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自然災害之一,中國最大的洪水是黃河改道,作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滋養了中華文明,但也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在黃河流域,有一個地方從來不發洪水,卻成了「魚米之鄉」,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黃河在這裡變得如此溫柔?今天我們就聊一下黃河泥沙太多,很多地方都成危險的懸河,但是這裡沒有鬧過水患。
蜿蜒的黃河,一直是中國人後裔的精神信仰,是孕育了中華文明5000年的母親河,黃河兩岸,我們的祖先在這裡繁衍生息,譜寫了一首又一首戰歌,黃河全長5464公裡,發源於青海省的青藏高原,形狀如幾,由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及自治區,最終直接灌入渤海,據地理專家估計,黃河的形成約在一百萬年前,是由史前地殼變化造成的,在一百萬年的流動中,黃河明顯不同於其他河流,因為它的水體中有大量的泥沙。
黃河泥沙含量高居世界河流之首的主要原因是黃河中段經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上滿是沙土,這種特殊現象是它幾千年泛濫的罪魁禍首,黃河每年帶走約16億噸泥沙,其中1/4沉積在河底,使黃河河底逐漸升高,高度升至地面,從而成為真正的懸河,一旦河底達到一定高度,順流而下的河水就會衝破河岸,立即改道,造成黃河兩岸大規模洪澇災害,不得不說,黃河的洪水已經讓海峽兩岸的人民苦不堪言,甚至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遊決口次數已達1500次,並伴有20多次永久性改道,無疑對黃河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但你無法想像,如此桀驁不馴的黃河,在一個地方變得異常馴服,連水流都異常平緩,此地究竟是哪裡呢?答案正是寧夏河段。
寧夏是中國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黃河流經的咽喉之地,黃河寧夏段約佔黃河全長的1/14,其中引灌區就有318公裡,黃河寧夏段自中衛縣的翠柳溝入境,並流經中衛、中寧、青銅峽、吳忠、靈武、永寧、銀川等10個縣市,令人咄咄稱奇的是,黃河在此地的流速逐漸減緩,一改往日之咆哮洶湧之態,變成了平靜的流淌,那麼對於黃河泥沙太多,很多地方都成危險的懸河,但是這裡沒有鬧過水患,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