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1997年初的一天,微軟Access資料庫的軟體開發主管戴維.瑞舍(David Risher)走進了CEO比爾.蓋茨的辦公室,遞交了離職申請。當聽說自己的愛將要離開微軟加入亞馬遜時,比爾.蓋茨感到非常震驚。
彼時的微軟正如日中天。得益於奔騰處理器的發布,桌上型電腦在這一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微軟朝著「家家都有臺電腦」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Windows和Office已然成為了行業標杆。
比爾.蓋茨當然知道與微軟一湖之隔的亞馬遜——一家在網上賣書的公司,身邊也有不少投資圈的朋友開始關注這家冉冉上升的新星。但網際網路充滿了泡沫,這家企業也起步不久,創業有風險、加盟需謹慎。
作為一個網際網路圈的老炮兒,比爾.蓋茨太清楚創業的路上充滿了不確定性。這一年,他還出手拯救了矽谷一家風雨飄搖中的公司——剛剛請回前CEO賈伯斯的蘋果。在微軟注資前,這家公司已經連續7個季度虧損,一度瀕臨倒閉。
戴維.瑞舍感受到了比爾.蓋茨的驚訝,但他已經做出了決定。
當時的亞馬遜正在籌謀上市,貝佐斯四處挖人希望充實公司的高管團隊。他發揮了自己的良好口才,用一番遠大理想說服了戴維.瑞舍:如果我們能成功,到2000年,我們就會成為一家擁有10億美元的公司。
也是在1997年,30歲的前報人丹尼·沙利文和妻子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搬到英國倫敦,以便更靠近妻子的老家。感謝網際網路,沙利文可以在任何地方施展專長,他開始定期發表名為「搜尋引擎觀察」的在線通訊。
作為一名「搜索專家」,他密切關注著搜索領域的新動向,和不斷湧現的新玩家。所以,當谷歌一出現,沙利文就注意到它,這個從史丹福大學宿舍裡出來的搜索項目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沙利文很好奇,布林和佩奇如何把它發展成一個商業項目。在最早一篇關於Google的觀察文章裡,沙利文寫到,「他們好像不擔心如何賺錢,只關注怎麼做出好用的搜尋引擎」。
在那個網際網路浪潮翻湧的20世紀90年末,線上世界的繁榮才剛剛開啟,網際網路的泡沫還未破滅。
亞馬遜的目標是「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書店」、Google是一家還在苦苦尋找盈利模式的搜索網站、而蘋果則是一家正在倒閉邊緣苦苦掙扎的硬體公司。那時的他們還沒想到,自己會成為新世紀的「王者」。
21世紀,亞馬遜、Google、蘋果……以「科技」之名橫掃商業世界,重新定義了零售、廣告和手機。而科技公司也成為了最受歡迎的企業「標籤」,它深受資本的追捧、媒體的關注、也是各地政府招商引資的寵兒。
就像上周五剛剛結束招股的螞蟻集團,港股有多達155萬人認購,一舉打破工行此前維持了長達14年的紀錄;而在科創板也有近516萬戶的有效申購戶數,創下新高。按照發行價計算,螞蟻的市值已超過3000億美元,即便如此,還有不少分析師迫不及待地給出了4000億美金,甚至更高的估值。
當然,不看好的聲音也同樣激烈。其實,所有的質疑都可以集中到一個問題上:究竟它是屬「科技」,還是「金融」?
說到底,一個核心的命題是:我們如何定義一家科技公司?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科技公司的定義,也有無數種解讀方式。在這個言必稱「科技」的時代,房產中介、聯合辦公、餐飲物流等等幾乎所有行業都有「科技公司」湧現。
去年,聯合辦公巨頭Wework和健身公司Peloton前後遞交上市申請,當時圍繞它們是否是一家科技公司,華爾街和矽谷曾掀起了一場大論戰。引爆爭議的關鍵自然是資本,科技公司和傳統產業的估值那可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當時,知名的科技博主Ben Thompson就這個話題寫了一篇文章,並列出了判斷科技公司的5個標準:
-軟體能夠創造一個生態系統
-軟體的邊際成本為零
-軟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進
-軟體能無限擴展(offers infinite leverage)
-軟體能實現交易成本為零
Ben Thompson以科技公司的鼻祖——IBM為例,IBM本身就是一個以技術為中心的生態系統:硬體、軟體和服務都與訂閱支付模式緊密相連。並且,各行各業都從IBM的技術中獲益,包括金融服務商、大型製造商、零售商等等。
這種商業模式與現如今佔據主導地位的軟體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模式極為相似:公司售賣的不僅僅是產品,更是全套的服務,並且邊際成本為零。
而對於當下很多披著「科技」外衣,實際並未逃離傳統模式的公司,Ben Thompson也進行了分析,比如,前面提到的WeWork。
-WeWork聲稱,它擁有一個軟體生態系統,可以將不同地點的公司和員工聯繫起來,但很難證明的是,這種系統是WeWork業務的一個主要驅動力。
-WeWork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來支付租金。
-WeWork提供的服務無疑具有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善的潛力。
-WeWork服務供給受到其辦公網點數量的限制。
-WeWork規定,就算只有一個人租賃辦公室,也必須向公司諮詢,它的很多業務都嚴重依賴於房產經紀人。
基於此,Ben Thompson認為,不管從何種角度來看,WeWork也很難被認定為是一家科技公司。
當然,他也表示,標準並不是那麼刻板,某個公司是否屬於科技公司,取決於它多大程度上符合5個標準,或者說,它的業務中軟體和實體業務的佔比究竟有多少。
比如,他談到了Airb&b、Uber,它們都有一套軟體生態系統,用戶和房東/司機可自助交易,平臺隨著時間推移不斷進步。並且,它們都可以為全世界的用戶服務、成長空間巨大。除了「邊際成本為零」,兩家公司符合大部分標準。
那麼,我們再比照這個標準來看看螞蟻集團:
-螞蟻已經建立了一個連接了10億用戶、數千萬小微企業和數千家金融機構的生態系統
-螞蟻的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進化
-螞蟻通過技術在不斷降低邊際成本,比如,網商銀行通過「310」技術大大降低了傳統銀行線下風控的盡調成本。
-螞蟻的服務範圍不局限於中國,面向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
-螞蟻的收入中,支付交易佔到40%,技術服務佔60%
除了交易成本趨近於零這一項,按照Ben Thompson的標準,螞蟻已經具備了其它4項。
事實上這些年,螞蟻的技術服務收入佔比一直在擴大。2015年時,螞蟻在支付連接、金融服務、技術服務上的收入比例約為64%、23%、14%;到2017年,這三個數字變為54%、11%、34%。
根據預測,到2021年時,螞蟻的技術服務收入將上升至總收入的65%以上,並且這個數字還將在未來快速攀升。
「科技公司」這個概念在今天已經變得有些泛濫,但回歸到本質,它的底色應該是技術。而一家公司是否能被稱為「科技公司」,最簡單的判斷應該是:它是否以技術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推動了商業或社會的進步。
亞馬遜成立前,已經有線上書店存在,但貝佐斯用技術不斷優化用戶體驗、用算法重構推薦邏輯、以科技洞見來支撐產品研發,所以才能在重新定義了出版和零售業之後,又推出了AWS(亞馬遜雲)。
在Google創立之前,搜尋引擎和在線廣告的模式都已經存在。但布林和佩奇用技術做出了「好用的搜尋引擎」,並且在付費廣告的盈利方式和「不作惡」的企業原則中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
支付寶的創立是為了解決淘寶上陌生人交易的「信任問題」,快捷支付是為了提升網絡轉帳的成功率,餘額寶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第三方支付的沉澱資金,淘寶訂單貸是為了提高商戶的資金周轉效率……
你看,奠定一家科技公司成功的基石從來都是由解決一個一個問題累積而來。
但如果僅僅止步於解決問題這個層面,不管是亞馬遜、微軟,還是蘋果、Google都不足以成為科技公司的典範,它們更深層次的成就還在於「重新定義了一個行業」。
就像比爾蓋茨抓住了個人計算機革命的紅利,讓微軟引領了整個PC時代。貝索斯則預見到了「數據大爆炸」的未來:每家企業都會需要靈活的儲存和計算能力,率先布局雲服務,徹底改變了計算經濟。
而在Google對廣告業進行「破壞式創新」之前,廣告業拼的是曝光,到底多少人看過其實並不知道。而Google通過技術實現了精準計算CPM、CPC、甚至CPS,也就是千人播放、點擊、達成成交的成本。
回到金融科技領域,以前的貸款必須靠抵押,靠人工上門調查,現在的小微貸款可以靠信用,在線上就可以走完全部流程;以前的貸款必須借滿一年,現在的可以按天計算,從而在同等利率下,大幅度縮減實際的利息開支。
正如汽車業教父亨利·福特的經典觀點,「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我就會去找更快的馬了。」漸進式的優化或創新,可以幫助一家企業成功,但不足以讓它成為偉大的企業。
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寫到:大多數新技術都會推動產品性能的改善,我稱其「延續性技術」,即從主流消費者的心理出發,針對市場上一直以來備受重視的的性能層面,來提高成熟產品的性能。
而「突破性技術」則能給市場帶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價值主張。他認為,突破性技術產品的性能不如主流市場的成熟產品,但它們擁有一些邊緣消費者(通常也是新消費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
以此對照網際網路世界,邊緣消費者就是「二八法則」中的那80%的長尾客群,而在金融市場,應該就是那些過去無法從主流金融渠道獲得服務的個人用戶或小微企業。
金融科技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但它解決了金融覆蓋不足、效率不高的現實問題,並重新定義了金融服務,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金融生態。這也是資本市場給出了螞蟻「科技」公司定價的根本原因,大家都用真金白銀投了票。
當然,在數位化社會的今天,技術已經成為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所謂「科技公司」也會變得越來越普遍。未來可能需要給開篇的問題加一個定語:如何定義一家「好的」科技公司?
那答案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標準:
首先,是否有過硬的技術實力。
現在,我們能看到中國越來越多的公司,不管是網際網路公司,還是金融公司,都在加大對技術的投入。中國申請AI專利的排行榜上,不再是網際網路公司獨霸天下。
根據螞蟻在招股書裡披露的數據,其在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和安全技術等基礎技術領域擁有全球專利超過2萬件。以區塊鏈為例,其專利申請數連續4年排名全球第一,具備支持10億帳戶、每日10億筆的能力。
其次,能否支撐跨領域的業務。技術最終要應用於具體的產品、服務和商業之上。
Google的AI技術、自動駕駛、知識圖譜等技術已經應用在很多領域,推動了Youtube視頻、谷歌地圖等很多商業項目的成功。亞馬遜AWS讓千千萬萬的創業者,不用再為高昂的計算設備而苦惱。
螞蟻的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智能安全等技術也深刻影響了很多行業,遠遠超出了金融的範疇。比如,支付寶已經是全國最大的水電煤繳費和線上辦事平臺。
最後,能否推動實現好的社會。
網際網路經歷過了幾十年的飛速發展,已經覆蓋了地球半數以上的人口,如果僅看中國,根據CNNIC發布《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20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高達9.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 67.0%。
隨著大數據的不斷積累、算法的持續優化、AI技術的應用普及,新的技術革命在帶給人類生活便利的同時,也伴生了很多新的問題。
比如,前段時間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曾引發全民大討論,算法、數據下的外賣小哥成為了系統的囚徒。還有前幾天的一篇《抖音內幕:時間熔爐的誕生》也是類似的話題,大眾的注意力被AI掌控,算法成為了那根魔法棒。
網際網路巨頭也由此頻頻陷入的壟斷上的爭議和倫理上的指責,這也是騰訊去年提出「科技向善」口號的背景。正在衝擊IPO的螞蟻集團也是一樣,金融科技究竟是讓金融更普惠了,還是增加了更多人的負債問題,也成為它備受爭議的焦點。
我想,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巨頭的誕生,這種爭議會一直存在,但時間會給出答案。一時的估值,只能衡量一家科技公司短期的商業價值,而它能否給用戶帶來價值、能否讓社會福祉最大化,才是決定它長期價值的標尺。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