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大多數都會寫,但堅持一輩子卻實屬不易。家住寶雞鳳縣的紫柏山下的88歲老人劉清善從18歲開始每天堅持寫日記,當地大半個世紀的滄桑變化都被他濃縮記錄在了100多個日記本裡。
原標題:88歲翁寫日記70多年
日記大多數都會寫,但堅持一輩子卻實屬不易。家住寶雞鳳縣的紫柏山下的88歲老人劉清善從18歲開始每天堅持寫日記,當地大半個世紀的滄桑變化都被他濃縮記錄在了100多個日記本裡。
70年記了一百多本
艱難歲月靠日記打起精神
「我們全家人和全國人民一樣,心裡高興,我們應當發揮自己的力量,為建設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劉清善老人正在給家人朗讀的,是他寫於1974年10月1日的一篇日記,文字簡單樸實,時代感鮮明。從1947年至今,劉清善老人每天堅持寫日記,一寫就是70年,日記本足足積攢了100多本,300多萬字。
他在今年4月初的一篇日記中寫到:「春天來了,農民們每天忙於春耕春種……人,就這一輩子,每一天都應當在有收穫中度過。」老人的日記內容從70年前到今天曆經時代變遷,記錄的大多是老人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還有當地發生過的大事以及養兒育女家風家教等內容。
問及寫日記的初衷,劉清善老人說當初是為了搞好工作,年輕時家中老人告訴他,要想寫東西,天天多寫日記,就這樣持續了大半個世紀。
劉清善祖籍漢中,解放前讀過高中,在軍校學習過,還當過教師,歷經顛沛流離,右派、平反。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鳳縣留鳳關鎮高橋鋪村安家生活至今。劉清善說,日子最艱難的時候,他和妻子帶著3個孩子沒吃沒喝沒地方住,全靠寫日記讓自己打起精神。
「挖蕨根,挖野菜,找樹根。牛圈棚裡走過來,我現在把房也修好了。我在整理日記的時候,邊整理邊回憶當初咋樣熬過來的,就自己佩服我自己。」劉清善老人說。
日記是家裡的精神財富
總結經驗 記錄變化
翻開老人的日記,仿佛打開了塵封的歷史,從新中國成立,到土地改革,再到改革開放。他寫日記的紙張,也從紙菸盒、孩子們用過的作業本,變為到現在皮質的日記本。劉老說,現在日子好了,他的日記裡更多的是總結人生經驗,記錄當地變化。
劉清善老人說,自己每去一回鳳縣縣城,都能感受到國家的發展建設確實快得很,修的房多了,道路設施好了,簡直是日新月異,這些都會寫在他的日記裡,有時候記錄下所見所聞,有時候寫幾句感受。
劉清善的女兒劉妙蓮說,如今父親雖然已是88歲高齡,但每天寫120個毛筆字和一篇日記的習慣仍然雷打不動。即使外出,也會帶著紙筆寫日記,回來後再把紙夾到日記本裡,人們都笑稱他是「活檔案」。
「如果要是沒有我父親這七十多年的日記,就不會了解到他們當年的生活是多麼艱難困苦,我認為我爸記錄這七十年的日記對我們家族也是精神財富,對社會也是大半個世紀的紀實和簡史。」劉妙蓮說。 華商報記者 張寶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