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種植桃樹的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詩經》中就有描寫桃子的詩句:園有桃,其實之淆。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全詩抒發了作者「我還沒一顆桃子對人類有用,想要狗帶」的心情,真的我沒騙你)
《詩經》中描寫桃花的《桃夭》更為人所熟悉
全世界共約1000個桃種,中國擁有超過800種。但在明代以前種植的桃子大多為硬桃。
直到徐光啟的兒子徐龍興繼承了父親對農業的研究,從北方引了一些桃種在上海縣北門外,吳淞江邊試種。
1600年前後,他用嫁接的方法培養出了一種獨具一格的桃子,因其汁水多且清甜如蜜,故得名上海水蜜桃。(作為軟桃愛好者探長非常想抱一抱他的大腿)
上海徐匯區徐光啟紀念館
之後顧尚寶(明朝松江府進士顧名世的弟弟)在上海縣西北建了個園林,起名露香園。他引進了一些吳淞江邊的水蜜桃種,栽種於自己的園子裡。
天啟元年(1621年),王象晉的《二如亭群芳譜》裡留下了對水蜜桃最初的記載:水蜜桃獨上海有之,而顧尚寶西元園所出尤佳,其味不亞於生荔枝。
清代褚華的《水蜜桃譜》也有對露香園的記載
康熙初年(1662年)顧氏家道衰落,露香園荒廢,水蜜桃盛產區被轉移到城西黃泥牆、李氏吾園一帶,兩地都位於如今上海市黃浦區。(還好有人接盤,不然就消失在歷史車輪下了)
露香園在鴉片戰爭時期被用於儲藏炸藥,後因倉庫爆炸而被夷為平地,現今只留下一條露香園路作為紀念。而露香園成了一個高檔樓盤。
每年桃子成熟時去這兩個地方品桃會友,曾是一種傳統。不過據考究當年黃泥牆的衛氏桃園與李氏吾園加起來也就五六百棵桃樹,所以水蜜桃當時應該是緊俏商品。
由於水蜜桃皮薄汁甜,肉質細膩,入口甘爽。它們很快「翻出」了黃泥牆,往周邊地區發展。
據《上海縣誌》記載:光緒初年,浙江奉化從黃泥牆引種水蜜桃,自行繁殖推廣,名為奉化玉露桃。
民國初年,無錫又從奉化引種,栽種到太湖之濱惠山腳下的陽山地區,培養出了大名鼎鼎的陽山水蜜桃
江蘇的吳縣、海門、南通和浙江的平湖等地,也都有從上海引種水蜜桃的記載。
鴉片戰爭後期,水蜜桃就被引種到世界各地,在當地的種植者手裡選育出新的品種。
當時不少外國植物學家對中國的植物非常感興趣,包括大名鼎鼎的「植物獵人」威爾遜。不過儘管他大搖大擺在中國採了65000種標本,倒是並沒有把桃子帶回英國。
1844年被一個傳教士引入英國,命名為上海桃(Shanghai peach)
1850年上海水蜜桃以盆栽的形式傳到美國,稱中國桃(Chinese icing),1870年培育出愛保太(Alberta)和紅港(Red haven)兩個新品種,成為美國現代桃的品種發展的祖先。
美國紅皮愛保太
1875年日本引入名為「上海水蜜」的桃種,由於水土適宜很快在崗山、神奈川等地得到迅速發展,相繼培育出了著名的「崗山白」、「太保久」、和「白鳳」等品種。
由此可見上海水蜜桃是世界上不少品種水蜜桃的老祖宗。
皮薄肉厚汁水多的老祖宗大家都愛
上海開埠後人口數上升迅速,城區逐漸擴大。水蜜桃的種植地也逐步外移,集中到龍華一帶。清末民初,龍華一帶桃樹種植面積近千畝。
到晚清,龍華桃花已是一道景觀,王韜的《瀛壖雜誌》記述那裡「皆種桃為業,一望霞明,如遊武陵源裡」。
而每年桃花盛開之時正逢龍華廟會,兩強聯手令「三月三,上龍華,看桃花,逛廟會」漸漸成為上海民俗。(探長已經腦補了100個把妹橋段)
龍華的桃花
抗戰期間,龍華的桃林毀於日軍炮火。戰後水蜜桃一度銷聲匿跡,唯有周浦一帶還保留了一些水蜜桃的原種。(還好還好,又差點絕種!)
經過幾代農匠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南匯開闢了新的「桃花源」。讓露香園的古老桃種得以延續下去。
上海南匯的桃園
如今的南匯水蜜桃皮薄肉厚、果肉質密,汁多爽口,含糖量在15%以上。有著湖景、大團、新鳳等多個知名品種。
2005年南匯水蜜桃成為上海第一個獲得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農產品。這個從露香園一路變遷歷經磨難的桃種,終於在故事最後有了個完美的句號。否則好吃的東西不小心絕種了未免太可惜。
▲
想嘗一嘗老祖宗的風味?
探長推薦一款南匯露香水蜜桃~
使用鴿糞施肥,從不使用生長激素、農藥、化肥
點閱讀原文可購買哦
· END ·
文 | 果爾摩斯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