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是第一次為人父母,而孩子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孩子。所以做不好大家都不必苛責。
但為什麼總有優秀的爸爸媽媽?他們能夠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成長上,關心孩子的需要。比如登上熱搜的「爸爸為孩子打造星空臥室、爸爸用紙板做出許多款玩具、把女兒裝進畫框的爸爸、在家焊個遊泳池教孩子遊泳的爸爸」。
很多父母常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那我們今天也來聊一聊別人家的父母——我眼中優秀的父母
個人認為,優秀的父母重視家庭的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夯實基礎。夯實基礎?我說的不是固定的基礎,而是動態的基礎。因為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都是互相成長動態發展,向前推進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在合適的階段就應該做好相應的準備,因為人的過往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的當下就是前階段推進完成的現在,如果現在後悔,我們也回不到過去,即便我們突然發現對某些事有天賦,但錯過了階段的培養和發展,我的時間往往不夠,精力不夠,做起來會相當困難,正如《學記》上所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今天,我想改編說「時過然後教,則勤苦而不效。」如果孩子小時候沒能注意營養落下症狀這是長大後不可挽回的;如果孩子小時候錯失良好品質的正確教育,那麼長大後做錯事了改正是相當有難度的;如果孩子的成長一直缺少自信,未來工作了,怪罪他怎麼那麼「沒用」只會徒增家庭矛盾而未有好的趨勢……所以,話說回來,要想解決問題,關鍵還在於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從父母出發,成為優秀的父母是第一步,也是最難最大的一步。
那麼,如何成為優秀的父母呢?我認為有以下12點:
父母要想與孩子講道理,不如先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己優秀品格,如誠實、做好事,熱愛工作、對事負責、承認錯誤……,然後再具體的事具體的情境中做好示範榜樣告訴孩子你的想法,甚至善於觀察發現的孩子,不必父母多言,已經把這種良好的品質收入心懷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常的事,比如,吃飯不能看電視或者玩手機刷視頻,結果父母先玩的手機;快去寫作業,讀書別看電視了,結果父母躺在沙發看手機刷視頻;房間怎麼這麼亂,我亂你怎麼更亂?在呵斥聲中,孩子常常恐懼地接受了,即便疑惑不解,得到的總是父母強行說服的理由,有自己的道理。長此以往,我想,孩子在叛逆期時也一定會與父母辯駁起來,青春期的矛盾也剛好開始。所以,遏制這種叛逆爆發最好選在萌芽期,父母立好榜樣,言傳身教,自己做到了,才能讓孩子服你。
這裡我想說兩種健康:
一是身體的健康。身體的健康師革命的本錢,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去談實現自我的價值。孩子在成長階段,一定會有影響健康的因素,如齲齒,偏食,吃零食身高體重達不到標準,或者體重超標……這時候,父母就要學習成為「健康管理師」,運用各種方法,讀繪本,找動畫資源等普及健康的常識,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成長需要什麼,如何保障健康了,同時,父母還要學習營養規劃,了解食物所包含的元素,包含的營養,了解烹飪的技巧,做健康的符合孩子飯食口味的菜,而不是不管味道如何,只對孩子說,「多吃才能長大」。經歷告訴我,這是無效的,我們不知道長多高才是標準,多「胖」才叫標準。長大對孩子來說僅僅是一個詞罷。
二是性的健康:直到現在,我問過一些小孩,你有問過你媽媽說你是怎麼來的嗎?絕大多數的回答都一樣,也都不一樣。一樣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說是從肚子裡生出來的,不一樣的是垃圾桶撿來、河岸邊撿來,馬路邊抱來……,從哪來都說得這麼含蓄,更別提性教育了,大多數父母都認為這是「黃」,是不健康的,但怎麼不考慮考慮已經發生的一些性侵的事件背後緣由呢?性教育這裡不能讓孩子自學,不然越是好奇的東西越被吸引,不好的發展可涉「黃」。「性」是人的本性,孩子這裡不能缺少性教育,了解「性」,才能更健康的成長,更好保護自己。
這是我和我弟弟的經歷。我們在讀幼兒園時都十分難過。我在上幼兒園時,離開了父母,我也不知我這是在上學,與人交往認識朋友,我只知道我很「兇狠」,我把老師的手給咬了,深深的牙周痕。長大了想想,還是替老師感到疼,後悔自己做了這麼一件傷害老師的事。而小我六年的弟弟,則是在幼兒園無論何時,想哭則哭,我在樓上上課,我都感覺到他泵開了嗓子像失常了的泉水一迸而發,嚎啕大哭,誰哄都不行的那種!在邊玉芳博士《讀懂孩子》這本書中我了解到,原來對於一些孩子的性格,尤其害羞,內向的孩子來說,入學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入學教育,帶孩子參觀學校,告訴孩子這是他要來上學、交朋友的地方,另外,還要提前準備學習用具,做好入學準備。
(此部分內容具體可參考的這篇文章—— )
父母不必為孩子事事親為,如日常的吃飯、穿衣、繫鞋帶,洗澡……都應該鼓勵孩子自覺完成。我見過有的孩子才不知道雞蛋有蛋殼(因為每次吃都是剝好殼的蛋),我的成長中,每次穿鞋的鞋帶都是大人幫系好的,記憶猶新的是三年級時,我穿著胡亂穿系的鞋,去六嬸家,我第一次看到那麼詫異的目光,邊洗著衣服也邊看著我,我第一次感到難為情。所以說,有些事改放手去做的時候就該放手,培養孩子生活的獨立自主的能力。
「我可以嗎?」「我媽媽說我……我奶奶說我……所以我也認為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有需要孩子表現的機會,如課上舉手發言,班會才藝展示,與他人交談……都需要自信心,可以說自信心不僅伴隨著孩童時期,還會伴隨著未來工作的樣子。所以一個人的自信影響是很久遠的,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
每個人都會有些恐懼的事情,恐懼上臺,恐懼失敗,恐懼做自己做得不好,於是成長過程中不敢嘗試突破自己。這種恐懼,不敢邁出腳步去做嘗試,很可能是家長「嚇」的。我小時候很愛哭,大半夜我有過被關在門外等著「大蟲」吃的經歷,包括現在,我的奶奶依舊沒有改變,奶奶雖不是我的父母,但是我偶爾也聽過有的母親對孩子這麼說過。妹妹說,她騎自行車、溜旱冰鞋,遊泳都是她的同伴教的,因為我的伯伯因為一次妹妹意外摔折手,於是每次出於安全考慮,不讓她再碰這些項目。但不得不說,有些事出於安全考慮就禁止孩子去嘗試,這樣並不好。也許性格外向,執拗的小孩會「不聽父母的話」依然嘗試,但是性格內向的「乖」小孩,就會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了。事無絕對,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去嘗試,去挑戰是非常好的。如果,我回到小時候,我願意嘗試騎自行車下門前的那個「陡坡」,只是我害怕摔跤,所以沒能走出那一步,也因此,我到現在無論騎車還是其它事情依舊沒有那種勇敢突破自己的心情,總是謹慎再謹慎,這樣我會感到很累,我認為我還是不太敢嘗試的人。但學過一些教育學、心理學後,我也在嘗試彌補自己的不足,害怕什麼,就去挑戰什麼。當然這不僅僅局限體育項目。總結起來,最好,還是在小時候就能嘗試去做一些事更好,更有效,而不是後期再來學習。
看小豬佩琪裡,佩琪和喬治踩泥坑是多麼的歡樂呀。可是,現實生活中,我看到的是許多父母擔心孩子弄溼身,弄髒自己,不想洗衣服,所以限制孩子踩水坑,玩泥巴。但這是孩子的快樂呀,剝奪了也許探索的心好奇的心就這麼磨滅了。心理學家研究,遊戲可以開發孩子的創造力,所以讓孩子盡情玩耍,釋放天性吧,哪怕孩子玩得滿身泥巴,這是孩子最初的本性,需要每個大人,父母去精心呵護。
孩子總想著幫著大人做些什麼,洗洗菜,包餃子,包粽子……也許這是出於興趣,出於好奇去幫忙的,但父母往往總認為這是在幫倒忙,推脫孩子走出去玩自己的不要搗亂。這樣,可不好,孩子會認為自己只會添亂,還沒有能力做一些事。所以,父母不怕麻煩,孩子才不認為自己是個麻煩,反而會有成就感。
寫完作業看電視,晚上九點準時睡覺,收拾好自己的房間。培養孩子嚴格要求自己,學會自律才是奮鬥的意義,所以培養自律,培養良好的習慣,從小樹立規則意識才是優秀父母該引導的。
這一點是看了《小孩不笨2》電影學到的。賞識孩子,觀察孩子細微的成長變化,給予及時的肯定,是有必要的,因為在這一個過程當中 ,孩子會獲得更多的肯定的力量、前進的動力。賞識教育裡更重要的是不把自己的孩子與其它孩子做比較,只與自己比較,同時也向他人誇讚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
人生大道理上的嘮叨,孩子沒有這個經歷是很難感同身受的,所以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感受,聽孩子說,做好溝通,不可以硬施硬,必要時父母應先做出行動,影響孩子。
孩子的成長階段最多不過十八年,錯過了這十八年就回不來了,而每個階段的陪伴都會為下一階段省更多的力。很多父母以為這樣努力賺錢,孩子才有更好的機會去提升,但是,缺乏陪伴的成長,勢必會留下很多遺憾是後來拼命彌補也滿足不了的。工作固然重要,但留些時間給孩子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要讓孩子見你一面都是奢望。這麼說也不誇張,忙生意的重應酬,忙工作的,忽略孩子,外出務工的最後留守的是孩子,甚至一年只見一面。孩子成長遇到的事,遇到的困難,開心、喜悅、悲傷的一定需要同父母分享的,因為父母是他們最大的依靠啊。
好了,十足的乾貨呀,雖然我們不一定是多才多藝創造各類稀奇古怪新意的父母,但我們完全可以,從自身做起,做好本分的工作,物質基礎和精神需求永遠很有必要。
如果覺得我的分享有用,請一定一定記得點讚哦~
其實我更愛「點讚+評論+關注」三連
但是我從不去勉強別人,未得君之青睞,那麼繼續努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