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講中考——歷史
2019年鹽城中考歷史試題總體上結構合理、平穩有序、題量適中、難易適當,符合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方向,對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其命題有如下特點:
一、關注主幹知識 保持穩定
試卷延續了前兩年的整捲風格,平穩且難度不大。基本遵循了中考說明7:2:1的考查能級結構要求,沒有偏題、怪題、入手容易,鋪墊、引領到位,不為難學生。立足主幹,覆蓋面廣。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且均為學生應知應會的主幹知識;考點布局合理,嚴格遵循了中考說明知識考查比例要求,七、八、九年級分值分別為14分、17分、19分。
二、關注學科素養 能力立意
試題以史為據,論從史出。通過引用大量材料,考查學生研讀、分析、概括歸納和運用相關材料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如主觀題的第21題(2)讓學生據材料分析「這些書寫材料都不大適於大量使用的」的原因。
試題立意高,但落腳點小,不設置審題障礙,儘量為學生審題提供方便,適合初中生年齡特點,圖文並茂,注重基礎。多角度、多層次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試題開放性,提供給學生充分展示才能的舞臺,有助於學生的創新素養、國際素養和未來素養的形成。如主觀題第22題用五副歷史圖片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政策的調整過程,最終引導學生得出農村政策調整應遵循的原則。
三、關注時事熱點 貼近生活
試題將學科主幹知識與當前的社會熱點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幫助學生形成世界視野和國際意識。如選擇題第7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今年恰逢五四運動100周年;第11題考查的是中美關係,今年是中美正式建交40周年;而主觀題23題則考查的是國際關係,其中材料四就涉及時事熱點伊核問題。
試題體現鄉土性,關注地方史課程。通過巧妙挖掘地方史資源的相關命題素材,引導教師、學生關注鄉土歷史,有助於引導地方歷史課程建設、重視歷史知識的聯繫與整合,培育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如選擇題第1題「鹽城,……秦代屬東海郡,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據材料可知,古代鹽城地區曾實行過A.禪讓制B.分封制C.郡縣制D.行省制。
綜合今年試題的命題特點,對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具有如下導向作用。
(一)對基礎知識的教學要做到 依「綱」據「本」,夯實基礎。「綱」即《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中考說明》,「本」就是手中的課本。
(二)加強「雙基」教學,落實「三維」課程目標,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關注時政熱點,重視歷史知識的整合和滲透,初步形成基本的歷史學科素養。
(三)多角度開發課程資源,把地方史與中國史、世界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關注鄉土歷史,熱愛家鄉。
(四)總複習教學要研究複習方法,幫助學生做到融會貫通。
名師簡介
王海軍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東臺市實驗中學初三歷史備課組長,長期擔任初三畢業班的歷史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曾榮獲東臺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並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論文多篇。
名師講中考——道德與法治
2019年鹽城市《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緊扣時代脈搏,既展示宏大的時代背景,又有鮮明的鹽城地方特色。考試兼顧畢業升學和服務選撥、以考導學的功能,立足於學生生活經驗,著眼於考生發展需要,考查學生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將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命題注重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充分體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命題努力實現能力立意為主導,堅持「以穩為主,穩中有新」的原則,試卷難度與去年相比,稍有下降。 今年《道德與法治》 中考試題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一、突出學科特點 強調價值引領
本次《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彰顯了學科特性,堅持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統一;堅持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本屆使用教材的有機統一;引導各級學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堅持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考試雖以閉卷形式進行,卻努力避免死記硬背,堅持知識、能力和品德修養三維統一。選擇題以優秀傳統文化、富有哲理的寓言、老英雄張富清感人事跡、簡要分析題「掃黑除惡」等為載體,弘揚正氣、傳遞正能量,堅持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關注學生良好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培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他人與社會,樹立健康成長、做負責任公民的觀念。
二、知識能力綜合 全面考查學生
通過試題,引導學生對時政熱點、社會生活、學生實際生活問題的關注,使學生能夠依據所學課本知識,進行深層次及多角度思考。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多層次、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試題選取近期熱點時政,如選擇題中,以「失信懲戒」、「規範權力運行」、「江蘇援疆」,簡要分析題「打黑除惡」等為背景,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社會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懂得國家實施相關舉措的重要意義,讓學生真正認可和贊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試題知識覆蓋面大,要求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識結構,對國家大政方針有準確的認識,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答題習慣,多角度、多知識點答題,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
三、貼近生活實際 引導學以致用
選擇題中涉及「新發展理念」、如何處理消費糾紛、「鹽城工匠」選樹活動、「上好思政課」,簡要分析題中青少年參加 「掃黑除惡」志願宣傳活動等話題,都與學生的生活、健康成長息息相關。《道德與法治》學科以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力求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和人格,堅持知行統一,培養學生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確保學生能夠遵紀守法,自覺遵守公共道徳和秩序,樹立正確的道德是非標準,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考試作為教育教學的「指揮棒」,要求學生平時能做到「學以致用」,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指導自身今後的發展。
四、立足問題探究 轉變學習方式
實踐探究題以我國「高鐵」的發展為背景,鹽城今年通「高鐵」也是踐行「兩海兩綠」發展路徑、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工程,對鹽城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本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變化,感受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進而增進愛國家、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家國情懷,增強公民的公共意識和公共精神。學生必須轉變學習方式,真正將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努力探究,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素養。
五、踐行生活德育 促進終身發展
試題設置真實的,典型意義的情境,引導學生全面認識社會,正確把握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在服務社會、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如實踐探究題中,「請為鹽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為話題,要求學生提建議;就「如何做文明有禮的鹽城人」,讓學生暢談做法;設問靈活、回答有較大的開放性,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試卷充分考慮學生知識基礎、年齡特徵、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為學生創設可理解和可接受的思維環境,語言簡練,便於學生閱讀、理解,這也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試卷對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要求較高,考查的一些知識點也與高中知識相銜接,這些都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名師簡介
何永松
何永松,中學高級教師。
東臺市實驗中學政治教研組組長,鹽城市教學能手, 長期擔任初三班主任、初三年級教學工作,多次被評為東臺市「優秀教學工作者」、東臺市「中小學優秀班主任」、東臺市「優秀教學工作者」。
名師講中考——物理
2019年中考物理試卷可以概況為:關注素養 立德樹人 注重基礎 體現能力
全卷共27題,29幅圖,語言表述簡練、格式規範,圖文並茂、版面活潑、美觀。題型設計充分體現物理學科特點,符合科學測試的目的和要求,充分發揮不同題型的測試功能。全卷閱讀量適中,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回答問題,可以避免學生由於題海戰術形成的解題熟練的優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有利於對學生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等關鍵能力進行科學考查。
一、關注素養 立德樹人
試題努力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例如第16題「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第15題國產噴氣客機ARJ21飛機開啟商業運營新徵程;第13題馬龍奪得世乒賽男單冠軍等,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了解我國新時代取得的輝煌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學生生活中選取試題題材,例如飲料瓶「出汗」、安全用電、雙層真空玻璃的隔熱性能、閃電、電飯鍋等,貼近生活,趣味盎然,體現物理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公民素養教育。
二、聚焦基礎 注重能力
試卷聚焦基礎知識的考查,知識點全部覆蓋,並注重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中考查關鍵能力。例如閱讀材料題「白光LED燈」考查了光的色彩和顏色、數據的處理、圖像分析、閱讀能力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再如對小明提著書包,計算書包的重力、書包帶對手的壓強、上樓時人對書包做功的功率等,考查學生對物理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再如第25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考查學生科學探究提出問題的能力。「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均為淺層次發問,不是有價值可探究的問題。本題要求針對像與物到反射面的距離存在差值,提出一個有價值且可探究的問題,回答時就不能變成事實性提問「是什麼」或矛盾性提問「為什麼」,應為「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本題可提出「像與物到反射面的距離存在差值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和玻璃板的厚度有什麼關係」。這些試題引導師生在教學中避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加強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深刻理解。
三、重視試驗 彰顯思維
實驗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也是物理教學的主要載體和基礎。全卷27題中除24、25和26三道實驗大題外,還有11道實驗小題,實驗與探究的考題共14題,實驗與探究試題總分高達58分,充分體現物理學科是一門實驗科學。如第26題突出考查學生電學實驗的基本技能、電錶的使用與讀數、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本題的最後一空有兩種判斷方法,檢閱學生的證據意識與思維層次,用數據作為證據才能得滿分。可這樣作答:方法一電壓表示數為1V時,滑動電阻器接入電路電阻至少是30Ω ,而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只有20Ω;方法二電壓表示數為1V時燈絲電阻為10Ω,當電壓表示數為2V時燈絲電阻為6.25Ω,與燈絲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相矛盾。
四、回歸課程 導向教學
命題力求依據課程,素材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第3、8、10、14、17、18、20、21、24題等源於教材。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引導中學教學關注教材,用好教材。
名師簡介
朱翔
東臺市初中物理學科帶頭人。2015年參加鹽城中考物理命題,2012年鹽城市初中物理優質課比賽一等獎,2014年獲鹽城市初中物理命題比賽一等獎,多次參加市教研室組織的期末試題命制,多次在鹽城市、東臺市物理中考研討會上做講座和開設觀摩課,多篇文章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
名師講中考——化學
2019年中考化學試題,是經過精心設計,巧妙構思的試題,有利於引導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基礎,注重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加強教學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一、試卷結構穩定 難易梯度合理
試卷難易適中,結構合理。題型、題量與近幾年中考試卷一致。題型繼續沿用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題量穩定在19題;試題分值分配合理。
試卷重視基礎,注重考查化學學科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識。整套試題由易到難,層次分明,梯度明顯。卷中有簡單題,題中有簡單空表現得更加明顯,使各層次學生都能有分可得。中檔題、難題的難度設置合理,思維力度大,有利於試卷對考生的區分和選拔。
二、堅持立德樹人 注重聯繫生活
以「接近常溫的超導材料超氫化鑭」、「21世紀綠色金屬結構材料」為背景的試題,展現了現代化學研究的貢獻,突出了學科的育人功能。
試卷關注化學的實際應用,注重從日常生活生產中選取學生熟悉的素材,例如第18題以黃海為背景,考查了光合作用、除雜、溶液的配製、溶液成分分析等知識。在化學試題中普及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傳遞化學的應用價值。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認識物質世界,感悟化學使生活更美好,展示化學學科獨特的魅力。
三、創新呈現形式 凸顯能力考查
部分試題在呈現形式上有所創新。如第14題,以列表的形式呈現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學生要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總結出溶解度與溫度的變化關係,從而分析在相同的溫度下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是否相等。
試卷凸顯了對學生學科關鍵能力的考查。如第15題對不完全反應後剩餘固體成分的分析,重點考查學生的計算能力;第18題通過粗鹽的提純實驗,考查學生化學實驗設計和探究的能力;第19題中生鏽的鐵釘與一定量的鹽酸反應,結合提供的信息,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名師簡介
吳常名
東臺市先進教育工作者,東臺市初中化學學科帶頭人,鹽城市初中化學教學能手。
教學經驗豐富,成績突出,鹽城市初中化學優質課評比一等獎、江蘇省理化實驗說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