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特色商品美食一條街吸睛又吸金

2020-12-19 海南日報數字報
  「三月三」是黎族、苗族盛大的傳統節日,大量遊人聚集,也產生了巨大商機。為展示海南當地特色商品及美食文化,「三月三」昌江主會場特地設置了特色商品美食一條街,在滿足遊客購物需求的同時,也讓各地趕來的參展商賺得缽滿盆溢。

  記者在位於昌江文化公園一側的特色商品美食一條街看到,這裡除了匯集全國各地特色美食外,還特別設置了市縣展館和昌江各鄉鎮展館,展出海南各地包括美食、水果、服飾、工藝品、農副產品等的特色商品。

  在美食區,來自樂東萬衝鎮南盆村的黎族婦女馬玉香告訴記者,她應樂東縣商務局邀請前來參展,主營樂東特色的三色飯。今天凌晨2點多,她便起床準備,開展後不到一小時,慢慢兩桶三色飯便銷售一空,一共賺了1400多元。

  「平時在家種田、割膠,沒有什麼收入來源。這次『三月三』,政府讓我們參展賣三色飯,既為我們農民提供了增收的機會,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三月三的節日氛圍,大家都非常開心。」馬玉香感慨地說。

  在昌江昌化館,來自昌化鎮水富村的黎族姑娘林淑葵正在賣外公手工製作的牛皮凳。她告訴記者,外公製作的牛皮凳平時在家裡賣,銷量不太好,此次在「三月三」特色商品美食一條街展出,不但提高了知名度,銷量也不錯,一天賣出十幾個,銷售額達2800多元。

  在王下鄉展館,黎族婦女黃淑瑤告訴記者,她售賣的山蘭酒、黑米、紅米、甜酒等特色美食非常搶手,一天賺了1000多元,大大超出預期。她說:「這樣的展覽,不但能給農民提供了創收機會,也充分展示了黎族、苗族的特色文化,可謂一舉兩得。」(白竹)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到瓊北,品美食!
    美食的薈萃,在上世紀初的海口博愛路、新華北、新華南一帶,便已是一番極致的「人間煙火」。由於客商雲集,在這一帶,早、午、晚都有品種豐富的中茶和西茶供應,各種粉面類小攤、粥攤、甜品小食等一應俱全,林林總總百十款,能代表海口特色的不下十餘種,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海南粉、齋菜煲、牛腩飯、辣湯飯和清補涼了。
  • 海南首條小吃街6月底將建成 攬盡椰島特色美食
    海口晚報網4月9日訊  這是記者翻拍的「海口風味小吃夜市一條街」效果圖。海南尚無成規模的小吃一條街  針對網友反映的海南小吃問題,海南經濟報記者經過調查發現海南小吃一條街還是一片空白,但是內地很多城市都有小吃一條街。  經常出差到全國各地的楊先生接受海南經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南的小吃要做大做強,最主要是首先要有規模的小吃一條街。
  • 西安"吸睛"又"吸金"購物中心大盤點 _專題報導_贏商網
    商業建築,狹義上是指供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的建築。隨著商品種類和交換的不斷發展,目前商品建築類別日益繁多。建築的商業化已經促成了商業建築外觀設計手法的急劇變化,各種設計手法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 海南日報數字報-「醫療+健康+旅居」模式吸金有力
    在此次北京春季房展上,以海口組團為代表的海南房地產頗受北京購房者關注。北京房展組委會調查顯示,觀展者中想買海南項目的佔比高達48.6%,成為此次展會上最熱門地區,「醫療+健康+旅居」模式吸金有力。  宣傳方面,承辦方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海口市住建局提前在北京做了大量宣傳。在《北京晨報》《京華時報》等主流媒體刊發海口形象廣告、展會信息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00後」新生流行「空手到」  8月29日下午,海南醫學院校內快遞代收點前人頭攢動。不少「00後」大一新生與父母一起來領取包裹,裡面大多是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開學報到時,海南醫學院大一新生李佳佳只背了一個雙肩包,其他行李全部從老家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到海南打卡萌物地圖
    —它們便是來自四川的「國寶」大熊貓貢貢和舜舜,自熊貓館開館以來,前來拜訪的市民遊客絡繹不絕,成為激活「動物遊」的「吸睛法寶」。今冬旅遊旺季,還在糾結如何開啟瓊島之旅的遊客,不妨跟隨海南日報記者的腳步,一同打卡海南「萌物」地圖,感受可愛又迷人的海南之旅。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定安「爭鮮美食匯」今開席
    本報定城5月24日電 (記者鄧鈺 特約記者司玉)5月25日,2019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節
  • 考拉小廚:親子餐廳吸睛更吸金 創業投資好選擇!
    考拉小廚親子餐廳 有特色 超有料:外形新穎孩子愛考拉小廚親子餐廳的所有食物外形,都結合兒童的年齡設計,以動物、卡通、奇幻等為主要造型,在孩子沒有品嘗食物美味的時候,就激發出孩子的購買慾,同時促使孩子帶動家長來消費!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少數民族特色美食
    長桌宴宴席長條桌排開,上面盛著三色飯、小魚乾、竹筒飯、醃肉脯、山蘭酒等當地特色美食。  竹筒飯  黎家竹筒飯竹節青翠,米飯醬黃,香氣飄逸,柔韌透口。吃時,飲一口黎家「山蘭酒」,咬一小口竹筒飯,慢品細嚼,趣味盎然。  山蘭酒  黎族最出名的酒——「biang」酒(即山蘭酒)。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廈門靈玲酒吧美食一條街招商:注重特色和美食
    10月25日上午,廈門靈玲馬戲城召開商業街招商新聞發布會,將酒吧美食一條街14席臨湖觀園商墅對外招商,誠邀品牌餐飲、主題特色酒吧、休閒咖啡等商家,注重品牌和特色,致力於「一條街」「一站式」服務,旨在打造國際前沿的酒吧美食一條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式瓊味:創意給美食加味
    ■ 本報記者 林詩婷  提到海南菜,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 內容要「吸睛」還是「吸金」?
    比如電商平臺中的商品評價,用戶買到一雙拖鞋後,描述到「鞋子外觀不錯,但是沒有踩屎感」,那作為商家這個時候,你就要注意了,「鞋底軟」可能是某一類用戶的需求痛點,可以想辦法推出含有該亮點的產品,以此來擴充市場份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暢遊椰城 歡樂無限
    時間:2018年11月24日9:00—10:30  地點: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迎賓大廳  2  2018第三屆海南世界休閒旅遊博覽會  時間:2018年11月23日-25日  地點:海南國際會展中心  3  第四屆海南國際旅遊美食博覽會  時間:2018年11月23日-26日
  • 北京旅遊商品博覽會開幕 臺中太陽餅最吸睛
    北京旅遊商品博覽會開幕 臺中太陽餅最吸睛 2012-12-31 13:30     來源:你好臺灣網     編輯:馬迪  2012北京旅遊商品博覽會熱鬧開幕,臺中超大太陽餅最「吸睛」。(你好臺灣網 圖)  你好臺灣網北京12月28日消息 (記者 雅萍)「2012北京旅遊商品博覽會」12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三元橋館)舉行,這次博覽會共吸引了近千家中外企業參展,其中既有最具北京特色的「北京禮物」運營商,也有來自全國各地及法國、瑞士、俄羅斯等51個國家的參展商品;此外,臺灣、香港等地區也積極組團參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山海黎鄉康莊道
    旅遊基礎設施的全面改善、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使得七叉鎮一躍成為海南十大最美風情小鎮之一,年接待遊客達20萬人次。  七叉鎮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只是昌江民族地區近年來不斷夯實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近年來,昌江因地制宜發展了一批特色新型產業,並通過抓好產業品種、模式、技術、品牌「四個升級版」,引領貧困戶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小規模、大群體、低投入、快見效、廣覆蓋、可持續的產業扶貧之路。  在石碌鎮水頭村,山豬、山雞、黃牛養殖正成為促農增收的新產業。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水頭村目前共帶動46個貧困戶參與特色養殖。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景帶回去 友誼留下來
    海南人民的善意、熱情和充滿智慧的民族文化,就這樣無障礙傳遞給了前來採訪海南之美的韓國記者們。  26日上午,韓國記者們來到檳榔谷景區,在一場歌舞表演中,海南黎族的哈、潤、賽、杞、美孚五大方言特色節目輪番出場:鑽木取火、田園生活、黎家鼓舞、求愛對歌……一個個展示著原生態黎族生活與文化的情景讓韓國採訪團的記者們大開眼界。  東亞日報社會部記者權五赫開心地表示,這樣的體驗非常新鮮好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加快推進產業升級 打造精品旅遊項目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在鋪前看到,這裡的道路車水馬龍,港口海鮮集市、老街糟粕醋小吃店前都排起了長隊。  「我們相信,文昌的發展會加快,鋪前的明天會更美好!」這是在鋪前販賣了20多年海鮮的生意人葉保勸的感慨。他道出了許多鋪前人的心聲。那麼,鋪前接下來究竟要做哪些事情?有著怎樣的發展規劃呢?對此,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文昌市有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