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上,時常有點評嘉賓的精彩評點,對於其中的大部分,主持人董卿其實都是支持或附和的態度。但在第三季第五期中,康震老師評價李白跟蘇軾時,董卿老師似乎有不同的見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在這一期中,出現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題目——簡單到百人團只有五個人答錯的程度。就是從「舉、幾、有、月、天、明、頭、時、杯」中,找出一句宋詞來。相信你也能輕易找出,是的,就是蘇軾寫的《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首《水調歌頭》太有名了,而且現代人還把它編成了現代歌曲,更加方便了大家的傳唱。每年中秋,望著天上一輪明月的時候,不知道多少人會想起蘇軾寫的這首詞,或在月下輕輕踱步,低聲淺誦。
康震老師說他特別喜歡將這首詞跟李白寫的《月下獨酌》比較來看。在他看來,蘇軾所寫的這些詞句,充滿了內心的矛盾。
蘇軾想乘風到天上,卻又知道上去了也並不見得好。他那時正是自請離開朝廷,外放密州。自然是心中多有不快,想離開人世間,乘風而去。但蘇軾本人又是一個特別有人間溫情的人,所以又不忍離開。於是他又順著月光,去想人間的悲歡離合了。
而李白就與蘇軾不同了,李白寫《月下獨酌》,「對影成三人」中,除了他以外,他都看不上——月亮不行,影子也不行,都不能跟他喝啊。
但看不上也沒辦法,總比沒人陪強,至少這月和影能陪他。所以即便這樣,他也是想跟這倆永遠能這么喝下去,甚至還要在天上見。這裡,根本就不存在人間事,全是他、他的影以及月。
月下獨酌(節選)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所以康震老師說李白仙氣太重了。而蘇軾是有點仙氣,還有人間氣和地氣。由此他說,人們是更喜愛蘇軾的。他還舉林語堂的話為證。
他說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寫道:人們想起李白,就好像天空掠過了一道流星;當我們想起蘇東坡,中國人臉上就會浮現出會心的微笑。
不得不說,康震老師講了這些聽起來還是有一番道理的。不少選手都是側耳聆聽,微微頷首。而且在他講完後,全場還響起了不小的掌聲。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董卿老師一直弄著小手,大眼睛滴溜溜地轉,對康震老師的分析看來是有點想法。
酈波老師還補充說李白只喜歡喝酒,不知道他喜歡吃什麼菜,但蘇軾酒也喝點,最重要的是他是個美食家。蘇軾發明了好多菜,接地氣!這倒是,東坡肉、東坡餅什麼的,以蘇軾為名的佳餚不在少數。
董卿老師接著說:不管怎麼樣,李白和蘇軾都是很偉大的詩人。這句話傾向性我認為就更明顯了一點。感覺董卿對李白還是有維護之意的。所以,對康震與酈波所評價的這番話,她是有一些保留的看法。
我還曾聽有一種說法是說蘇軾有李白的才氣,但比李白多了很多學識。網友們對李白和蘇軾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你呢?你認為李白和蘇軾哪個更厲害呢?你更愛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