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螞蟻的生活有何意義?
它自身無法確定。但,螞蟻對人類的生活世界是有意義的,它是人類的生活圖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物的意義在與他物的關係中獲得。
我的生活的意義,在我的生活中顯現,而我自己無法看到。我得跳出我的生活,在其之外,才能看到它的意義。
怎樣才能跳出自身?這是一種高難度的跳躍技術。
2
生活中最需要的是勇氣。
拒絕平庸的勇氣,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勇氣,直面荒誕和虛無的侵襲並不屈不撓地與之搏鬥的勇氣。
孫悟空向水簾洞的奮力一跳,離開花果山駕孤筏遠涉重洋遍訪名山的冒險,大鬧天宮的壯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人離開慣常捕魚的水域,「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發現桃花源……都是關於勇氣的寓言。
3
對生活問題的解答,永遠無法求得一個終極答案。
只要生活還在繼續,還有未來,還有時間,問題就隨之而在。
生活本就是一個不斷追問、持續求解的過程。正是這無限延展的持續問答,構成了生活的堅實地基。
否則,人難道要飄浮於半空活著嗎?
4
死亡有其大用。
設想一下沒了死亡,生命將如何可能?
勿寧說,正是死亡,才使生命得以實現。
死亡使生命是可思議的。
5
馬寨,家,姥爺和姥姥,這些是我生命的原點,是我理解生活世界的背景。
此後不管走多遠,不管看過怎樣的風景,我對生活的理解都要以之為基準。
離了這個基準,我的將怎樣測量深淺?
6
所謂「真正的自我」何意?
人總是展現出某個側面的自我,某種層次的自我,某個角色的自我。真正的自我該怎樣能捕捉到?
真正的自我就是全面的、立體的、豐富的自我?
盲人摸象,世人皆然。多摸幾次吧!
7
怎樣能做到維根斯坦所說的「綜觀」?
置身世界之外,把世界當作一個有限的整體,這樣就能把世界盡收眼底一覽無餘?
但是,「偶開天眼窺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人終究還是逃不脫悖論的牢籠?
語言無法描述它自身。要描述它,需要另造一種語言。而這是不可能的。
語言顯示它自己。語言說東說西,唯獨不能說它自己。
人也一樣。人看天看地,看來看去,就是看不見它自己。
人總是要努力有所言說,以反抗這不可言說的命運。
8
永恆不是時間的無限延續,而是無時間性。現在就是現在,只是現在,永是現在。
因此,維根斯坦說,生活於現在之中的人永恆地活著。
因此,禪說,不思過去,不想未來,我生只在一呼一吸須臾間。
因此,布克萊說,雙手上盛著無限,一剎那即是永恆。
9
不可為言說而言說,浮詞空話乃毒藥。
好的言說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靜默的生活自然而然顯現出來的一部分。好的言說也就是不得不說。
10
那些在詩中顯現的東西,不能被說出。
所有對詩的解說都與詩無關,而只是指向詩的手指。
圍繞一首詩的評論可以有千萬言,而那首詩本身卻絲毫沒有被觸及。
詩在語言中顯現,詩通過語言現身,而詩本身卻不可言說。
詩可以思……
11
語言是自由,也是韁繩。
人駕馭語言,也被語言駕馭。
人有衝撞語言邊界的衝動。這種衝動是人性中無限美好的力量。
12
當我說到「我」,哪個是我?
說的那個「我」,與被說到的那個「我」,顯然不是同一個「我」。
休謨說,「自我」是一組組處在運動中的知覺,此時之「我」非彼時之「我」,因此,「自我」是不可知的,進而世界也是不可知的。
人永遠把捉不到終極的、靜止的「我」,但我還是可以說到「我」,認識「我」,知道「我」……
13
倫理的獎懲在事件本身中顯現。
善事因其是善的所以是善的。
好人因其是好人所以是好的。
人難道不都是講「好」的嗎?「好的」本身不就是「好」的嗎?
人難道不都是厭惡「壞」的嗎?「壞的」本身不就是「壞」的嗎?
為什麼還需要外在的獎懲?
14
語言在交流中生,為交流生,因交流生。離開交流,何談語言?
私人語言這個詞本身即是無意義的。
思想與語言共生,離開語言,何來思想?
因此,也不存在別人誰都不懂而只有我自己知道的思想。
15
維根斯坦說,哲學是一種澄清,一種治療。
教育亦然。
教育澄清人們因錯誤的生活方式而產生的各種困惑、迷誤。當困惑消失,人們各自去過自己的生活。當迷霧散盡,人們各自去走自己的路。
教育是另一種醫學。
醫生排查各種病因,有針對性地給以治療,歸根結蒂還是要激活人體強大的免疫機能,使人自愈,然後健康地生活。
16
怎樣看待誤讀?作者原意可求嗎?文本本義如何界定?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是說讀者有自由解讀的無限權利嗎?
文本有時也許只是一個觸動、引發、刺激,讀者由此而獲得的理解、感悟可能與原文並無關聯,這種讀法是被允許的嗎?
伽達默爾說,問題不是我們做什麼,也不是我們應當做什麼,而是什麼東西超越我們的願望和行動而與我們一起發生。
條條大道通羅馬。路有千萬條,讀法也應不只一種。但,並不是每一條路都是正確的路,也並不是每一種讀法都是有效的讀法。首要的是你得先確定目的地是長安還是羅馬,然後可以看看哪條路是「捷徑」。
離了目標,沒有正路。
17
生活的河流裡,每天都有新詞語冒出來又消失。有些詞語反覆冒出來,最終留在了歷史長河裡,成為一朵凝固的浪花。
不同時代的生活形式結晶在那個時代的語言裡。
18
生活中充斥著類似「一路向前別回頭」這樣的廢話。
當一個人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在說什麼?他是說抓緊時間,回頭會耽誤事兒?還是說要往前看,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還是說要去的地方就在前面,不要拐彎?……
當一個說「重返理性」,他想表達什麼意思?
離開具體情境,這些語詞就像無的之矢,沒有意義。
19
夢中的生活也是人的生活形式的組成部分嗎?
20
教育何為?
教育釐正人的思想混亂,澄清心靈的迷誤,讓人正確地理解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教育是一種活動。
教育讓人正確地生活,不被錯誤的生活方式捆縛。
教育問題即是生活的問題。
生活與信仰,才是教育的歸宿。
2020120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