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在明代就盛產水蜜桃。相傳,明代科學家徐光啟之子徐龍與,早在1600年前後已從我國北方引來硬桃,於今老北門外培育水蜜桃。
上海水蜜桃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王象晉1621年所著的《群芳譜》:「水蜜桃獨上海有之,而顧尚寶西園所出尤佳」。《群芳譜》共有十六冊,詳細地記載了明朝時的農事和植物的種類。
滬上露香園
顧尚寶系明朝松江府的進士顧名世之弟,1559年顧尚寶在上海縣城內西北隅興建園林,挖地時偶然發現一方石頭,上面刻有「露香池」三字,為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所書,於是就將園林取名為「露香園」,露香園又稱西園。
據《前塵夢影錄》記載:「顧氏歸築露香園,覓異種水蜜桃,種之成林」。這估計是在明嘉靖(1522-1566)末或隆慶(1567-1572)年間。
經過精心培育,露香園裡的桃子品質非常好,「花色較淡,果實亦不甚大,皮薄漿甘,入口即化,無一點酸味,所以聞名遐邇」。
清康熙初年,顧氏露香園開始荒廢敗落,隨後此處開闢了一個小演武場,佔地面積大約有9畝,故稱「9畝地」。
如今已經看不到當年園林的影子。只有在大境路,獅子弄口的一爿名叫「九畝地」的小麵館,還稍稍留有些當年的跡象。在老城廂文廟學前街附近的尚文路龍門村,是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龍門村的前身是龍門書局,1865年由江蘇巡道丁日昌創建,據考證,龍門書局原址的一部分就是在露香園之後延續了水蜜桃種植的黃泥牆。
到清朝乾隆(1736-1795)後期,水蜜桃盛產區已轉移到了城西南的黃泥牆。上海縣人、農學家褚華在19世紀初期寫的《水蜜桃譜》中提到:「今桃之最佳者,產黃泥牆、李代吾園(即今黃浦區學前街、龍門村一帶)。」
當時,黃泥牆有衛姓桃園一座,栽培水蜜桃樹三百餘株,桃熟之際果實纍纍,遠近爭購,供不應求。
王韜在1875年出版的《瀛壖雜誌》中讚譽:「滬中水蜜桃為天下冠。相傳系顧氏露香園遺種。花色較淡,實亦不甚大,皮薄漿甘,入口即化,無一點酸味。最佳者每過一雷雨,輒有紅暈。」
隨著上海城廂人口的增加,老城區不斷擴建發展,露香園水蜜桃在黃泥牆也只興盛了一百多年。
到了同治(1862-1874)年間,水蜜桃盛產區又轉移至龍華一帶。直到上個世紀初,龍華一帶所產的水蜜桃仍「遐邇聞名」。
一些老一輩的上海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龍華水蜜桃作為露香園遺種,成熟的桃子只要用手輕輕一搓,插入麥管,用力吸食,便只剩果皮和桃核,吃完許久,嘴裡仍留有一股水蜜桃特有的香味道。
在龍華水蜜桃的興盛期,清明時節桃紅一片,舉辦過大規模的賞桃花廟會,這曾經是滬上著名的八景之一。有詩曰:「十裡桃林紅不斷,畫船常滯畫船西。」
「上海沒有花,大家到龍華,龍華的桃花也漲了價;你也買桃花,他也買桃花,龍華的桃花搬了家……」1935年,金嗓子周璇演唱的《龍華的桃花》成了當時膾炙人口的一首流行歌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龍華一帶的桃林大多為日軍炮火所毀,農戶流離失所,只有少量的桃樹散落在原上海縣華涇鄉和長橋一帶。
申城名桃不僅被江浙地區引種,而且還傳至海外。
奉化水蜜桃市場
至於外地引種上海水蜜桃的細節,鄭逸梅在《藝海一勺》中曾這樣敘述:客居滬上的奉化人黃嶽淵很愛吃上海水蜜桃,便從黃泥牆買了一株桃樹,栽種於自己供職的靜安寺附近的花衣店後天井。後來,一位奉化農場主將它移植到當地,經過精心管理,結出了碩果。
1844年,英國傳教士將上海水蜜桃引入到英國,命名為「上海桃」。差不多同時期,有位植物學家將上海水蜜桃引入美國,育成著名的「愛保太」黃桃。這種桃樹原種在喬治亞州種植,長成的兩個品種的桃子形成了美國早期桃子種植業的基礎。
紅港水蜜桃紀念碑
美國在這兩個水蜜桃品種的基礎上,又培育出了著名的品種「紅港」水蜜桃。在種植地上立著的一塊碑,就是為了紀念紅港水蜜桃的特殊貢獻,它是第一個紅皮商業桃品種,打破了以往水蜜桃只有三周收穫期的紀錄。
紅港水蜜桃
在日本,農林水產省出版的一本科普雜誌詳細地記載了上海水蜜桃被引入的歷史,因為原本只有生長在乾燥地域的桃子,難在多雨的日本落戶,而有了能適應溫暖溼潤氣候的上海水蜜桃品種,日本就能引進並加以培育了。
明治時代(1868-1912)日本引種上海水蜜桃,名為「上海水蜜」。據鹿兒島大學一位教授介紹,日本崗山的白肉桃品種,是江戶時代引入上海水蜜桃育成的;日本的「金桃」,則由上海水蜜桃與其他桃種雜交而成。日本學者菊池秋雄也作過考證,認為昔日美國和日本所引進的是上海水蜜桃中「白芒」品種,其果肉呈黃色,具有黃桃基因。
1955年,莘莊鎮果農柳四根從華涇鄉截取部分龍華水蜜桃老樹枝條,嫁接在莘莊鎮西南面的陸昌廟桃園,所產的桃子桃形好、口味佳,這種和龍華水蜜桃有著血緣關係的桃子,當時被稱為陸昌桃,頗受市民喜愛。
和龍華一江之隔的南匯周浦鎮,成陸於隋唐以前,有1300多年歷史,曾經是個人口稠密的大村落。上海開埠以後,成為浦東地區糧食和棉花的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稱。
據周浦鎮志記載:當地的農民有在房前屋後栽植桃樹的習慣。民國時期,周浦一帶先後建立了奚家桃園,顧家桃園,賈家桃園,汪家桃園,姚家桃園。當地生產的水蜜桃多多少少和龍華水蜜桃沾親帶故,帶有露香園水蜜桃的基因。
解放以後,這裡統一建成南匯縣園藝場,規劃發展水蜜桃的種植。2001年,成立了上海市南匯桃子研究所,對原有的桃樹品種進行提純復壯,同時引進馴化篩選適應南匯生產的優良品種,研究和提供新技術及栽培模式。農諺道:「桃三梨四」,也就是說,種植一株桃樹,要生長三年才能結果。
經過幾代農技人員和果農的辛勤勞動,終於培育出了以「大團蜜露」、「新鳳蜜露「、「湖景蜜露」為代表的三個著名的桃品種,形成了新一代的「上海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