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對中國能源領域有什麼影響?—新聞—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15個成員國縱跨南北半球兩大洲,覆蓋資源稟賦國和技術稟賦國,其經濟體量、人口總量和貿易總額均佔全球的三分之一。RCEP的籤署不僅給區域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提振了信心,對中國能源市場的發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RCEP國家形成互補

從各國能源生產與消費來看,東協十國是資源稟賦國。《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19》顯示,東協國家化石能源生產量超過消費量,其中印尼煤炭、天然氣資源更為豐富。東協還擁有著豐富的生物質能、水能、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但受技術的限制,清潔能源有待開發。

日、韓是能源資源極為匱乏的國家,化石能源依賴進口,其中石油消費佔總能源消費的40%以上。但韓國技術水平領先,石化產業發展成熟,石油製品日產量可超過300萬桶,並長期出口至鄰國。

澳大利亞是能源生產大國,2018年煤炭、天然氣產量分別為301.09、111.9百萬噸油當量,而國內能源消費遠不及此,豐富的資源讓澳大利亞成為世界第三大能源出口國。

中國既是能源生產大國,又是消費大國,2018年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量分別為2156.8、2791百萬噸油當量,煤炭消費佔總能源消費近80%,由於國內需求旺盛,煤炭、天然氣長期向澳大利亞進口。但值得期待的是,隨著中國環境戰略的發展,清潔能源替代不斷增長,2018年消費比重達22.1%,並成為世界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第一大國。

由於經濟發展和資源稟賦的差異,RCEP國家形成了一定的資源和技術互補,這將有利於各國利用稟賦參與國際貿易,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

新一輪能源領域的貿易合作開啟了我國新的能源之路。RECP對我國能源系統也將產生諸多積極的影響。

有助於優化我國能源結構

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除了受到逆全球化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我國自身經濟的發展質量並不高,這在能源行業體現為傳統能源的產能過剩和清潔能源轉型升級遇到瓶頸。

RCEP戰略的實施可以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一方面,能源轉移是化解產能過剩的一個主要手段,把我國過剩產業轉移到東協一些欠發達、產業發展還未飽和的國家,可以實現去產能的目標。另一方面,使用更多清潔綠色能源,加快能源轉型。我國天然氣資源匱乏,每年需要向澳大利亞進口至少2100萬噸天然氣。隨著RCEP的推進,天然氣進口有望增加,周期進一步拉長。

與東協十國類似,我國清潔可再生能源豐富,但是技術開發水平亟待提高。RCEP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可以促進產業政策和技術標準的完善,加強關鍵技術裝備聯合攻關,為我國開發水電、風電等清潔綠色能源創造了時機。

有助於進一步保障能源安全

在單邊主義的遏制和國際形勢複雜的背景下,我國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RCEP可以維護我國能源市場的供需穩定、提高能源可獲得性。

能源市場的供需平衡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RCEP的籤署表明各成員均承諾降低關稅、減少標準壁壘,這有助於降低各國貿易的成本。東協國在煤炭、天然氣、鎳、不鏽鋼等產業較有出口優勢,目前也與中國建立友好的合作關係,RCEP則有利於進一步加強雙方的貿易合作,解決國內能源供應緊張的問題。

RCEP貿易夥伴中,最大的亮點是中日韓貿易區的建立。日韓在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具有出口優勢,並成為我國主要的進口來源國。韓國石化產業發達,石腦油等石油製品也長期出口到中國,但目前這些產品的進口關稅較高,未來一旦關稅減免甚至取消,成本減少、進口量增加,就可以減少國內供給的缺口。

RCEP還拉動對我國優勢產業的需求,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比如,我國光伏產業具有相對成本和技術優勢,在東協市場上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而韓國對我國光伏企業的低碳資質一直持懷疑態度,並設置了較高的非關稅壁壘,RCEP將有助於兩國友好貿易關係的建立,減少貿易摩擦,推動光伏企業在國際市場的開拓。

能源可獲性是能源安全的必要條件,這需要從能源運輸能力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兩方面進行考察。雖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我國能源資源的主要供給方,但是國家之間能源運輸通道的安全體系還不夠健全。我國與中東地區距離較遠,這對管道的運輸能力和維護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RCEP國家諸多位於東亞、東南亞,與我國領土接壤、政局穩定,確保能源運輸的安全與便捷。

此外,能源貿易發展到今天越來越重視以基礎設施為核心的互聯互通。2019年,日本對東協六國實現基建投資3670億美元,對中國投資2550億美元,中國對印尼投資達930億美元。地區之間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推動以產業合作帶動各能源投資合作,能提高能源的可獲性。

有助於推動能源核心技術合作

作為我國能源戰略調整的重要一環,能源技術是加強國際合作的基礎,是實現「十四五」時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標支撐。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發電技術發展迅速,但電池、核心電子零部件等技術發展遇到瓶頸,RCEP給我國創造了合作的契機。

海關數據表明,2019年中國已經成為日韓機電產品的最大需求者,兩國對中國的出口構成中,機電產品佔比超過40%。隨著RCEP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中國日韓兩國學習更多先進技術,提高我國新能源中風力發電機組、太陽能電池板等的產出能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增強國際競爭力。

另外,RCEP對智慧財產權保護也有相關承諾和限制。中日韓在智慧財產權的交流中一直處於不平衡的狀態,日韓在中國的申請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在日韓的申請量,這與日韓對中國設置較高的貿易壁壘是有關的。RCEP可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增加我國能源技術層面的國際認可度,從而提高我國能源企業的國際地位。

有助於增強我國能源系統韌性

能源系統的韌性體現在抵禦風險的能力上。近年來,在逆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能源系統受到了威脅。能源供應渠道較為單一,如石油進口超過65%源自中東地區,對能源進口的依賴阻礙了我國能源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RCEP使我國減少對美歐、中東市場的依賴,促進能源供應渠道多元化、進口產品多元化,提高能源的替代性,增加抵禦風險的能力。

不僅如此,RCEP還促成了區域能源系統的健康發展,加強產業上中下遊的流通,促成國際分工與合作,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國和技術稟賦國的優勢,有效增加區域能源系統的韌性。各國企業在區域內合理配置要素資源也有利於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拉動經濟疫後復甦。

能源企業「走出去」挑戰猶存

雖然,RCEP為中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帶來了挑戰。目前日韓澳新是我國的貿易逆差國,未來一段時間貿易逆差依舊存在並可能擴大。貿易開放還會增加對低成本材料的進口,但這不僅擠佔了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還迫使低效率企業退出市場。此外,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與日韓等發達國家存在差距,能源開發技術水平低、國際認可度低等問題將成為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阻礙……

今後,我國能源企業要牢牢地抓住RCEP戰略合作的機遇,使用優質的清潔能源,繼續發展優勢產業,打造中國特有的國際能源品牌,提高全球市場份額。通過「引進來」,在幹中學中彌補技術短板,推進我國能源企業「走出去」進程。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能源經濟系)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國能源英語研究會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來自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全國41所高校的120名中外專家學者參加了成立大會。 中國能源英語研究會首批會員來自上海電力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40餘家能源相關高校及能源企事業單位。
  • 國際首部超臨界流體能源系統應用專著出版—新聞—科學網
    該書是國際上第一部關於超臨界流體應用於能源化工系統方面的專著。 超臨界流體技術憑藉其在能源動力領域的重大潛力,被稱作是下一代「戰略技術」。以布雷頓循環為代表的超臨界動力循環及高溫熱利用等技術近年來在國際上已成為前沿熱點,並逐步從基礎數據積累進入到兆瓦級商業系統開發的階段。
  • 「CUSPEA之家」論壇首次開講—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協發布十大海洋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新聞—科學網
    8月13日,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協發布了十大海洋科學前沿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本次發布的十個問題以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發展目標為基礎,聚焦人類可持續發展中最迫切、最基本、最具挑戰性的需求,內容涉及衛生、安全、資源三大領域。 衛生領域的問題是: 1. 人類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對傳染病大流行的影響機制是什麼?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上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作為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期刊聚焦衛星導航領域最新理論發展和技術應用,主要發表原創論文、綜述及評論,涵蓋衛星導航信號及信號處理、信號接收器、抗幹擾與反欺騙、衛星定軌與時間同步、多傳感器與組合導航、GNSS增強技術、自主導航、時空基準建立與維持、時空基準的傳遞、高精度時鐘技術、地球應用、智能應用等不同技術領域。
  • 國際專家支招可持續發展—新聞—科學網
  • —新聞—科學網
    就這樣,一份《南方百城供暖市場:模式、潛力與影響》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近日正式出爐。為了進一步完善《報告》內容,魏楚多次邀請領域內權威專家和行業專業人士對《報告》進行研討。 「只要有需求,供暖就應當存在,問題無非是怎麼發展」「南方供暖應該考慮到選什麼技術路線、用什麼可再生能源、怎麼解決農村取暖改造問題等」「相關規劃中供暖部分考慮的都是北方集中供暖和農村的清潔取暖問題,目前南方供暖缺乏統一的政府規劃」…… 「南方供暖與北方集中供暖的確存在較大差異。」
  • 中國科協發布2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新聞—科學網
    為研判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抓住科技創新突破口,前瞻謀劃和布局前沿科技領域與方向,經過網絡初評投票、覆審評議和終審評議,8月15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發布了
  • IFAM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32位院士和百位優青學者參會
  • 盤點2019中國石油海外及國際能源新聞
    2019年,「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導刊繼續盤點油氣能源行業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聞事件。新聞的事實無關數字多少,卻事關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對世界能源行業發展的影響、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從新聞的視角看待油氣行業發展的趨勢、態勢,用傳播的角度審視發展脈絡,管中窺豹,力圖為讀者展現在更宏大背景下的油氣能源行業發展版圖。
  • RCEP是什麼意思?中國加入RCEP的影響有哪些?
    沒有「亞太合作」這一框架或平臺,也許就不會有CPTPP和RCEP這兩個重大的區域合作果實。接下來,對研究者來說,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也許是:CPTPP和RCEP之間會有什麼關係或者互動,以及因互動而來的共同未來?
  • 疫情對農影響幾何?—新聞—科學網
    專題研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中國農民、消費者與貿易商的影響,總結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展農業生產、保障民生的實踐經驗,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以期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應對疫情、穩定農業生產和消除農村貧困貢獻智慧。 「我們要求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所有論文必須是有調查、有依據的實證研究,而不是通過假設的模型模擬出來的。」黃季焜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 2020年中國能源十大新聞
    」的原則遴選出年度中國能源十大新聞。這是自2004年以來連續第17年推出年度能源十大新聞。新聞排名以時間為序,並輔記者點評以饗讀者。一、山東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納入國家規劃,中國煉化將再度擴容新聞事件:2月11日上午,山東省委、山東省政府召開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推進部署電視電話會議。
  • —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018年,《自然》雜誌也刊發了石正麗團隊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豬體內分離出一株新型冠狀病毒,這株病毒與此次引起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有什麼關係?因此,這不是什麼「未卜先知」,而是基於前期大量研究工作的結果。 科學網:瑞德西韋正在開展臨床研究,還沒有獲得生產許可,武漢病毒所是如何獲得瑞德西韋的?此前是否與生產瑞德西韋的吉利德公司有過合作?
  • 2020中國計算機大會10月舉行—新聞—科學網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晨陽集團:中國水漆領域的領跑者—新聞—科學網
    「要想把企業做大做強,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環境、能源資源的關係,就要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晨陽集團董事長劉善江對記者說。 通過消化吸收國外成熟的水性漆技術,再通過不斷的技術攻堅、自主研發,晨陽集團終於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適合中國市場的水性漆產品。
  • 四方打造精神衛生領域國際成果轉化合作新範式—新聞—科學網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與英國SLaM莫茲利醫院的『牽手』,體現了雙方在生命科學、醫學衛生領域的共同責任和擔當。同時,在國際化成果轉化領域,也離不開專業化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的支持。本次中英兩國醫院及科研團隊的整體合作,得到了上海容·智慧財產權和英國GDK公司的專業策劃支持,四方共同探索國際化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及合作模式。」
  • 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影響生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實驗數據量化了環境因素的改變對魚類個體行為的影響 12月15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了中歐科學家聯合發表的關於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 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及與丹麥海洋研究所、瑞典于默奧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共同完成。 人類活動種類之多,範圍之廣,強度之深,正在極大地改變著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