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粵商下南洋闖五洲,客家人開埠,廣府人旺埠,潮汕人佔埠

2020-12-17 南澳故事

粵商:以廣府、潮汕、客家商人為主體,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傳統商幫中佔有重要一席。

鹹豐9年(1859年),剛滿18歲的張弼士為逃荒離開廣東省大埔縣,漂海南下到印尼謀生,開始在一位溫姓老闆商鋪做夥計,讓他管理帳房,因其為人誠實、可靠,得到了老闆賞識,還將自己唯一的女兒許配給他,若干年後,張弼士夫婦得以繼承全部財產,後來張弼士決定將一半財產創辦一間經營各國酒類的商行,做買賣生意,同時承辦當地酒稅和新加坡的典當業,從此走上富商之路。

張弼士靠誠信,勤儉創業,後來開商行,辦礦業,事墾殖,設銀行,經營藥材貿易,經過30多年的多元化經營,成為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商,被美國人譽為「中國的洛克菲勒」,據說,其財富總額曾高達8000萬兩,其時大清國的年收入也不過如此。

1891年,張弼士了解到煙臺當地氣候、環境適宜種植葡萄,便接受釀酒師奧地利人哇務的建議,從德、意、法等國引進124個品種的120萬株葡萄,併購進了壓榨機等設備,1895年,張弼士出資300萬元,創辦了張裕葡萄酒廠,於是有了百年張裕的由來,成為「中國葡萄酒之父」。

「三位一體」

張弼士是早期粵商的代表人物,但是,許多人並不清楚,與晉商、徽商等不同,粵商文化由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廣府文化三大板塊構成。據華南理工大學客家研究所所長譚元亨教授粗略估計,廣府人口佔廣州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客家人約佔1/3,潮州人則佔1/6,且有著鮮明的文化差異。張弼士出身地大埔,隸屬梅州市,屬於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

早年在南洋便有這麼一段民間的諺語,叫做「客人開埠,廣人旺埠,潮人佔埠」,就像歷史的分工,言下之意,是說客商是開創者,廣商善於把商埠打造得風生水起,左右逢源,潮商則牢牢站穩腳跟,成為生意強人

當然,民間的說法只是一個笑談,比如,粵商的三大商幫每代都不乏巨商富賈。但是,粵商的三大商幫,存在開放、實用、靈活、勤勞等共性特徵的時候,確實又有其鮮明的個性。在一個大的地理區域中,各居其所,既有三角洲、平原,也有丘陵、山地,人文傳統、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民系品性的落差。

其中,廣府人最早到達廣東,佔有西江流域及其下遊的珠江三角洲,此處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揚帆萬裡的起點。

廣府的文化特徵在嶺南文化的分支中最引人注目,既有古南越遺傳、中原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影響,具有多元化構成因素,在廣東文化中佔有最突出的地位,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如廣州話稱為「粵語」,並成為一種國際性語言。從漢代開始,廣府民系即與海外文化開始接觸,因此廣府人頗具開放性,敢於吸收、模仿和學習西方文明,視野寬廣,思路開闊,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非常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

稍後才到的是潮汕人,佔有了潮汕平原。潮汕文化是閩文化的西漸和潮州的「福佬」文化(福佬,指居住在福建漳州和潮汕一帶,講閩南方言的漢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由於潮汕平原地少人多,生存不易,常有颱風與地震威脅,且為群山阻隔、陸路交通不變,而東南瀕臨大海,近海有不少島嶼,地理環境迫使潮汕居民很早就「逐海洋之利」,發展海上貿易,民間曾經盛傳「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的說法,長期面對驚濤駭浪,培養了潮汕人堅強意志、勇於開拓的冒險精神以及同舟共濟的團隊精神;由於人均耕地不足三分田,潮州人精細耕作,「耕田如繡花」,有著精益求精的傳統,因此,有人形容,潮汕人的人文性格是」海盜與儒雅並存」,一方面富有「能闖能略、謹慎精細、務實勤儉」的海洋精神,敢於冒險;另一方面,儒雅文化又培育出了功夫茶、潮汕菜等追求細節的文化傳統。

客家文化其實不限於嶺南,在江西、福建一樣很成氣候。客家的祖先源於中原,唐末五代時從中原一路遷徙而來,先到了粵東北一帶,而後延伸到粵東、粵北,後來「蛙跳式」布點全省。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徵,又吸收了南方百越族土著居民的精神氣質,早期客家人移居之地幾乎是僻遠的山區,有「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的一說,後來走出大山,飄洋過海,散居於世界各地,海洋文明較晚接受,但適應能力卻非常強。

故此,譚元亨在其主編《客商》一書中談到,「客家文化或客家精神是一個符合的、動態的意識形態,諸如勤勞克儉、崇文尚教、開拓進取、隱忍堅韌、寬廣大氣都是客家精神的豐厚底蘊。

除了三大民系文化之外,廣東還有著雷州文化、桂東文化、特區文化等,甚至在講粵語的江門地區還有著「五邑文化」,恰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粵商人文品格的底色,他們認可價值多元,處事講究求同存異,兼收並蓄。

商幫緣起

明朝以前,廣東商人的經商活動多是分散的、個體的行為,各自為戰,沒有出現具有特色的商人群體,有「商」而無幫。明朝嘉靖中葉之後才逐步形成廣東商幫,由海商、牙商和國內長途販賣的批發商構成。

早年,廣東商幫就分為廣府和潮州幫,前者商人主要由珠江三角洲各縣以及操粵語語系的其他商人構成,清嘉慶年間,廣州府屬13縣居民,以商賈謀生者平均佔比約28%,南海縣甚至高達60%;潮州幫則為執政當局的「海禁」政策所逼,多屬亦盜亦商,因為潮地多靠海營生,在「海禁」政策中約束最嚴而難以謀生,只好鋌而走險,選擇從事海上武裝走私的道路。

其後,清政府開放海禁,設立閩、浙、粵、江四關以徵稅,隨後僅留廣州一口通商。在此過程中,廣府商人的前身——行商,漸次發展為包銷洋貨進口和本國土貨出口的壟斷性外貿機構,稱為「官行」或「洋行」,廣州也逐漸被譽為「天子南庫」

其中,廣府商人自然「近水樓臺」,主要從事轉手貿易和零售批發行業,利用地理位置以及國家特權從事貿易活動,獲利豐厚,外國精美的洋貨產品,如香水、掛表等手工藝品通過他們進入廣東,而中國盛產的茶葉、絲綢、陶瓷等源源不斷出口至歐洲。

名聞天下的十三行商人中,其實相當部分是福建人,廣州大學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冷東教授介紹說,「大部分行商,多半不是廣東人,像伍家、潘家這兩大家族,祖籍都不是廣東,而是福建,曾有學者詳細考證了二十多家行商的籍貫,其中過半都來自外省,主要就來自福建、安徽等等。」而閩商中,相當部分就是潮人。

客家商業勢力的崛起則較晚。早期的客家人仍然保留中原的農耕傳統,以耕種為主,但是由於山區的土地有限,再加上人口繁殖,部分客家人才「洗腳上田」做起商人。由於具有福建、江西交界地區的區位優勢,其更加注重到內地經商,尤其在清朝初期,執政當局奉行「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客家人大量到湖南、湖北和四川經商,不少客家商人致富後又定居入籍四川。據有關研究統計,清代康、雍、乾三朝(1644-1795年),客家人入籍四川者至少達75萬之多。

根據現有文獻記載,明代至清中期,由於廣府、潮汕商幫勢力甚強,客家省內貿易不多,比較多的是將興寧的棉布、五華的生鐵等土特產運往潮汕地區進行貿易,直到晚清,客家的商業勢力才逐步向廣州等地區擴展。

此外,客家商幫擁有一支不可小覷的海外軍團,利用清政府特準開放廣州的政策紅利及其後的通商,敢於闖蕩的客家人紛紛至東南亞以及美洲國家經商貿易。據統計,明清時期客家人由於經商及其他原因定居在海外的約有300萬人,張弼士即是其中一員。

三大分支緣起各有不同,卻彼此融合,才構成了「粵商」的整體概念。如今,關於哪個分支的商業力量最盛,並沒有確切統計。不過,一般認為,從總量來說,廣府商人人數最眾,財富最多,但是最出風頭當屬潮商,而海外粵商群體中,潮商的勢力亦最大,而客商的成長性則不容忽視。

官商遠近

一般人總是喜歡探究粵商三大分支各自特色,學界似乎並無定論,但是,廣東省社科院企業管理與決策科學研究所所長林平凡的觀點,大體能代表一般學者的普遍觀點,「整體而言,潮汕商人各具冒險精神,善於用獨特的視角去把握、創造商業機會;廣府商人偏重務實,更加信奉規範的經營模式;客家儒家文化浸染深厚,相信天道酬勤,勤勉的色彩更為濃重。」

譚元亨在《客商》一書中,將三者的差異化概括為:廣府商人商業頭腦靈活,獨立自主精神強,能「頂硬上」;潮汕商人敢作敢為,「愛拼才會贏」;而客商在三大商幫中,「最能吃苦,最富於開創精神的同時也是最恪守誠信之道」。

有學者甚至將三大商幫簡單概括為,「廣府商人要利不要名,客家人要名不要利,潮汕商人名利雙收。

當然,以上觀點皆為一家之言。除了這些差別之外,從官商關係、團體主義的維度,也能梳理出三大商業群體的若干差異。

官商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商幫無法迴避的命題,徽商研究專家的話說,徽商是「賈而好儒」,進而「官商互濟」;而經營票號業的晉商,同樣與政治關係密切。

相較而言,粵商整體漠視政治,在他們的詞典中,「政治」當不了飯吃,甚至有「官可病商」的警惕,比如,晚清著名思想家鄭觀應就曾斷言:官非但不能護商,而只能害商。事實上,早年間,十三行商人每每花上一大筆錢,買個頂戴花翎,以為能做護身符,可事後大多並沒有嘗到「官商」的甜頭。

不過,三大商幫中,官商關係依然有遠近之分。其中,客家儒家色彩最濃重,歷史上曾與徽商有著近似的「紅頂商人」文化。比如,前文所述張弼士後來入仕途,先後任清朝駐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等職,光緒帝在1903年曾兩次召見,賜侍郎銜(大體為副部級待遇),後被任命為督辦鐵路大臣。遭逢這等際遇的張弼士恰是客家出身,這絕非偶然。

要知道,客家先民多為中原躲避戰亂的平民,在遷徙輾轉中,始終保留著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徵,尊奉華夏為正統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注重對傳統、文化、語言、洗漱的完整保存,客家人甚至有「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訓。客家民系形成於宋,宋明理學濡染之深,不比徽州人弱多少,保持了崇文善學、勤儉節約、質樸率真、重視名譽的文化性格,從徽州到梅州,甚至能找到不少共同之處。一般人以為粵商「重商輕文」,至少客家人絕不是這樣。

時至今日,有學者認為,客商在三者中「儒商」氣質最重,也更精於政商關係的良性互動。

而潮汕商幫則尤為注重內部的人際關係,「抱團」意識最為鮮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商研究中心鄧可斌博士戲言,「任何一個潮汕人,只要會講潮汕話,如果沒有工作,去找潮汕老闆的話,基本能做到找3個老闆,有2個老闆願意提供工作,潮汕人尤其講究相互扶助。」2010年的國美電器股權爭奪案中,曾有消息說潮汕老鄉火線相助黃光裕20億元,有其深重的文化心理基礎。

在三者中,廣府商幫文化氣質似乎最為獨立。比如,其他兩家都以潮商大會、客商大會這類組織為依託,構建商業網絡,密切內部協作,而廣府商人對於此類活動的熱情遠遠不及。

當然,三者同處於嶺南地域,彼此融合貫通,其關係亦處於一種動態的變化之中,並不能將差異絕對化,比如,香港和深圳原先是客家文化佔主流的地方,其後逐漸演化為廣府文化、客家文化雜存的地方,現在廣府文化的表現明顯更為突出。

來源:客家精英手機報

相關焦點

  • 沙巴州客家人的發展史
    客家人無處不在,只要有地方,就有客家人。在海外華人中,客家人佔的比重最大,據不完全統計,已有2000萬餘人。主要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臺灣等地區。據上期小編所寫的圖文,海外客家人中,除了印尼之外,馬來西亞的客家人數最多。在馬來西亞有一句留言:"客家人開埠、廣府人旺埠、福建人佔埠」(埠即是中國的「城市」)。
  • 壇載厚重,鼎鑄輝煌丨客家人如何在東南亞開埠辦學,弘揚中華文化
    客家人移居南洋後,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繁榮的支柱,大力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並與各國人民一道,將東南亞的整體面貌變得越來越好。於是,客家人開始了古代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定居於我國南方各省。在其後的數百年裡,歷經唐末黃巢起義和南宋高宗南渡,客家人終於成為漢族民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他們集群聚居於閩、粵、贛一帶,立足成家、安身立命。
  • 廣東三大民系文化特徵:廣府人開放,客家人淳樸,潮汕人刻苦耐勞
    3.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廣府人精明能幹,善於計算以及敢於探索和嘗試的精神,使廣府人具備了善於經商的品質,從而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多元化的農工商經濟。廣府名人:孫中山畫像▲二:潮汕民系文化特徵潮汕人主要居住在由韓江三角洲、黃岡河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組成的潮汕平原,地理範圍較為狹小,資源匱乏,人口和環境之間的矛盾較大。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 潮汕人與客家人
    在中國的廣東地區有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都是從古中原南遷而來,經過上千年和當地原住民的同化,形成了今天的三大民系。今天我們就講潮汕人和客家人。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
  • 粵系商業四大幫:「廣府幫」「潮汕幫」「客家幫」「海陸豐」
    說到商幫,我國從古至今有很多商幫,既然是商幫,自然都很會做生意,但是要是問哪個商幫最會做生意,恐怕很多人持有的觀點不一樣!但是要說哪個商幫影響力最廣、格局最大,那毋庸置疑是今天小編介紹的粵商,也就是廣東省商幫。為什麼廣東商幫影響力最大、格局最大呢?
  • 廣府人與客家人恩怨簡史
    ,即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  在這裡只著重介紹廣府人與客家人之間的衝突紛爭歷程。  廣府人指珠三角地區的本地人,俗稱本地土著。客家人則是漢族的一個分支,屬於一個單獨的民系,自成一體,今在湖南、海南、浙江等省份地區均有分布。  兩個族群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土地和人口,加上客家人舉家遷徙遠道而來地討生活,難免會受到廣府人的歧視。時間久了,矛盾激化到已不可調和,衝突流血在所難免。
  • 廣東三大民系,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誰最早來到廣東定居?
    八大民系是指北方民系、晉綏民系、吳越民系、湖湘民系、江右民系、廣府民系、閩海民系和客家民系,十六個民系則是將進一步北方民系又拆分成九個民系,分別是東北民系、燕幽民系、冀魯民系、膠遼民系、中原民系、關中民系、蘭銀民系、湖廣民系和江淮民系。
  • 東南亞華人華僑「五大幫」,閩南人最多,1082萬人
    百姓除了南向遷居漳州外,只能下南洋,這也是南洋各地泉州籍人士取代漳州籍掌控福建會館的原因之一。依1980年大馬半島華族方言別人口統計資料,半島閩南人佔比36.7%,客家人21.8%,廣府人19.1%,潮汕人12.3%,海南人3.9%;按1970年人口普查報告書資料,砂朥越客家人佔比31.2%,閩南人12.4%,潮汕人9.3%,廣府人7.0%,海南人2.4%,此外,福州人排第二位,佔比30.8%;按1970年人口普查報告書資料,沙巴客家人佔比57.0%,廣府人14.9%,閩南人12.5%,潮汕人
  • 客家人遷徙了上千年,為何客家人的語言不會變,向心力如此強?
    而廣府話似已基本可以認為由秦官話(雅音)與少部分南越土著語言長期交互、融合的的方言。客家人是晉朝開始由中原各地開始南遷的漢人,所使用之語言因其年代和具體來源區域不同而彼此差別甚大,只因大家都期望有天能重回故土而自稱客家。現在統計總人口在一億以上,分布範圍也非常廣,連四川都有。
  • 潮汕人天生會說馬來語、英語、日語、韓語,中文招牌如潮汕普通村鎮
    一百多年前,這裡盛產螃蟹,先是吸引了客家人,後是大批潮汕人越海到這裡捕蟹,捕魚,聚居。最終在這裡落地生根。荒島成了潮汕人的「天下」。
  • 為什麼客家人愛當官,而潮汕人愛做生意?
    在廣東省主要有三個鮮明的族群,廣府、潮汕和客家人。這三個地方的人語言都主要是粵語、潮汕話、客家話。 這就讓我們疑惑,為什麼潮汕人都那麼喜歡當老闆呢?客家人那麼多當官呢? 在廣東有一種說法:廣東人從中原南下的時候,廣府(粵語系)人帶了一雙筷子,來到廣東就吃吃喝喝。客家人帶了本書,來到廣東就認真讀書,謀取功名。潮汕人帶了套茶具,每天就聚在一起喝茶溝通信息,談論哪裡有生意可做。
  • 一口氣讀懂:客家人與潮汕人有什麼不同!
    於是,潮汕人的生意經從孩童時代就開始言傳身教了。而在山林裡耕種幾分薄地的客家人,餘糧本來就不多,在大山裡種些果蔬、養些家禽、捕些野味、河魚、砍些柴草、釀些米酒等也就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了。對於油鹽醬醋布料等必需的東西用一些農副產品去集市上交換即可,不需要也沒有那麼多貨物拿去大張旗鼓地做生意,所以自古以來客家人從商的能力自然就不如潮汕人。
  • 好有癮的惠東話,「埠」
    南朝梁任窻《述異記》卷下:「瓜步在吳中,吳人賣瓜於江畔,用以名焉。吳江中又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飛步。窻按:吳、楚間謂浦為步,語之 耳。」上述的「步」都是「埠」的假借字,都指水邊停船的碼頭。陳澤泓先生在其《廣府文化》中認為,壯語在地名上有較多古越語的積澱,如地名上以塘潭表示水義,以洞表示坪壩,用步、?、埔、甫等表示津渡碼頭。雖然指的是粵語,但也適用於惠話。如市區的下埔、埔前、張埔、埔頭,惠東的黃埠,都與渡口碼頭有關。尤其是說「埔頭」,實際也可寫作步頭、?頭、埠頭,很明顯就是指碼頭。
  •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爭鬥史,客家人必須要了解
    古百越人的語言並沒有留下太多記錄,《越人歌》是少數記載古百越語的珍貴材料之一,據說是越人船夫對楚國令尹鄂君子皙的吟唱,原文是:「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雖然這越人唱的到底是什麼語言尚存在爭議,目前就有古越南語、古侗臺語(現代泰語、壯語的祖先)乃至古苗語等等說法,不過任何一個識字的人都看得出來絕對不可能是漢語。
  • 在廣東,客家人真的很強大,為什麼深圳對廣東沒多少歸屬感
    在廣東,客家人真的很強大,為什麼深圳對廣東沒多少歸屬感 廣府人是第一代移民,秦漢時期自關隴移民至此。潮汕人是第二代移民,隋唐時期自河間移民至此。客家人是第三代移民,宋元時期自錢塘移民至此,因為最後來,故被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稱為「客」。
  • 是巧合,還是客家人只會死讀書
    很多北方人以為廣東人都講粵語,到過廣東好多地方才知道,粵語並非通行全省,而只是廣府人的日常語言。廣府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另外兩個民系是客家和潮汕。今天要講的主角客家主要分布在東江和梅江流域,以及北江的中上遊。
  • 客家人:「客」從何方來,「客」到何處去?
    其實除了粵語,廣東還有客家話和潮汕話兩大語系,但因為說粵語的人數最多,加上經濟最發達的是講粵語的珠三角地區,因此很多人誤以為粵語是所有廣東人的母語,而客家和潮汕人常常就被忽略掉了。客家人主體地處閩贛粵三省交界的山區,介於贛語、閩語、粵語三大方言人群之間,地處東南中心的客家人形成問題關乎著整個東南地區的歷史。
  • 潮汕人的美食頭牌!比涮牛肉火鍋更紅,清湯寡水伴手打牛肉丸
    據說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它在潮汕美食中的地位絕對是頭牌,太普通,太常見,也是太久太久仍然被潮汕人味蕾寵溺的美食。並非潮汕原創的牛肉丸子,在潮汕落地生根揚名之前,它的歷史還是值得翻一翻的。
  • 客家人屬於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細談客家發展史:「客」從何方來
    這是很多人的誤區。其實除了粵語,廣東還有客家話和潮汕話兩大語系,但因為說粵語的人數最多,加上經濟最發達的是講粵語的珠三角地區,因此很多人誤以為粵語是所有廣東人的母語,而客家和潮汕人常常就被忽略掉了。,要晚於南方其他民系如廣府人和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