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泥沙太多,很多地方都成危險的懸河,但是這裡沒有鬧過水患

2020-12-24 旅遊周邊事

洪水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自然災害之一,中國最大的洪水是黃河改道,作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滋養了中華文明,但也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在黃河流域,有一個地方從來不發洪水,卻成了「魚米之鄉」,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黃河在這裡變得如此溫柔?今天我們就聊一下黃河泥沙太多,很多地方都成危險的懸河,但是這裡沒有鬧過水患。

蜿蜒的黃河,一直是中國人後裔的精神信仰,是孕育了中華文明5000年的母親河,黃河兩岸,我們的祖先在這裡繁衍生息,譜寫了一首又一首戰歌,黃河全長5464公裡,發源於青海省的青藏高原,形狀如幾,由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及自治區,最終直接灌入渤海,據地理專家估計,黃河的形成約在一百萬年前,是由史前地殼變化造成的,在一百萬年的流動中,黃河明顯不同於其他河流,因為它的水體中有大量的泥沙。

黃河泥沙含量高居世界河流之首的主要原因是黃河中段經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上滿是沙土,這種特殊現象是它幾千年泛濫的罪魁禍首,黃河每年帶走約16億噸泥沙,其中1/4沉積在河底,使黃河河底逐漸升高,高度升至地面,從而成為真正的懸河,一旦河底達到一定高度,順流而下的河水就會衝破河岸,立即改道,造成黃河兩岸大規模洪澇災害,不得不說,黃河的洪水已經讓海峽兩岸的人民苦不堪言,甚至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遊決口次數已達1500次,並伴有20多次永久性改道,無疑對黃河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但你無法想像,如此桀驁不馴的黃河,在一個地方變得異常馴服,連水流都異常平緩,此地究竟是哪裡呢?答案正是寧夏河段。

寧夏是中國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黃河流經的咽喉之地,黃河寧夏段約佔黃河全長的1/14,其中引灌區就有318公裡,黃河寧夏段自中衛縣的翠柳溝入境,並流經中衛、中寧、青銅峽、吳忠、靈武、永寧、銀川等10個縣市,令人咄咄稱奇的是,黃河在此地的流速逐漸減緩,一改往日之咆哮洶湧之態,變成了平靜的流淌,那麼對於黃河泥沙太多,很多地方都成危險的懸河,但是這裡沒有鬧過水患,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地上「懸河」,地下「城摞城」
    地上「懸河」懸河?不會是天上懸著的河吧?還真有神仙和天庭咋的?其實不然,懸河就在咱們現實生活中。那麼到底什麼是懸河呢?放一張網絡上的圖大家就秒懂啦!但是或許有很多人對此了解不多。今天亞肯老師就給大家科普一下。懸河又稱「地上河」,即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從圖中大家可以看出,黃河的河床已經高出大堤外面的地面了。這樣的話,開封段的黃河確實是懸在空中的,稱之為「懸河」真的恰如其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黃河下遊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懸河」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就跟我們的地理知識有關了。
  • 黃河為什麼沒有洪水了?幾千年來我們到底對黃河做了什麼?
    在我國有一句古話「有河患,無江患」,但是大家在這幾年是不是很少聽到說黃河在發洪水了,自古黃河水患就是愈演愈烈,可是現今黃河不僅沒有水患,還經常面臨著斷流的危險。這又是為什麼呢?但其實現在的黃河一直都有洪澇的,只不過因為我國基建水平的提升,將黃河洪澇的主要發生地段進行了治理,所以近些年從來沒有聽過黃河決堤的新聞。
  • 黃河水越來越清,原因是什麼?未來泥沙含量會與長江差不多嗎?
    地上懸河黃河每年都會攜帶16億噸的泥沙奔騰,其中會有12億噸流向大海,而剩下的泥沙則在黃河的下遊形成了衝積平原,非常有利於農業的種植。這起來似乎是一件非常不錯的事情,它有可能會帶來什麼危害嗎?黃河的泥沙堆積剛開始確實衝積成了平原,但是淤泥實在是太多了,黃河的下遊河床甚至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河,只能依靠人工大堤來約束它,隨著泥沙的堆積這段河床已經高出地平面7-8米了,最高的地方甚至達到了10米。所以黃河下遊的決堤帶來的後果就異常嚴重,對華北地區人民的影響深重。
  • 黃河是天災,長江是人禍
    在洪水太多不可控、活命都困難的地方當然談不上發展壯大,可沒點兒持續不斷的來水也肯定不行。有一條我好大家好、我倒黴大家也遭殃的能讓咱一起都合力關心的大河,是形成大一統漢人中土文化的最好保障。最早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名叫大禹。其實在他之前,他爹可能也曾這麼想過。但是咋說呢?大禹他爹這人吧,好聽點兒,他胸懷人定勝天的熊心壯志。難聽點兒?其實就是貪得無厭、人心不足蛇吞象。
  • 黃河泥沙堆積如山,下遊成為「地上河」,為何不挖深一點?
    黃河的泥沙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罕見。作為地球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黃河一直在塑造著下遊的面貌。現在的華北平原,絕大部分都是黃河經過數百萬年的泥沙衝積而形成的,現在黃河泥沙還在源源不斷地填充著渤海。有學者認為,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最多200年後,渤海就將被徹底填平。
  • 東流入海 懸河安瀾寫新篇(人民眼·行走黃河(下))
    但是,長期以來,受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再加上人為破壞,黃河屢治屢決的局面始終沒有根本改觀,黃河沿岸人民的美好願望一直難以實現。黃河真正安瀾,是新中國誕生之後。新中國70年無決口,20年不斷流,豫、魯地區生產總值全國前五居其二。黃河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伏秋大汛歲歲安瀾,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 黃河九曲十八彎最後一道彎,就在河南這裡,800年間決堤143次!
    蘭考位於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北宋以前,黃河從今天鄭州的西北過,不經過蘭考,所以沒什麼水患。直到公元1128年,東京留守杜充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縣西南人為地扒開黃河大堤,黃河改道,流經商丘、安徽,江蘇注入黃海;公元1171年,黃河在河南陽武再次決口改道後,黃河成東西向流經蘭考境內,經儀封、民權、商丘等地依然匯入黃海。黃河每年攜帶的泥沙有16億噸,其中4億噸沉積在下遊的河床,黃河到達蘭考境內,其實就是一段典型的「地上懸河」了。
  • 為了緩解黃河對渤海的泥沙淤積,是否可以將黃河改道從江蘇入海?
    黃河流域圖黃河之所以稱為「黃河」是由於其河水的顏色,黃河由於流經黃土高原地區,使得黃河河水中的含沙量極高,黃河可能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每年黃河都會攜帶超過16億噸的泥沙輸入渤海。黃河大量的泥沙在下遊淤積,從而抬高了黃河下遊的河床,使之成為了地上河,大量泥沙在入海口沉積,使得黃河三角洲的面積不斷增加,黃河三角洲成為我國國土重要的增長點。
  • 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16億噸泥沙,這些泥沙都去哪兒了?
    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明白這些泥沙從哪兒來,又為什麼會產生泥沙。黃河總長度達到5400多公裡,發源於青藏高原,在流經中遊黃土高原時,裹挾了大量的泥沙,這就是黃河泥沙的來源,由於黃土高原由風力堆積而成,而黃土高原的土壤又是以顆粒狀的粉砂為主,這種顆粒粘性極差,而且透水性很強。
  • 綠色海洋,鄭州黃河國家溼地公園,前路在何方
    過了鄭州邙山就是黃河的下遊,也是從這裡開始,黃河的河床逐步抬升,變成地上懸河。按理說,作為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應該具備通航能力的,可是流經黃土高原的黃河攜帶了大量泥沙,並在下遊河床形成堆積。今天說的鄭州黃河國家溼地公園,正好位於黃河下遊的起點。
  • 黃河裡的沙子這麼多,國家為什麼不挖出來用於建設?看完漲知識了
    知道大家上班的辛苦和勞累,可家庭的責任卻只能由你來背負,生活本就是一層一層的給人壓力, 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而解壓最好的方式就是出去旅遊,可我知道,到了現在這個屬於該奮鬥的年紀,大家都沒有時間。不過大家卻可以關注小編,小編可以每天都帶你領略世界各地的風景!重新接觸世界!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並稱「四瀆」,這是我國古代四條擁有獨自入海口的河流,「兩條龍」長江、黃河自不必說,氣勢雄渾,一路浩蕩入海所向披靡。而淮河和濟水則比較悲催,被任性的黃河隨時擺布,濟水距離黃河太近,被侵了河道,已經消失。淮河的境況相對好點兒,只是一度被黃河奪了入海口。
  • 300多年前,林州五龍哪位小英雄義堵黃河
    萬裡黃河攜帶著大量泥沙進入豫、陝、晉交界後,在中條山和崤山之間穿過三門峽,再經小浪底流入廣袤的黃淮大平原。這些泥沙沿途沉積,河床也越積越高,下遊河道便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河床高出兩岸的開封、新鄉分別達13米和21米。從先秦時期到清朝建立的2138年中,下遊決口1500多次,大的改道20多次,北抵天津,南達江淮,洪水範圍超過25萬平方公裡。
  • 鄭州大學「攜手生態保護,助力黃河發展」實踐團隊在武陟縣調研
    8月12日,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攜手生態保護,助力黃河發展」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進行了實地調研及街頭採訪。武陟縣是首個擁有「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桂冠的縣城。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說法,武陟縣恰好位於豆腐腰開始的地方,聞名於世界的「懸河」就從這裡發育。
  • 如果黃河入海口泥沙不斷淤積,有沒有可能把渤海封閉起來?
    這個問題中涉及到兩個地理事物,分別是「黃河」和「渤海」,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克拉山北麓,黃河在我國的國土上流過了一個巨大的「幾」字形,自西向東奔流到海,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長河。雖然,黃河的徑流量不大,但是由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大量的黃土進入黃河河水中,使得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黃河攜帶的泥沙在下遊河段,由於流速減慢,泥沙淤積,從而衝積形成了華北平原。
  •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 新的黃河文明應運而生
    但是黃河也是歷史上變遷最頻繁、水患最嚴重的一條河流,自《史記》以下,歷代正史河渠志均以記述黃河變遷為主,治理黃河成了歷代王朝的頭等大事。這就不難理解,黃河與中華文明的複雜關係這一課題,對歷代中國史地學者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 新鄉有一小縣城,總人口88萬,縣名與黃河水患有關
    提到河南,我們知道它的發展是很好的,實力在地區內、全國範圍內都十分耀眼。在早幾年大家對於河南的評價還是良莠不齊的,如今已經是好評與稱讚不斷了。尤其是鄭州,雖然境內人口已經很多了,但還是有源源不斷的人湧入鄭州。我國的中心城市是北京,但要說在地理上的中心城市,鄭州是名副其實的。
  • 黃河在黃驊築成了一道神秘堤壩,因為一個特殊性,被稱為世界奇觀
    黃河不僅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它還是一位巧妙的建築師,它用自己的鬼斧神工的手段,在黃驊的沿海,建造成了一道「特殊」的堤壩——古貝殼堤。你知道古貝殼堤為何珍貴嗎?黃河攜帶如此巨量的泥沙,每年會滯留四億噸泥沙在中下遊平原,這就造成了黃河成為了懸河的現象,在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聞名。黃河中下遊的人們,提到「黃災」無不色變。
  • 黃河才是世界最大的填海工程,看看它的攜沙量,就知道渤海危險了
    黃河上遊的水流本來是很清澈的,但自從出了青藏高原之後,大部分河段的河水都很黃,之所以顏色很黃,是由於河水裡面含沙量大,黃土多,而之所以沙多土多,因為它流經了我國西北地區的沙漠和黃土高原一帶,這些地方大都比較乾旱,地面植被較少,水土保護狀況不佳,降雨到地面形成的水流,會攜帶黃土和泥沙流入河中,因此黃河的含沙量非常大,河水也呈土黃色,即便是到了下遊進入華北平原,流經的地方也基本都是黃土區
  • 黃河水流量已排到中國15名後,還在逐年遞減,再不去看就來不及了
    中國的五千年歷史文化生活發展,離不開黃河的灌溉,黃河不僅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更是我們中華子孫的母親河,從古至今一直養育著超過五億人的生活。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衝積平原,有利於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