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陪伴下夜班的愛人歸家,即將拆遷的邵府街巷空蕩蕩的。無限循環的小喇叭提醒巷子口最近街頭美食的主題是野生板慄,12元一斤。
炒慄子的大姐繼承了過去那個烤紅薯的老母親的攤位,實際也繼承了這個巷子的鄉愁。她所經營的是一年四季的街頭美食,夏天的冰沙冷飲,冬天的一把瓜子,一袋子板慄,還有糖粑粑。 顧客很多都是熟人,要的就是熟悉的味道,要的就是噓寒問暖之後的心暖。
愛人喜歡把頭髮染成板慄色,所以小桌上我們彼此分享慄香的時候,眼眸子的顏色其實也是慄色的。剝開慄子,文靜咀嚼,唇齒生香,溫柔對看。乘機品評一下電視劇,說說孩子在寄宿學校的淘氣,或是今天遇到的一種茶點。此時此刻25年的夫妻居然有一種初戀的感覺,零食果然有超過主食佳餚的魅力。
在我的童年時代,老人的告誡是不要生吃板慄,免得引發咳嗽。其實是因為難剝開,牙咬、連殼嚼碎,皮上的小毛確實可以引起咳嗽,鬧過很多笑話。後來才學會拿刀切口子,放鍋子裡煮到果仁膨脹,那樣好剝殼剝皮,取得的果實卻依然不允許生吃,要做板慄燉雞。燉久了,板慄化在湯汁裡,失去堅果帶來的堅實感和咀嚼時的甜味。所以以前暢快地吃板慄還真是一個小小理想。
自從住進了這個巷子,有了這個炒慄子的小鋪,吃慄子就顯得輕而易舉了,家中便有了常久的慄香。就連兒子回家休假,居然試探著打電話給我,要我從事務所下夜班之後,帶回慄子。原來家的暖意這麼簡單,原來分享的慄香這麼迷人。
可如今,城市改造深入內街,連巷子口的慄香都要搬家,四鄰已經提前搬走。邵府街,如果2020年,真的需要告別你,我是要長久地沉浸在這慄香中,如陷在鄉愁裡一般,還是保留這份記憶,去尋覓下一個住所? 以前是我們出去旅行,短暫告別這個巷子,現在這個巷子要去時光裡旅行,記憶能保存多久?居住了20年的房子,也要和巷子一起去時光裡流浪,你要我如何捨得?
記得1992年舊城改造的時候,臨河的邵水西路也曾深深地載著人們的鄉愁,因了這想愁,人們一直對於改造滿懷關望與焦慮。直到改造完成,這裡竟成了古城最美的風景,成了人們新的念想與驕傲。我想,這個小巷子,未來也會一樣可期吧!
曾有的慄香充盈的閒暇時光,借著板慄,仿佛就可以穿越城市,嗅到板慄山野的清新。沒有了小巷、沒有了炒慄子小鋪,我們是不是會缺少什麼呢?
「終於買到炒慄子了。」愛人捧著快遞送過來的零食,開心地對我說。寒冷冬夜的一捧慄子,溫暖從掌心到心頭,誰去深究這板慄是小巷買的還是網上買的呢?
在我們家,慄子比玫瑰實在多了。 時代會變更,城市會改變,但是這樣的一捧慄子,在我們的生活裡,是不可少的。糖炒慄子是一種愜意的慵懶,一種舒服的鋪張,小資的味道,小確幸的小生活。
繼續為慄香奮鬥吧,這樣的奮鬥,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