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暮之年,詩聖杜甫夢牽當陽的一段溫暖旅程

2020-12-12 華凱文萃

郭漢閔

湖北當陽「沮漳沃野」。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周新仕攝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為避安史之亂,杜甫經隴南入蜀。在一家老小向成都進發、經過一處叫五盤嶺地方的時候,杜甫寫了一首叫《五盤》的五言詩。最後四句是:「故鄉有弟妹,流落隨丘墟。成都萬事好,豈若歸吾廬。」成都雖好,但這裡沒有弟妹,畢竟不是家鄉。杜甫人在流浪,心在天堂。對於一生顛沛流離、仕途失意的晚年杜甫而言,家鄉、親情比什麼都重要。暮年的杜甫,終於回歸到了人生的本真狀態。

杜甫畫像

在劍南節度使嚴武的關照下,杜甫在成都謀取了一個小吏的官差,搭建了一座可以勉強遮風擋雨的草房,於此度過了他一生難得的4年安定歲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夜喜雨》《登高》《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著名詩篇,就是這一時期的詩作。但成都畢竟不是家鄉,並非久留之地。嚴武病逝後,杜甫打算離開成都東下。臨行前,也就是唐廣德元年(763年),他給劍州刺史寫了一首告別的詩:《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詩中「戎馬相逢更何日?春風回首仲宣樓」一句,透露出了他此次東行的目的地:荊南地區的當陽縣。

杜甫計劃在春光明媚的時候抵達當陽。之後,杜甫便沿岷江東下。當抵達平羌碼頭時,杜甫寫了一首《宿清溪驛奉懷張員外十五兄之緒》的五言詩,最後兩句再一次點出了他此行的目的地:「浩蕩前後間,佳期付荊楚」 。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想像的一路春光回到洛陽的情景已黯淡了許多,因為洛陽沒有他思念的親人。而荊州府、仲宣樓卻一直讓他神牽夢繞,輾轉反側。

成都杜甫草堂

可是天不遂人願。在夔州也就是現在的奉節,杜甫遇到了故人柏茂林,時任夔州都督。在柏都督的照料下,杜甫一家在夔州滯留了兩年,與親人在荊楚相聚的「佳期」只能延後了。

在第二年,也就是唐大曆二年(767年),在杜甫夔州橘園的橘花次第綻放的時候,杜甫的胞弟杜觀專程赴夔州看望杜甫。異地親人相聚,杜甫老淚縱橫,情不自禁寫了一首名為《舍弟觀歸藍田迎新婦,送示兩篇》的五言律詩。

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胞弟杜觀因避安史之亂,從長安南下到了當陽。在看望杜甫後,杜觀將輾轉北上關中藍田迎娶妻子,然後再返回當陽。杜觀是打算在南方當陽長住了。杜甫在詩中勸他不要在北方滯留,速回南方當陽相聚。在這首詩的第二篇,杜甫寫道:「滿峽重江水,開帆八月舟。此時同一醉,應在仲宣樓。」仲宣樓也就是東漢才子王粲所登的當陽城樓,《登樓賦》就是王粲登上當陽城樓後所寫的傳世名篇。杜甫估算杜觀來回的時間,計劃八月份乘舟東下荊州,與親人在當陽相見,訴說相思之苦,在仲宣樓上一醉方休。

今日夔州(奉節)

在一個夏末的夜晚,天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望著江邊密密麻停泊的小舟,杜甫觸景生情,掩上柴門,在昏暗的燈光下寫了一首叫《夜雨》的五言律詩。結聯兩句是:「天寒出巫峽,醉別仲宣樓。」原來八月份乘舟東下荊州的計劃,可能由於疾病纏身和其他種種原因而推到了冬季。杜甫心中念了無數遍的「佳期」,就是在讓王粲傷感的沮漳流域與親人團聚之時,在仲宣樓上不醉不歸。杜甫這一生漂泊的孤舟,要停泊的岸邊就是荊州府西北方向的當陽縣。

原來約定的八月未能成行,讓杜觀有些放心不下,於是給杜甫寫了一封書信,催促其儘快動身東下。接到杜觀的催促信,杜甫寫了一首五言詩:《續得觀書,迎就當陽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峽》。詩的頭兩句是:「自汝到荊府,書來數喚吾。」從這兩句不難看出,杜觀在當陽已生活了較長時間,不僅置下了房產田地,生活也很穩定,因此才數次書信邀約杜甫到荊州當陽相聚。

瞿塘峽

很顯然,當初杜甫從成都沿岷江東下的目的地就是當陽。這一段旅程雖不順利,屢屢受阻,但對杜甫而言是溫暖的。遲暮之年的杜甫,倍嘗人間冷暖,早已沒有了當年「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少年輕狂。他看到了太多的人生苦難與艱辛。親情,對需要扶著拐杖才能行走的杜甫而言,顯得彌足珍貴。晚年杜詩的沉鬱頓挫,對親情的渴望,是衣食無憂的李白所無法理解的。同是出三峽,李白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一身輕鬆,而杜甫則是「風急天高猿嘯哀」「無邊落木蕭蕭下」,步履沉重。人生際遇、價值取向不同,決定了兩個人不可能走在一條線上。

當然,與胞弟杜觀等族人相見,並非杜甫當陽之行的唯一目的。杜甫不只有親情,還有家族的榮耀,更有家國情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讓晚年杜甫心心念念的當陽,不僅只是戰亂中杜氏族人的避亂之地,也是杜氏家族的中興之地,更是其先祖杜預建功立業的封候之地。當陽,在杜甫心中,與長安、洛陽、襄陽具有同等的份量。在這個南方小縣,落魄的杜甫可以重新找回幾份人生自信。

楚國郢都遺址——湖北當陽市季家湖。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周新仕攝

杜甫出身的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歷朝歷代人才輩出,歷經千年而不倒。

杜氏家族的「第一桶金」,就是在楚國郢都所在的沮漳流域挖到的。在春秋後期(公元前541—前510年),杜甫的先祖杜洩還只是魯國季孫、叔孫、孟孫三大貴族中叔孫一族的家臣,杜氏家族還名不見經傳。後來叔孫豹病逝,因葬禮規制,杜洩得罪了季平一族。為避殺身滅門之禍,杜洩只得帶領家人逃到楚國郢都,投奔楚昭王。楚昭王見杜洩是個難得的人才,便收留了他。

到了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時期,杜洩的後人開始得到楚王室的器重。此後,杜氏家族在楚國歷代為官,官至楚大夫的就有兩人,由此奠定了杜氏家族千年繁盛的基業。杜甫出生在這樣一個有著「奉儒守官」傳統的士族家庭,對此自然是清楚的。杜甫在給他的二姑母寫的墓志銘裡曾提到他的家世:「遠自周室,迄於聖代(唐代),傳之以仁義禮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遠自周室」中的周室,指的就是春秋後期杜氏家族在楚國奇蹟般的崛起。可以說,是沮漳流域成就了杜氏家族後來的輝煌。

楚國郢都遺址——湖北當陽市季家湖,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奧攝

楚亡以後,杜氏家族只好北遷。在秦漢兩朝,杜氏家族照樣混得風生水起,歷朝歷代為官。屢建奇功的秦國大將軍杜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均為杜甫先祖。東晉南渡時,杜氏家族南遷至湖北襄陽。入唐以後,杜甫的曾祖父也就是杜審言的父親任鞏縣縣令,杜甫這支由此定居河南鞏縣,故杜甫亦自稱為鞏人。

杜甫最崇敬的先祖,主要是杜預,其次是杜審言。

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魏晉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對華夏歷史曾產生了深遠影響。杜預曾任曹魏政權的尚書郎一職,是司馬昭的高級幕僚。西晉建立後,杜預歷任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後任鎮南大將軍,成為晉滅吳之戰的統帥之一。太康五年(285年),杜預逝世,終年63歲。

杜預畫像。

杜預是三國鼎立局面的真正終結者。在杜預任鎮南大將軍的時候,西晉並未真正統一,三國也並未真正歸晉,孫吳政權仍控制著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但國力遠比西晉要弱。當時的西晉和孫吳各有一個荊州,杜預駐守的襄陽為北荊州,孫吳掌控的江陵為南荊州。

杜預任鎮南大將軍之始,也是孫吳走向滅亡之時。在杜預的反覆勸說之下,一直優柔寡斷的晉武帝司馬炎最終下定決心,於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發動了滅吳之戰。在這次戰爭中,杜預雖只擔任西線指揮,但他的奪取荊州之戰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一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杜預對荊州發動的致命一擊,就是杜預駐在當陽的部眾所為。荊州一失,孫吳政權再也沒有了一戰之力,兵敗如山倒。在成功奪取江陵城之後,杜預接著揮師東進,迅速掌控了長江中遊地區。

與此同時,杜預還分兵南下,一舉攻佔了交州、廣州地區,也就是現今廣西、廣東一帶,後來元朝時期的湖廣地區盡在杜預之手。整個滅吳一役,杜預功勳卓著,居功至偉,對戰爭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一場戰爭,結束了漢末三國以來分裂割據的狀態,使中國重歸大一統。這一場戰爭也是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唯一成功的一次統一戰爭。杜預因屢出奇兵,戰功顯赫,被晉武帝封為當陽侯。沮漳流域可以說與杜氏家族頗有緣份。這一戰,還順便產生了一個成語:勢如破竹。「勢如破竹」即出自杜預之口。

河南鞏縣杜預墓

在南北兩個荊州合成一個荊州之後,杜預繼續鎮守荊州。在此期間,杜預興利除弊,興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開鑿了從揚口到巴陵的運河,既解決了漢水流域萬餘畝農田的灌溉問題和長江的排洪問題,又改善了荊州南北間的漕運問題,荊州百姓稱其為「杜父」。《晉書杜預傳》中記載了一首荊州廣為流傳的民間歌謠,其中有一句「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可見杜預在荊州民眾中威望之高。

杜預不僅有「杜武庫」之稱,還著有《春秋左氏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素有「文聖」的美譽,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同樣鎮守過荊州的關羽均無法與杜預相比。當後人一遍又一遍在文廟和武廟祭拜杜預的時候,關羽還只是蜀漢的一員大將,並沒有後來的耀眼光採。到了清朝,關羽的忠誠被清朝當政者相中了,於是關羽鯉魚跳龍門,一躍成為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杜降關升,不能怪杜預本人,只能怪杜預生錯了時代,不該生逢積貧弱小、丟了半個江山的西晉。

荊州古城

杜預的出現,標誌著杜氏家族正式走進了華夏歷史發展的進程之列,成為北方望族。晉唐兩朝歷史如果少了杜氏家族,將大為遜色。集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於一身,有著「半個完人」之稱的杜預,一直是杜甫的人生標杆。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以及家國情懷,均來自杜預。可以說,這位先祖,給予了杜甫無盡的精神動力。

在杜甫30歲的時候,他寫過一篇《祭遠祖當陽君文》的散文。從文章開頭的「十三葉孫甫,謹以寒食之奠,敢昭告於先祖晉驗馬都尉鎮南大將軍當陽成侯之靈」來看,杜甫是杜預的十三世孫。因杜預墓在洛陽城東的首陽山南,杜甫也曾在首陽山下築室而居,以示「不敢忘本,不敢違仁」,希望自己能像這位先祖一樣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可是,杜預人生所達到的高度是杜甫所無法企及的。杜甫無論怎麼努力,也沒能活成杜預那樣。杜甫註定了只能做一個窮困潦倒的行吟詩人,當一個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見證人,一輩子生活在杜預的陰影之下。

荊州古城

杜預並不寫詩。杜氏家族以詩言志,自杜審言始。沒有杜審言,也就可能沒有後來杜氏家族的「大杜小杜」。

即使沒有杜觀的邀約,或者說沒有杜觀寓居當陽這一情況,杜甫可能也會有這次當陽之行。杜甫的當陽之行,既是探訪親人的溫暖旅程,也是祭拜先祖的朝聖旅程。杜觀之所以定居當陽,可能也與這位杜氏先祖有關。

唐大曆三年(768年)正月中旬,杜甫乘舟東下,於陽春三月來到了讓他神牽夢繞的荊州。這一次,杜甫想像中的「青春作伴好還鄉」中的洛陽變成了當陽。按照我國研究杜甫學者的一致觀點,從夔州乘舟東下後的杜甫在荊州逗留了至少半年的時光。這半年的大多數時間,杜甫應該就是在當陽度過的。在江陵城稍作休整、憑弔宋玉宅之後,杜甫一家乘舟溯沮漳河而上。在夕陽的餘輝將沮漳大地染得一片金黃的時候,杜甫棄船登岸。當他站在先祖杜預的封候之地——當陽地面上的時候,杜甫一時有種不真實的感覺,有些失神。

杜審言畫像。

人的一輩子就是一段旅程。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需要休息,需要訴說,需要一個溫暖的港灣。此時的當陽對杜甫而言,就是一個溫暖的港灣,一個可以訴說的地方。他見到了眾多久別的親人,聽到了久違的來自北方的鄉音,倍感親切,又恍若隔世。令杜甫沒有想到的是,他還見到了來自長安、洛陽的一些故交。

唐朝中期,北方哀鴻遍野,南方卻一派祥和。為避安史之亂,這一時期曾發生過大規模的北方漢人南遷,當時的江陵地區是北方漢人特別是名門望族南遷的首選之地。整個唐朝,當陽均隸屬江陵府。劉昫在《舊唐書》卷三十九記載了此時江陵的盛況:「自至德後,中原多故,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指荊南節度使。」荊南節度使的駐地就在江陵城。文中的「襄、鄧」,指的是北方的南陽盆地,「兩京」指的是大唐的長安和洛陽兩座都城。唐中期的當陽地處荊南腹地,是江陵城的後花園,也應該如江陵一般,「井邑十倍其初」,成為藏龍臥虎之地。

當陽古城。牛軍供圖

杜氏家族到了唐朝中期,杜甫一脈雖然式微,但底蘊還在。其祖父杜審言在「兩京」人脈甚廣,餘威猶在,影響不可小覷。而杜氏家族杜牧一脈正如日中天,杜牧祖父杜佑還做了三朝宰相。杜甫每到一地均有朋友接濟,一是杜甫的才華,二是杜氏家族和杜審言的面子。杜甫在當陽,應該也有不少故交的接濟。無論怎麼說,杜甫在當陽過得不會比成都、夔州差。

雖然如此,杜甫心情並未有多少好轉。在當陽,杜甫似乎並沒有找到多少慰藉。在親人重逢的短暫歡樂之後,杜甫再一次陷入了大悲憫的情懷。在即將離開當陽的時候,杜甫寫了一首三十聯的《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五言長詩,其中一聯是:「蒼茫步兵哭,輾轉仲宣哀。」

杜甫在當陽並沒有陶醉於先祖杜預的榮耀,感受更多的反而是王粲登上當陽城樓後的哀愁。沮漳平原雖然富庶,一派祥和,但並不屬於他這個外來者。在當陽城樓上,杜甫極目遠眺,穿越時空,似乎看到到了屈原、賈誼、王粲等先賢遠去的孤獨背影。杜甫突然發現,他與這些先賢人生際遇相同,大喜大悲,心靈也是相通的。最終,屈原、賈誼、王粲成為杜甫訴說的故人。

當陽古城。牛軍供圖

對於一個視詩歌為生命的人而言,杜甫在這先祖的封候之地,以及與他有著同樣人生際遇的王粲登樓作賦之地,他有多種理由留下一些詩作。可惜的是,除了《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之外,我們似乎再也找不到片言隻語了。

杜甫一生創作了近4000首詩,但真正流傳下來的僅有1000多首。可能是杜詩的沉鬱頓挫風格過於另類了,或者說杜甫對底層民眾的悲憫情懷在當時過於超前了,現在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在唐朝並不怎麼受待見,只是一個二三流詩人。再加之杜甫晚年的漂泊,以及社會的動亂,致使杜詩遺失了多半。不過這也並不影響其「詩聖」的光環與地位。事實上,杜甫的詩是寫給後人看的。經過歲月的沉澱與發酵,杜詩愈加醇厚與芬芳。到了北宋時期,以蘇軾為首的文人們才開始逐漸發現杜詩的價值,驚呼連連,杜甫「詩聖」地位才得以正式確立。那時的杜甫早已化做了一抔泥土。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詩集》

在當陽逗留的這一年,杜甫57歲。留給杜甫的時間已十分有限了。在沮漳平原上的農民開始收割稻穀的時候,杜甫選擇離開當陽。他沒有陪同他的兩個兒子北上洛陽,也沒有像杜觀一樣定居當陽,而是選擇了南下瀟湘。這對於年邁多病的杜甫而言,無疑是最爛的選項。這一次南下,陪伴杜甫的只有一葉孤舟。兩年後,也就是唐大曆五年(770年),杜甫在寫完他人生的最後一首詩作之後,病死於陪伴他的一葉孤舟上。那一年,杜甫59歲。

作者:郭漢閔

作者簡介:郭漢閔,男,現年57歲,1982年7月畢業於原宜昌師專中文科,曾從事教育、新聞、政研等工作,現在當陽市政協機關工作。有專著《隱形的南方》書版。

相關焦點

  • 讓教育成為一段溫暖而愉悅的旅程——記徐州市第七中學朱冠男老師
    讓教育成為一段溫暖而愉悅的旅程「做鼓舞和喚醒靈魂的教育者,讓教育成為一段溫暖而愉悅的旅程」,是徐州市第七中學朱冠男老師的座右銘,從走上三尺講臺那天起,她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為這份平凡的選擇傾注一切。
  • 幾米公園,用溫暖的方式告訴你一段人生旅程
    幾米的作品,總能讓處於彷徨與困頓中的我們產生共振,那種不為人知的隱痛、平靜背後的痛楚,在幾米的繪畫世界裡展現得淋漓盡致,而最終會用一種溫暖的方式結束一段旅程。幾米在一次採訪中說:「生命的變化太快,太殘酷,來不及準備,也無法預料。所有的美好都在當下,而所有的變化也變得美好。」
  • 一封寄往橫店的書信 開啟一段40年的溫暖旅程
    我想,橫店是省內最大規模的景區,在乎遊客的旅行體驗,如果選擇遊客相對不是高峰期的淡季,或許能得到你們適當的照顧……  ——吳奶奶寫給橫店影視城的書信節選  短短一封信,長長一段情  近日,橫店影視城方面收到了一封信。這是不同尋常的一封信,牽扯出了兩個老人之間一段近40年的感人故事。
  • 一個人,一段旅程,一種人生
    一個人,一段旅程,一種人生旅行中不免有些坎坷,除去時間上的拖延,中途又幾經變故,越是驚險越是奇遇當然越是精彩,對於我們來說,無論筆下的文字多麼鮮活,語調多麼輕鬆,真正經歷過才知道,一段旅程,永遠比文字能承載的更豐富,而旅途中的記憶,無論好壞,
  • <河南老家>「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詩聖杜甫故裡與陵園
    這就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被後世稱為「詩聖」杜甫的自我介紹,他稱自己七歲即已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九歲時練習書法,作品已積累成囊;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已出入社交界與前輩交往並展露才華。可見少年時期的杜甫才學橫溢,朝氣蓬勃。這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祖上襄陽,出生於河南鞏縣。
  • 《老人日記》:遲暮之年,久違的生命哲思
    影片圍繞著一名叫尼古拉吉蒙的老人緩緩展開,在寂靜而荒涼的魁北克居住著一位慈祥的教授,作為醫生的他逐漸的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到了遲暮之年,面對著記憶的減退,身體器官的衰竭,他無法在外人面前掩蓋住自己對於老去的悲愴之感,然而熱愛教學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和平的度過遲暮後的每一天,不僅讓很多人潸然淚下。
  • 在「溫暖的旅程」中,綻放閱讀之美
    在「溫暖的旅程」中,綻放閱讀之美源稿: |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20日 08:39:19 | 作者:吳曉婷、趙鳴 | 編輯:董之震  「與好書為友,以好書為鑑,做一個勤奮的讀書人,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 育兒是一段共同成長的旅程
    作者豬樂桃原名齊瀟,被譽為國內&34;,這次她畫的是與兒子的日常生活,孩子的溫暖和可愛給了粗心、脆弱的媽媽很多能量,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教育不僅僅針對孩子,而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即育兒是父母孩子共同成長的一段旅程。
  • 初中生成長作文:溫暖的旅程
    成長就是一次旅行,當我們乘著飛機環遊世界的時候,也許會收到有人的關懷,親人的鼓勵,陌生人的幫助……欣賞美景的同事,我們又是否留意過那些給予溫暖的好心人呢?旅程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溫暖。我心中的溫暖來自於我的外婆。
  • 湖北的「雙面」當陽,地下踩著「楚國」,地上刻著「三國」
    當陽的名字,來源於《左轉》,謂陽為日,言天子當日。因此以「當陽」指帝王登位。當陽別名麥城,是三國文化重要發祥地,108回的《三國演義》 中發生在湖北的故事有76個,而在當陽的就有37個,據統計《三國演義》120回中有16回、52次提到當陽、長坂坡、麥城和玉泉山,足見其地位。因而當陽被稱為「三國勝地」。一座當陽城,半部三國史。當陽是三國蜀將關羽遇害葬身之地。祭奠關羽,「鄉人墓祭,歲以為常」。
  • 湖北當陽方言中的奇特用語:「娵隅」漫談
    周新仕攝當陽方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以聲音表達意義的口頭髮音交流,有時也以書面形式交流,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發展,書面交流越來越多。這就有一個要求比較規範書寫的問題。當陽教育、民俗文化界有一些熱心人在默默研究當陽方言,《當陽民俗志》有專門的方言章節。其實,當陽方言的書寫還是蠻有講究的,在不影響發音的前提下,字面儘量與達義接近、吻合。
  • 人生,就是一段不斷失去的旅程
    ……一個朋友在得知兒時的夥伴猝然離世的消息後,在朋友圈裡寫道:"人到中年,我們開始走上了不斷失去的旅程。"不是人到中年我們才開始失去,而是人到中年我們才體悟到失去的切膚之痛。回望來路,不止是中年,我們的一生,其實就是一段不斷失去的旅程。
  • 湖北當陽關羽的傳說,真的是神乎其神
    關公之於當陽,由歷史走向了民間,他不局限於史傳和小說的有關記載,而是在不斷神化的過程中加上了很多民間的、當陽的特色。傳說,玉帝降旨,當陽大旱三年。而龍王不忍心百姓遭受劫難。違背玉帝意願,私自降雨以解救久不逢甘露的當陽百姓。玉帝得知後,將龍王斬首,把龍首扔向了人間,龍首剛好落到了當陽,被一個叫普靜的高僧救起,他將龍首到提到寺廟內,為它誦經念咒九日。龍王得此造化,轉世為嬰,即蓋世英雄關羽。 這些都是當陽關於關羽降生的一些代表性的民間傳說。
  • 浣花溪畔的「詩聖」
    詩聖杜甫,一位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大詩人! 這大概是飽經滄桑的老杜當年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吧。到了成都後,在西郊浣花溪畔,他結了一個草堂,過了一段雖然貧窮,但精神愉悅的生活。在這裡,他寫下了240多首風格清新,格調明快的詩篇。「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雖然是茅屋草舍,但我們的詩人有時候仍能寫出這樣的恬淡美麗的詩句,對一場如期而至的好雨,他仍能感嘆著說「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
  • 悠家民宿,帶你體會一段旅程,體會一次相遇
    很多時候,來自天南地北的人,性格迥異,但對於舒適和放鬆,都會有同樣的共鳴——溫暖的,柔軟的,不需要思考的、自在的,沒有人關心您想要怎樣滾動,沒有麻煩。近年來,民宿特別受歡迎,民宿不僅要保持自在,還更需要開心。
  • 【草小西區動態】吟詩歌經典,品詩聖精神——草小西區畢業研學課程之專家導師梁俊入校指導紀實
    6月,草小西區星之熠年級的孩子們即將畢業,從這所詩意的房子出發,走向人生新的旅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草小西區的孩子吟誦著杜甫爺爺的詩歌長大,那個「聖人」,那段旅程,那段歷史,究竟是個什麼模樣?從詩人到詩聖的路,杜甫究竟是如何艱難行走的?詩聖的精神應成為每位草西孩子成長之路上「必修課」,為孩子的人生增添一抹最亮的底色。
  • 瑜伽是一場修行,步入瑜伽的世界,就進入了一段健康喜悅的旅程!
    步入瑜伽的世界,就進入了一段健康、尊貴、喜悅的旅程。|圖一瑜伽修行|瑜伽是一場修行,讓處於愚笨狀態的身和心通過體式和呼吸的聯繫更加晶瑩剔透,讓身與心的連結更加親密無間。步入瑜伽的世界,就進入了一段健康、尊貴、喜悅的旅程。|圖二瑜伽修行|瑜伽是一場修行,讓處於愚笨狀態的身和心通過體式和呼吸的聯繫更加晶瑩剔透,讓身與心的連結更加親密無間。
  • 小手牽大手爭當光碟俠「一粒米的奇妙旅程」主題展走進閔行區
    11月11-12日,由上海市文明辦、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聯合東方網共同舉辦的活動主題展——「一粒米的奇妙旅程」閔行區專場主題展在閔行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據悉,「一粒米的奇妙旅程」線上「雲展廳」已同步推出,讓市民朋友們足不出戶就可直接在網上參觀精彩展覽,受到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除舉辦主題展覽外,面向全市未成年人開展的「小手牽大手,爭當『光碟俠』」趣味打卡、互動體驗、作品徵集系列活動也已於10月30日正式啟動。
  • 三國尋蹤:當陽有一座古糜城
    國務院「季家湖城址保護碑「。長期從事地方史研究的當陽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王友兵,在《吳楚柏舉之戰落幕當陽》一文中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伍子胥協助吳王率領3萬軍隊深入楚國,發起了柏舉之戰。伍子胥領兵勢如破竹,攻向楚國郢都。進入現當陽境內後,首先攻破了麥城、水淹了糜城。
  • 歷史;在唐朝時期,詩聖杜甫一生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大家好,我是筱筱說歷史說,今天帶大家唐朝時期詩聖杜甫的故事,喜歡的可以關注小編或者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哦!歷史上的唐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朝代。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國歷史盛唐都是非常有名的。杜甫在歷史上被尊為詩聖,而杜甫的詩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詩史,杜甫是整個唐朝時期最璀璨的詩人之一。杜甫在一生下來就是在奉儒守官的家庭中。因此在小時候,杜甫的家庭教育是非常不錯的。而杜甫的父親與祖父都曾做過官。雖然杜甫的生下來家庭就非常優渥,但是杜甫的一生卻是過得鬱郁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