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廣東中考試卷有哪些新特點?考查重點內容是什麼?對明後年參加中考的學生們有哪些指導作用?對此,南方+珠海大課堂特別開設「名師點評中考卷」欄目,考試科目結束後,邀請名師對當堂科目試卷進行點評。
今年是中考改革的第一年。與數學、英語、化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考試時長有所壓縮不同的是,歷史學科考試時長大幅延長,由原來的50分鐘延長至80分鐘,作為中考壓軸登場。
「果不其然,考生們依舊大呼不容易。」珠海市三灶中學教務處主任、初中歷史一級教師張影介紹,試題難度有所提升,在新題型、新分值、新時長的情況下,以文字、圖片、地圖、表格等生動的形式有效導思,考出新思路,彰顯了初中歷史學科發揮自身的教學特色和育人功能。
分析:英語學科跨界「出演」,難度有提升
張影表示,今年考題難度有所提升,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提高。縱觀整套試卷,主要有三大特點:
一是命題立意滲透核心素養,關注歷史事件之間內在關聯。全卷體現了「無材料不成題」的特點,立足學生五大核心素養的落實。選擇題基本上都體現了史料實證,適度考查學生必備的歷史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等學科素養,如第3題歷史地圖考查。選材注重規範表達,題乾材料元素包含了歷史學習的基本要素:背景、時間、地點、過程、影響等,如「唐太宗時期」「1964年」「京師同文館」等不同形式的時間詞和「泉州」「長春第一製造廠」「義大利」等地點詞,凸顯歷史學科的時空特徵,充分體現歷史常識要素的多樣性。綜合題第33題「(3)根據材料三所述英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談談你對語言文化交流的認識」倡導學生尊重文化多樣性,體現了家國情懷。近年來,歷史考查不僅僅限於課本基礎知識的考查,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考查,縱觀2020年廣東省中考歷史試題,在緊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多種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2題的第1問概括1898年京師同文館所譯書目的特點、第3題第2問分析英國英語「地理平臺語言霸權地位」確立的主要原因,設定具體的時間背景,創聯歷史事件,考查學生分析並概括材料的能力。試卷不乏出現鮮活的歷史細節和多樣的表達形式,串點成線,以小見大。如第16題出示徐悲鴻1940年前後創作的《愚公移山》(局部),抓住時間節點,創設當時百姓團結一致的情境,以鮮活的細節描寫讓考生對全民族上下一心抗戰有更感性的了解;第21題創設我國工農收入的情境,以真實的數據讓考生認識到包幹到戶的成效,感受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
二是突出對學科主幹知識的考查,體現基礎性和綜合性。試題切實把學科主幹知識作為能力考查的主要載體,強調對歷史學科基本概念、階段特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內化,著力考查對主幹知識的理解運用。如選擇題考點涉及道家「無為而治」、東漢統治特點、魏晉南北朝民族交融、隋朝大運河、明朝君主專制、北伐戰爭、抗美援朝、一五計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文藝復興、美蘇冷戰、史達林模式等。綜合性體現在要求考生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綜合運用學科知識、方法和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綜合題大多考查學生概括提煉材料信息,發現問題建構觀點(啟示)並史論結合予以說明的能力,如第31題「(2)根據材料二,指出影響歷史人物評價的因素(至少兩個)」、「(3)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梁啓超寫作此文的時代背景」等,進一步開放了作答空間和思維視域,既全面考查了學科核心素養,又體現了一定的創新性。
三是英語學科跨界「出演」,材料呈現有新意。除了常規的文字、圖片材料,綜合題第33題考查了學生對不同類型史料的處理能力,學生紛紛訝異歷史試卷竟然出現了考查英語單詞的理解。該題的第1問設置了從材料提供的3組英語新詞中選擇一組,指出該組新詞出現與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並結合史實加以說明的問題。但命題者考慮到學生的理解水平和認知能力,對材料所出現的部分英語單詞做了「貼心」的備註解釋,有助於考生理解材料內涵和作答。材料呈現雖創新,卻又不會讓學生無從下筆。
分析:活學活用,加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
張影表示,依據近幾年廣東省中考歷史試題的出題走向,可以看出中考歷史卷靈活性越來越強,2021年歷史試題的呈現方式應當會有持續性的創新。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張影認為,在備考的過程中,考生應當回歸歷史本源,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加強歷史核心素養的養成,注重多角度分析問題,活學活用,著力提高史料分析、史論結合的能力。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