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遇到了一位畢業十多年的學生——劉雨(化名)。由此勾起我對一段往事的回憶。記得他是高三、3班的學生,一次我到他們班轉自習,偶然發現他的桌上寫有「愛……到永遠」的字樣。在看到這些文字的瞬間,我確有批評他的衝動,可轉念一想:「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中學生萌生情愛實屬正常心理。他既然沒有明說,我又何必一定要點破?何況點破只能導致尷尬的局面,引發逆反心理能有好效果?當面批評、簡單說教他或許會表面順從,說不定還會轉入地下,反而更會影響他的學習。當然他正處於高三的關鍵期,也不能聽之任之,怎麼辦呢?如何對他進行正確的引導呢?我陷入深思……
兩天後,我講《魏晉南北朝的文化》,講到南方民歌作為歷史課直接說明它「纏綿婉轉」的特點就夠了。不過我想到劉雨,我準備讓它承載更多的教育意義,於是我引用了其代表作——《採桑度》「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的兩句詩讓學生分析:
師:你們是文科學生,這「蠶生」是什麼意思?
生:(興奮議論)蠶生絲。絲——思。是寫愛情的。
師:哦。那寫愛情為什麼不直接說,卻偏偏要說「蠶生」呢?
生:這樣寫含蓄、高雅、富有情趣。
師:(聽著同學們的議論,我有意盯著劉雨問大家)要是直說呢?
生:那樣太直白、淺露、粗俗,使愛情失去了纏綿美,那樣就將美好的愛情糟蹋了。
師:(我發現劉雨臉紅了,有意用書在遮掩著桌面。)哪「蠶生」為什麼要在「春三月」?
生:因為蠶就是生長在「春三月」。因為「春桑正含綠」。
師:(再次面對劉雨總結說)通過大家的分析我們從《採桑度》詩句中得到的啟發是:一愛情可以寫,但一要含蓄、高雅;二要適時、恰當。(通過劉雨的面色和神情,我感覺得到他已被觸動。)……
我留心觀察,發現劉雨桌上的字跡第二天就不見了,此後每次上課時他也都比以往更專注,高三就這樣平穩地度過。如今,仔細想來,上述案例仍屬自己教育生涯中比較得意的一筆。面對劉雨情感問題上的不良表現,我沒有簡單批評、沒有說教,沒有粗暴的圍堵。而是密切地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巧妙地運用《採桑度》中兩句詩創設情境,引而不發,因勢利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這種群體探究達成的共識,會對個體產生無形的教育效果,會讓個體自覺地從眾。這樣自主學習,瓜熟蒂落,自我教育,水到渠成,不見操刀弄斧,卻收鬼斧神工之效,我認為它屬於「無痕教育」。它不會對被教育者產生傷害,卻給其以悄悄修正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因無直接教育的痕跡,所以被教育者會將修正自我看成自己的選擇,而帶有較大的主動性。我想作為教師只有積厚而薄發,才可隨心所欲,得心應手的在教育教學中進行更多、更有效的「無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