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匯水蜜桃 資料圖
不過,這一切都僅僅是上海水蜜桃的「進行時」,要說這美味之物在上海最早的發源地,卻還得從南市老城廂的露香園說起!
19世紀初,上海農人褚華撰《水蜜桃譜》(1813)是研究上海水蜜桃歷史的重要資料
露香園,又名顧氏別業,是明朝進士顧名世在1559年修築的私家園林,位於上海南市老城廂的西北角,靠近今大境路露香園路一帶。
同治上海縣城圖 標記版本 資料圖
該園因修築時得石一方,石上刻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露香池」而得名,顧氏建園歷時十年,耗資白銀數萬兩,露香園以露香池為中心,周圍又有露香閣、碧漪堂、阜春山館、積翠岡、分鷗亭、獨管軒、大士庵、青蓮池等景色,與豫園、日涉園並稱當時上海城中「三大名園」。
2013年露香園路 shanghainavi 圖
露香園今貌 ,黃浦區露香園路 曹偉 圖
建園時,顧家從外地引入眾多桃樹種於園中,成為上海種植水蜜桃的開端。
據《前塵夢影錄》記載,「顧氏歸築露香園,覓異種水蜜桃,種植成林……花色較淡,實亦不甚大,皮薄漿甘,入口即化,無一點酸味,所以聞名遐邇。」一句話,露香園的桃子,甜過初戀!據稱,當時上海地方官員常以該桃為禮物獻給上司,因此每逢水蜜桃成熟時,桃園就被嚴加看護,普通百姓基本無緣此美味。
明末清初,顧氏敗落,露香園也逐漸荒廢,青蓮座改建成為青蓮禪院,到了道光年間,園址又改為社倉及火藥局,不久後因為火藥爆炸,園內剩餘建築都遭到破壞。所幸園中桃樹由於名聲不小,早在顧氏敗落之時就逐漸被人「看中」,相繼獲得「接盤」,陸陸續續被移到了上海縣城西南角的黃泥牆。
黃泥牆今影 曹偉 圖
黃泥牆,即今上海市黃浦區文廟南側蓬萊路學前街一帶,與露香園一樣,這裡依然還屬於上海老城廂的範圍。露香園的桃樹移栽於此,經多年培育漸成氣候。
鹹豐年間,此地有衛姓桃園一座,桃樹300多棵,因培育得法,每逢收穫季節都碩果纍纍,桃大,有紅色斑點,味甜汁多,遠近聞名。時人有竹枝詞曰:「瑤池仙味勝醇醪,異品爭推水蜜桃。聞說黃泥牆更好,小紅圈子認鵝毛」。
相較於在露香園時多為官家所獨享,來到了黃泥牆後,這水蜜桃變得親民得多。每逢桃子成熟之際,只需交上小洋2角,就能入園採摘飽食,你胃口有多大,就可以吃多少,但有一點,只許在園裡吃,不準帶出去,若要外帶,則需另外花錢購買。
桃林 資料圖
隨著上海開埠後的快速發展,至光緒年間,黃泥牆一帶逐漸繁華,地價漸漲,園主眼見投資房地產所獲利潤遠勝過種植水蜜桃,遂將桃樹伐去,改建民房。上海水蜜桃與老城廂的關係,也由此漸行漸遠。
雖然離開了老城廂,但上海水蜜桃卻依舊「香火不絕」,早在黃泥牆一帶的水蜜桃馳名滬上之際,就已有人開始將其移栽別處。龍華、小木橋(今小木橋路一帶)都曾桃園不少,進入民國後,後者逐漸荒廢,龍華便成為了上海水蜜桃新地標所在,春季龍華賞花,夏天品嘗水蜜桃,漸成一時風尚。
龍華寺 資料圖
「金嗓子」周璇曾有一首名為《龍華的桃花》歌曲:上海沒有花,大家到龍華,龍華的桃花也漲了價;你也買桃花,他也買桃花,龍華的桃花搬了家……同樣的,如今龍華烈士陵園碑林區有一首著名的《獄中詩》: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牆外桃花牆裡血,一般鮮豔一般紅。同樣也是這段往事的真實寫照。
《龍華的桃花》老唱片 資料圖
與春天的桃花美景一樣,每逢成熟季,龍華水蜜桃在當時的上海同樣廣受歡迎,成為人們爭相追捧的時令水果。據老人回憶,其中的精品水蜜桃插入麥管用力吸吮,常常只剩下皮與核,品質之佳,可見一斑。
龍華水蜜桃 曹偉圖
1937年抗戰爆發後,龍華一帶成為交戰之處,大片桃林受損嚴重,1938年夏天《導報》既有一則報導稱由於受戰爭影響,商販裹足不前,龍華水蜜桃供應銳減,以至「價格奇昂」。至抗戰勝利,龍華桃林飽受摧殘,桃種所剩不多,幾乎失傳。僅莘莊、華涇等處尚有少量此前移栽的桃樹,但規模與之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蜚聲滬上的龍華水蜜桃一時間偃旗息鼓。
1955年,《解放日報》曾刊發文章探討如何防止龍華水蜜桃失傳的問題,獲得良好反響,有莘莊鄉農民柳四根截取龍華水蜜桃老樹枝條嫁接到陸昌廟桃園,培育出的「陸昌桃」果然與眾不同。
陸昌廟 資料圖
該桃種之後又被推廣到上海多處,其中以南匯地區種植面積最廣,品質最佳。經過幾代園藝師精心培育,最終形成了如今聞名遐邇的南匯水蜜桃,而最初露香園源自的基因,也得以「血脈相傳」。
奉化果農採摘水蜜桃 浙江日報 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上海範圍內的多次輾轉,露香園水蜜桃的足跡其實也早已走出申城,甚至遍布海外。
清光緒年間,有浙江花農張銀崇從上海帶回龍華水蜜桃種苗,在奉化進行培育,形成「奉化水蜜桃」這一品牌。與此同時,亦有洋人將此桃種先後引入美國、日本等國與當地品種嫁接培育。
奉化海關關員對出口水蜜桃進行糖度測試 海關總署/成可圖
從露香園到黃泥牆,從龍華到南匯,乃至走出申城、走向世界,小小一顆水蜜桃的奇幻之旅,折射出的則是幾百年來上海的城市歷史變遷,所謂處處有歷史,點滴皆往昔,莫過於此吧。
本文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先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