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父母:什麼樣的父母是優秀的父母?

2020-09-03 日將月就

許多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是第一次為人父母,而孩子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孩子。所以做不好大家都不必苛責。

但為什麼總有優秀的爸爸媽媽?他們能夠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成長上,關心孩子的需要。比如登上熱搜的「爸爸為孩子打造星空臥室、爸爸用紙板做出許多款玩具、把女兒裝進畫框的爸爸、在家焊個遊泳池教孩子遊泳的爸爸」。

很多父母常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那我們今天也來聊一聊別人家的父母——我眼中優秀的父母

個人認為,優秀的父母重視家庭的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夯實基礎。夯實基礎?我說的不是固定的基礎,而是動態的基礎。因為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都是互相成長動態發展,向前推進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在合適的階段就應該做好相應的準備,因為人的過往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的當下就是前階段推進完成的現在,如果現在後悔,我們也回不到過去,即便我們突然發現對某些事有天賦,但錯過了階段的培養和發展,我的時間往往不夠,精力不夠,做起來會相當困難,正如《學記》上所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今天,我想改編說「時過然後教,則勤苦而不效。」如果孩子小時候沒能注意營養落下症狀這是長大後不可挽回的;如果孩子小時候錯失良好品質的正確教育,那麼長大後做錯事了改正是相當有難度的;如果孩子的成長一直缺少自信,未來工作了,怪罪他怎麼那麼「沒用」只會徒增家庭矛盾而未有好的趨勢……所以,話說回來,要想解決問題,關鍵還在於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從父母出發,成為優秀的父母是第一步,也是最難最大的一步。

那麼,如何成為優秀的父母呢?我認為有以下12點:

1.立好榜樣,言傳身教

父母要想與孩子講道理,不如先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己優秀品格,如誠實、做好事,熱愛工作、對事負責、承認錯誤……,然後再具體的事具體的情境中做好示範榜樣告訴孩子你的想法,甚至善於觀察發現的孩子,不必父母多言,已經把這種良好的品質收入心懷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常的事,比如,吃飯不能看電視或者玩手機刷視頻,結果父母先玩的手機;快去寫作業,讀書別看電視了,結果父母躺在沙發看手機刷視頻;房間怎麼這麼亂,我亂你怎麼更亂?在呵斥聲中,孩子常常恐懼地接受了,即便疑惑不解,得到的總是父母強行說服的理由,有自己的道理。長此以往,我想,孩子在叛逆期時也一定會與父母辯駁起來,青春期的矛盾也剛好開始。所以,遏制這種叛逆爆發最好選在萌芽期,父母立好榜樣,言傳身教,自己做到了,才能讓孩子服你。

2.關注健康,了解健康

這裡我想說兩種健康:

一是身體的健康。身體的健康師革命的本錢,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去談實現自我的價值。孩子在成長階段,一定會有影響健康的因素,如齲齒,偏食,吃零食身高體重達不到標準,或者體重超標……這時候,父母就要學習成為「健康管理師」,運用各種方法,讀繪本,找動畫資源等普及健康的常識,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成長需要什麼,如何保障健康了,同時,父母還要學習營養規劃,了解食物所包含的元素,包含的營養,了解烹飪的技巧,做健康的符合孩子飯食口味的菜,而不是不管味道如何,只對孩子說,「多吃才能長大」。經歷告訴我,這是無效的,我們不知道長多高才是標準,多「胖」才叫標準。長大對孩子來說僅僅是一個詞罷。

二是性的健康:直到現在,我問過一些小孩,你有問過你媽媽說你是怎麼來的嗎?絕大多數的回答都一樣,也都不一樣。一樣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說是從肚子裡生出來的,不一樣的是垃圾桶撿來、河岸邊撿來,馬路邊抱來……,從哪來都說得這麼含蓄,更別提性教育了,大多數父母都認為這是「黃」,是不健康的,但怎麼不考慮考慮已經發生的一些性侵的事件背後緣由呢?性教育這裡不能讓孩子自學,不然越是好奇的東西越被吸引,不好的發展可涉「黃」。「性」是人的本性,孩子這裡不能缺少性教育,了解「性」,才能更健康的成長,更好保護自己。

3.入學教育,信任孩子

這是我和我弟弟的經歷。我們在讀幼兒園時都十分難過。我在上幼兒園時,離開了父母,我也不知我這是在上學,與人交往認識朋友,我只知道我很「兇狠」,我把老師的手給咬了,深深的牙周痕。長大了想想,還是替老師感到疼,後悔自己做了這麼一件傷害老師的事。而小我六年的弟弟,則是在幼兒園無論何時,想哭則哭,我在樓上上課,我都感覺到他泵開了嗓子像失常了的泉水一迸而發,嚎啕大哭,誰哄都不行的那種!在邊玉芳博士《讀懂孩子》這本書中我了解到,原來對於一些孩子的性格,尤其害羞,內向的孩子來說,入學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入學教育,帶孩子參觀學校,告訴孩子這是他要來上學、交朋友的地方,另外,還要提前準備學習用具,做好入學準備。

(此部分內容具體可參考的這篇文章—— )

4.培養獨立,鼓勵自主

父母不必為孩子事事親為,如日常的吃飯、穿衣、繫鞋帶,洗澡……都應該鼓勵孩子自覺完成。我見過有的孩子才不知道雞蛋有蛋殼(因為每次吃都是剝好殼的蛋),我的成長中,每次穿鞋的鞋帶都是大人幫系好的,記憶猶新的是三年級時,我穿著胡亂穿系的鞋,去六嬸家,我第一次看到那麼詫異的目光,邊洗著衣服也邊看著我,我第一次感到難為情。所以說,有些事改放手去做的時候就該放手,培養孩子生活的獨立自主的能力。

5.培養自信,相信自己

「我可以嗎?」「我媽媽說我……我奶奶說我……所以我也認為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有需要孩子表現的機會,如課上舉手發言,班會才藝展示,與他人交談……都需要自信心,可以說自信心不僅伴隨著孩童時期,還會伴隨著未來工作的樣子。所以一個人的自信影響是很久遠的,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

6.勇敢嘗試,不畏失敗

每個人都會有些恐懼的事情,恐懼上臺,恐懼失敗,恐懼做自己做得不好,於是成長過程中不敢嘗試突破自己。這種恐懼,不敢邁出腳步去做嘗試,很可能是家長「嚇」的。我小時候很愛哭,大半夜我有過被關在門外等著「大蟲」吃的經歷,包括現在,我的奶奶依舊沒有改變,奶奶雖不是我的父母,但是我偶爾也聽過有的母親對孩子這麼說過。妹妹說,她騎自行車、溜旱冰鞋,遊泳都是她的同伴教的,因為我的伯伯因為一次妹妹意外摔折手,於是每次出於安全考慮,不讓她再碰這些項目。但不得不說,有些事出於安全考慮就禁止孩子去嘗試,這樣並不好。也許性格外向,執拗的小孩會「不聽父母的話」依然嘗試,但是性格內向的「乖」小孩,就會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了。事無絕對,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去嘗試,去挑戰是非常好的。如果,我回到小時候,我願意嘗試騎自行車下門前的那個「陡坡」,只是我害怕摔跤,所以沒能走出那一步,也因此,我到現在無論騎車還是其它事情依舊沒有那種勇敢突破自己的心情,總是謹慎再謹慎,這樣我會感到很累,我認為我還是不太敢嘗試的人。但學過一些教育學、心理學後,我也在嘗試彌補自己的不足,害怕什麼,就去挑戰什麼。當然這不僅僅局限體育項目。總結起來,最好,還是在小時候就能嘗試去做一些事更好,更有效,而不是後期再來學習。

7.釋放天性,快樂遊戲

看小豬佩琪裡,佩琪和喬治踩泥坑是多麼的歡樂呀。可是,現實生活中,我看到的是許多父母擔心孩子弄溼身,弄髒自己,不想洗衣服,所以限制孩子踩水坑,玩泥巴。但這是孩子的快樂呀,剝奪了也許探索的心好奇的心就這麼磨滅了。心理學家研究,遊戲可以開發孩子的創造力,所以讓孩子盡情玩耍,釋放天性吧,哪怕孩子玩得滿身泥巴,這是孩子最初的本性,需要每個大人,父母去精心呵護。

8.不怕麻煩,接受幫助

孩子總想著幫著大人做些什麼,洗洗菜,包餃子,包粽子……也許這是出於興趣,出於好奇去幫忙的,但父母往往總認為這是在幫倒忙,推脫孩子走出去玩自己的不要搗亂。這樣,可不好,孩子會認為自己只會添亂,還沒有能力做一些事。所以,父母不怕麻煩,孩子才不認為自己是個麻煩,反而會有成就感。

9.良好習慣,樹立規則

寫完作業看電視,晚上九點準時睡覺,收拾好自己的房間。培養孩子嚴格要求自己,學會自律才是奮鬥的意義,所以培養自律,培養良好的習慣,從小樹立規則意識才是優秀父母該引導的。

10.賞識教育,重視點滴成就

這一點是看了《小孩不笨2》電影學到的。賞識孩子,觀察孩子細微的成長變化,給予及時的肯定,是有必要的,因為在這一個過程當中 ,孩子會獲得更多的肯定的力量、前進的動力。賞識教育裡更重要的是不把自己的孩子與其它孩子做比較,只與自己比較,同時也向他人誇讚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

11.拒絕嘮叨,聽孩子說

人生大道理上的嘮叨,孩子沒有這個經歷是很難感同身受的,所以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感受,聽孩子說,做好溝通,不可以硬施硬,必要時父母應先做出行動,影響孩子。

12.工作重要,孩子成長更重要

孩子的成長階段最多不過十八年,錯過了這十八年就回不來了,而每個階段的陪伴都會為下一階段省更多的力。很多父母以為這樣努力賺錢,孩子才有更好的機會去提升,但是,缺乏陪伴的成長,勢必會留下很多遺憾是後來拼命彌補也滿足不了的。工作固然重要,但留些時間給孩子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要讓孩子見你一面都是奢望。這麼說也不誇張,忙生意的重應酬,忙工作的,忽略孩子,外出務工的最後留守的是孩子,甚至一年只見一面。孩子成長遇到的事,遇到的困難,開心、喜悅、悲傷的一定需要同父母分享的,因為父母是他們最大的依靠啊。

好了,十足的乾貨呀,雖然我們不一定是多才多藝創造各類稀奇古怪新意的父母,但我們完全可以,從自身做起,做好本分的工作,物質基礎和精神需求永遠很有必要。


如果覺得我的分享有用,請一定一定記得點讚哦~


其實我更愛「點讚+評論+關注」三連


但是我從不去勉強別人,未得君之青睞,那麼繼續努力好了。

相關焦點

  •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映射,那什麼樣的父母,才能造就優秀的孩子
    當然,沒有哪個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有一些愛他是偏執的,方式是錯誤的,這樣的結果註定是要傷害到孩子。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剛出生的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父母就像是用這張紙的作家。紙上呈現出什麼樣的內容,就看父母怎麼去譜寫。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必須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 想要「別人家的孩子」,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是啊,我們只顧著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卻忘記去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我是不是一個別人孩子羨慕的好媽媽?」如果不是,我們又憑什麼要求自己的孩子,是別人眼中羨慕的樣子呢? 《後漢書》寫到:言傳在於「教」,身教在於「育」,教育應該更重於「育」,更重在身教。
  •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
    ,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當你天天在孩子面前灌輸別人家的孩子有多麼優秀時,或許你已經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憤怒與怨恨的種子:「他那麼好,你去給他當父母啊!」,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當你下次再想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時,請先問自己,我做到了「別人家父母」的那種優秀程度嗎?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優秀的父母,至少具備以下6種特點,你是別人家的爸爸媽媽嗎?
    雖然我們會經常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上天派到我們身邊的天使,完全沒有必要拿自家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然而,現實並不是這樣的。咱們有很多父母都喜歡別人家的孩子,覺得別人家的孩子似乎什麼都好,再看看自己家的,哎······一言難盡吶。
  • 不讓優秀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從變成優秀的父母開始
    總是聽到說誰家孩子有多優秀所優秀,其實想說的是每個孩子本質上都是很優秀的,但我們父母有沒有把孩子的優秀「激發」出來呢?現在就來看看那些優秀孩子的他們的父母都有哪些特質,好做到「查缺補漏」,也為自己的孩子保駕護航。
  • 有「別人家的孩子」,就會有「別人家的父母」
    對於「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說法,我們從不陌生。因為父母總在我們小時候用它來告訴我們與別人相比的不足。但是今天呢,小編想和大家聊一聊與它相似的一個話題——「別人家的父母」。1如果說「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別人家的父母」又有著哪些特徵呢?01善於情緒管理這樣的父母,不會以一種兇巴巴的樣子出現在孩子面前。他們有嚴謹、嚴肅的一面,但且沒有可怕的一面。當孩子犯錯了,他們不會想著遷怒於孩子,而是想著如何讓孩子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 「棍棒教育」無用,只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才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這孩子卻很乖,應該是大多父母眼中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想要教育出聽話優秀的孩子,靠的不是棍棒教育,也不是不擇手段。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1、父母應該先以身作則很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比,覺得別人家孩子哪哪都好,自己家的孩子怎麼看都不順眼。特別是有些父母還會直接在孩子面前叨叨,這讓孩子的心裡很受傷的。
  • "別人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父母"
    &34;與&34;最近高考錄取結果一出,許多家長在聊天時常說,看看人家×××的孩子考了清華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南開大學……那個羨慕呀,真是沒法說,可你想過沒有,這些孩子是如何才取得如此驕人成績的?
  • 羨慕別人家優秀的孩子?那都是父母陪伴出來的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優秀孩子是優質教育的成果,問題孩子是問題家庭的產物。父母錯誤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毀掉了孩子的努力與潛力。父母總是說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當父母用權威武裝自己的時候,孩子就會用情緒保護自己。
  • 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寶寶?
    優秀的孩子什麼樣?有人總結出優秀的孩子身上有以下幾個共同點:善於調控情緒、懂得自律、很少焦慮或抑鬱、愛運動卻不訴諸暴力、有很多友誼深厚的朋友。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好孩子,也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追究其根,便藏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育方式和處世方式,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
  • 抱怨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娃,不如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這種願望本身沒有錯,但是有的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本意是想要讓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但長期如此只會起反效果。再者說了,「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與他的父母給予的優良教育是脫不開關係的。
  • 每一個別人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父母
    每一個」別人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父母「我在後臺接到很多家長的留言,很多孩子,都是基礎不好、有少部分甚至不及格,一般家長能做的就是:報線上、線下補課班、買學習機等等。家長該發不該發的脾氣也發了,該講的道理也講了,該花的錢也花了,軟硬兼施、使盡渾身解數,不僅孩子學習成績沒提高,甚至在態度上也對父母的各種行動見怪不怪,兵來將擋水來土囤,要麼臨危不懼,要麼無動於衷。
  • 別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做好這3步,孩子會變得更優秀
    "有一種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孩子",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少父母都會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他們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為非常優秀的人才。很多父母都非常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同時他們覺得自己孩子還不夠優秀。
  • 別人家的孩子什麼樣?感恩精神銘記在心,父母注重孩子行為
    我見識過的「別人家的孩子」中,有兩個家庭特別的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父母都是重點大學、重點專業畢業、從來都是「別人家的爸媽」,他們的孩子從小成績是一路的開掛,唯獨到了最後的高考階段出了問題。孩子拿到了重點院校的錄取通知書後跟爸媽說這是為他們考的,然後宣布棄學。父母無奈之下同意孩子去參軍。
  • 別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要努力做「別人家的父母」
    「學霸」這個詞可謂是對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高度肯定,能被讚譽為「學霸」的孩子也通常被稱作是別人家的孩子,那別人家的家長又有何不一樣呢?長期被逼迫的孩子,無法找到自己的學習優勢,也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總是被動學習,容易喪失學習的鬥志,自然成績也難以優秀。三、這些孩子的家長從不炫耀孩子的成績。
  • 別人家的孩子有毒,父母的默默支持叫愛
    有一種優秀,叫別人家的孩子當家長的沒有人定義,也沒有明確的標準,就是超越周圍所有人,成為最優秀的少數幾位,大概對家長來說就是有出息。於是,家長便開始不自覺地開始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做比較。你看隔壁家的小孩怎麼樣了,親戚家的哥哥姐姐又怎麼樣了。比如:你家小孩會走了呀,我家的還不會呢。人家王阿姨的兒子,早就起床了。你表姐早就做完作業了,你呢?還在磨蹭!
  • 父母行為與孩子性格對照表: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從出生起,孩子就與父母聯繫最密切,相處時間最長久。一定程度上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成為孩子內心深刻的記憶,他們長大後的性格特點也會受父母很大的影響。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能從孩子身上找到父母的行為表現。家長在評價孩子性格和行為問題前,請先自省,自己是否有些許問題。
  • 別人家孩子的背後,先有別人家的父母
    年年高考後,都湧出一批別人家的孩子。今年也不例外。但今年的高考榜上,出現了別樣的別人家的孩子,勵志的典範。前幾天,在潘幸知短知識分享群裡看到這則消息:安徽交通廣播一篇《安徽盲人考生高考635分!超一本線120分!》
  • 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更有別人家的父母
    「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剛出生便拿到了美國綠卡,也許在孩子剛牙牙學語便送進最好的國際雙語學校,也許在孩子還在讀小學便做好孩子海外留學的準備……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還未開口之前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也許在孩子還未解釋之前便知道孩子這樣做的原由,也許在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便已報名了興趣班……沒錯,這就是別人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