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說,人在遲暮之時的豁達,年輕人很難讀懂。因為經歷一生後的心境,飽含著百感交集與歲月的沉澱。電影《老人日記》是一句引起很多人深思的一部作品,它讓不少人重新地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由此正面去面對生死這個嚴肅的問題。
影片圍繞著一名叫尼古拉吉蒙的老人緩緩展開,在寂靜而荒涼的魁北克居住著一位慈祥的教授,作為醫生的他逐漸的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到了遲暮之年,面對著記憶的減退,身體器官的衰竭,他無法在外人面前掩蓋住自己對於老去的悲愴之感,然而熱愛教學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和平的度過遲暮後的每一天,不僅讓很多人潸然淚下。
從電影劇情上看,這部作品的風格猶如一位白髮蒼蒼老人的自白。導演用單一而簡單的視角聚焦到了人們時常忽略的老人群體,呈現出了他們內心的孤獨和嚮往陪伴的親情願景。該作品的拍攝手法帶有一定的回憶特徵,因為從劇情可以看到,老人在得知自己僅有半年的生命期限之時,他努力地去記住自己在世的每一分光景。
《老人日記》是近幾年十分有遲暮風格的電影作品,導演十分現實大膽的把人們畏懼的「死亡」擺上了熒幕,目的就是喚醒當代社會對於生命的珍惜。尤其是日漸速食的社會發展面前,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於生命報以輕視,年輕人日漸糜爛的生活作息,其實都是浪費生命的一種體現。
友情,親情,愛情,在影片之中如同過眼雲煙般帶過。大篇幅的風景勾勒與老人內心的釋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部作品的故事節奏緩慢,深沉,它對於人物的情緒有著一定的克制。與年輕化的電影所不同的是,影片中避開了風燭殘年時的悲愴,將溫暖的知足主題融入橋段之中。伴隨著恬靜的配樂一生的榮耀喜怒哀樂都會隨著歲月緩緩的流逝,人們宛若時光長河中的孤舟,都要承載著一生的回憶,用致敬的心態告別著過去。
很多年輕人看完這部電影,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或許我們都會同這位慈愛的老人一樣,在餘生價值耗盡之時從容地迎接餘暉的落幕。據說這部電影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契訶夫的原著小說《沒意思的故事》,導演將原著之中那種對於生命的從容用自己的方式夾雜在了影片之中。
《老人日記》的電影主題關於「感恩」與「價值」,目的就是喚醒人們充分的揮灑人生的價值,不要讓一生沉浸在虛無之中,生命最美好的樣子就是用自己的餘熱來溫暖這個冷漠的社會,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對於未來的美好期盼,和不忘初心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