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名為《超半數中學生極度討厭父母!十年的良好親子關係為何突然毀於一旦?》曾刷屏網絡,原因是北京市一家機構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
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6.28%的孩子,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100個中學生裡面,超半數的孩子對家長極度反感,而對父母有好感的人平均不到5個。
為什麼我們覺得給了孩子很多的愛,孩子卻感受不到,甚至還成了恨呢?
現在的孩子到底需要父母給什麼呢?其實,心理學家馬斯洛早就給出了答案。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就像一個金字塔一樣,最底層的是最基本的需求,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
父母這一代,很多都生活在物質相對簡樸的年代,我們那個時候,有點零花錢,有點小零食,有幾個玩伴,一天就可以很開心。
犯了錯,挨頓罵,甚至遭頓打,那也沒什麼,無論是我們父母,還是我們自己,大多數人都沒放在心上。
當我們為人父母后,還是按照自己成長的體驗和經驗去養孩子,但是現在的孩子物質上基本上都能得到滿足,甚至是過度滿足,所以他們內心會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比如馬洛斯所說的「安全、歸屬、尊重、價值」等等。
當父母卻意識不到,更無法滿足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因為精神層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感到極其痛苦,年紀小的時候暫時反應不出來,等孩子大了就變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和行為。
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塑造個性和培養自信的最佳時機,但也是最容易出差錯的時期。
父母都是為孩子好,但如果在這個階段教育孩子時用錯了方法,或在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想法時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那麼將來必然會出現問題。
競思在輔導無數孩子提升的過程中,看到過太多家長陷入誤區卻不自知,直到孩子在競思接受訓練後,在一次次和競思老師的溝通中,才慢慢學習到育兒的技巧,和孩子一起獲得成長。
今天也總結家長在不經意間最易碰到的4種錯誤育兒誤區以及正確的方法,希望能給大家帶去幫助!
一、貶抑
貶低和責罵沒有任何好處,只會腐蝕孩子的自信心。即使你必須糾正孩子,切記你要糾正的是行為,絕不能羞辱孩子。
要求一個人負責任不等於批評、貶低或羞辱。
二、負面的比較
日常生活中,不論是運動、成績或行為,負面的比較只會傳遞錯誤的信息。
「你的成績為什麼不能像哥哥那麼好?」、「你為什麼不能像表弟一樣乖?」這類言語絕對無法讓孩子改進,只會在家人、親戚之間製造反感,讓孩子相信你認為他不夠好。
三、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
很多情況下,父母為孩子做太多事情了。
例如我們會因趕時間而幫孩子穿衣服、繫鞋帶,雖則孩子早就會了;或者我們會幫孩子做分內的工作,幫他擺碗筷以免打破。
這麼做可能是為了幫孩子,但更多時候只是因為比較容易、比較快,結果孩子不僅會以為自己沒有能力,甚至也沒有機會測試自己的能力與學習新技能。
四、過度保護
鼓勵孩子不只是靠言語,行為也很重要。即使你常稱讚孩子,過度保護仍會讓孩子少了實際學習的經驗,意味著你不認為孩子有能力。
這樣一來,要麼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巨嬰,不論是進入青春期還是成年後,都完全依賴父母,沒有自我主見,要麼就是等進入青春期後突然叛逆,什麼是都不要父母插手,父母一管就嫌煩。
孩子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看到世界,看清自己,才能夠更加理解父母,進入青春期後他們也不會因為一時的情緒而產生極端的想法,而是能夠理性地看待和處理事情。
在競思多年來幫助無數家庭成長的經驗中,我們會發現,良好的家庭關係、親子關係,不僅能讓孩子的性格更積極樂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孩子學習和生活能力的發展,
所以競思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把最好的自己,注入孩子與我們相處的每
如果家長有關於孩子任何方面的疑問,或是孩子生活學習中的困惑,都可以在後臺給小競留言,讓競思的資深老師和專家團隊為您分憂解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