民營銀行人士如是說。
上述民營銀行人士向記者透露道:「從各家銀行存款的利率情況也能看出,並不是所有民營銀行都能給出較高利率,這背後的因素有很多,貸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看當地的政策。」
不過,民營銀行也在試圖降低貸款利率。上述南方民營銀行人士告訴記者,民營銀行有著與傳統授信審批不同的模式,也可以降低業務成本。
如微眾銀行在2018年業績報中披露道,該行優化定價、讓利客戶,新發放貸款平均利率下降了1個百分點。據悉,今年微眾銀行也在持續降低微粒貸貸款利率,據悉微粒貸的平均利率是呈現下降趨勢的,這主要得益於微眾銀行帳戶運維成本持續下降。
記者從眾邦銀行方面了解到,該行就是利用5G、區塊鏈、物聯網等底層技術,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應用,對融資企業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流程數位化風險管理,建立能確保企業交易行為可信、交易信息可得、交易風險可控的「交易信用」模型。將風險管理聚焦在企業的實時經營上,做到風險的實時監測、及時預測、動態管控,做到「三個實」:實情、實時和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