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一詞從何而來?葉聖陶是創始人

2020-09-09 非常歷史號

 所有受過初等教育以上的人對語文課本和語文課無疑都印象深刻。但要說清楚「語文」一詞究為何意,恐怕就難有一致的答案,至於「語文」從何而來,恐怕除語文教育方家,他人未必知曉。

 我們可能想當然地會以為「語文」一詞歷史上早就存在了,其實不然。我國傳統上確實有「語文學」,但那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偏重於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學科。「語文」作為一個學科的名稱,遲遲沒有單獨出現。大家熟知的權威性工具書——《辭源》《辭海》,先後編纂於1908年和1915年,都未收「語文」這一詞條,直到1999年《辭海》修訂時,「語文」仍然無緣進入。

 那麼,「語文」一詞究竟源於何時,取自何義呢?

 與傳統語文教育剝離

 與其他學科相比,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歷史最長。從公元前6世紀春秋末期(孔子是中國教學的第一人,教授的詩、書、禮等,與語文教學有密切關係,所謂「不學《詩》,無以言」)開始,直至19世紀末開辦新學堂止,前後不下兩千五百多年。在這悠久的歷史中,沒有「語文」這個概念,也沒有專門的語文教材。《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上成了孩童的啟蒙讀物,然後就開始教學以「四書五經」為主的經學讀本,進行一定程度的讀寫訓練。張志公先生在其《傳統語文教育初探·引言》將其概括為三個階段:「開頭是啟蒙階段,以識字教育為中心;其次是讀寫的基礎訓練;第三是閱讀訓練和作文訓練。」

 清朝末年西學東漸,廢除科舉,興辦新學堂,以讀經講經為要義的傳統語文教學開始有了波瀾。

 先是民間學者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在第一次白話文運動的推動下,藉由逐漸傳入中國的語法理論和課程理論,開始借鑑外國的經驗,嘗試編寫新的蒙學語文教材。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師範生陳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編著的《蒙學課本》堪稱開山之作。

 緊接著,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受到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的衝擊,面對八國聯軍侵華的巨大創痛,清政府逐漸認識到「興學育才,實為當今急務」,開始廢科舉,興新學,重新釐定教育宗旨,改革教育。1902年制定的《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和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標準》(癸卯學制),就是這次改革的產物,從中也可以看到語文教育的新發展。前者規定:蒙學堂設有字課、習字、讀經;小學堂中的尋常小學堂設有讀經、作文、習字,高等小學堂在此基礎上加設讀古文詞;中學堂設有讀經、詞章。後者規定:初等小學堂設有讀經講經、中國文字(識字、讀文、作文);高等小學堂設有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包括讀文、作文、寫字、習官話);中學設有讀經講經、中國文學(讀文、作文、寫字、中國古今文章流別及文風盛衰等)。我們從這兩個學制的規定中可以看出:《欽定學堂章程》將字課、習字、作文、讀古文詞等與讀經剝離開來,單獨設課,賦予了語文教學與傳統不同的新的現代意義;特別是《奏定學堂標準》分為讀經講經與中國文字或讀經講經與中國文學兩大課程,既是精細化的剝離,更為語文教育的學科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初具科學化的「國文」課程

 時間推移至民國時期,這是思想大發展、文化大變革的時代,語文教育開始逐漸脫離封建教育的樊籠,往科學化方向邁進。

 1911年10月中華民國成立初期,政府在教育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將清政府的學部改為教育部,將小學堂改為小學校,禁止使用清學部頒行的教科書,在課程上廢除了『讀經講經』科,等等。在教育改革觀念的推動下,語文學科也有了統一的稱名,小學和中學統稱為「國文」,但是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別。1912年制訂的《小學校教責及課程表》對國文科的規定是:

 國文要旨,在使兒童學習普通語言文字,養成發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啟發其智德。

 初等小學校,首宜正其發音,使知簡單文字之讀法、書法、作法,漸授以日用文章,並使練習語言。

 高等小學校,首宜依前項教授漸及普通文之讀法、書法、作法,並使練習語言。

 1912年的《中學校令施行規則》則規定:

 國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語言文字,能自由發表思想,並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文學之興趣,兼以啟發其智德。

 國文宜首授以近世文,漸及於近古文,並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學史之大概,使作實用簡易之文,兼課習字。

 這個時期,中小學雖未涉及「白話」「國語」一類的概念,但都提到「普通語言文字」,昭示著語文學科正在擺脫文言的桎梏,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語言使用的實際。

 「國語」登場

 在歷史推演中,更大的改革浪潮在向語文襲來,這就是由新文化運動引領的白話文堂而皇之地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甚至主要內容。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於改革中小學的國文教學居功至偉。蔡元培、胡適、黎錦熙、葉聖陶等大家紛紛撰文,提出改革國文教學的主張,主要集中在:在語文形式方面,主張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提倡白話文,推行國語;在內容方面,主張科學和民主的教育思想,提倡個性解放。在改革浪潮的推動下,為了強化國語教育理念,1920年北洋政府訓令,將小學一、二年級「國文」改為「國語」(後小學各年級均改為「國語」),並通令自1922年以後,國民小學各種教材一律改為語體文。我們從1923年頒布的《中小學課程標準綱要》中規定的課程原則和課程內容中便可以看到這種改變帶來的可喜變化:小學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實現了言文一致,融進了較多童話、笑話、兒歌、謎語、故事、演說、專輯、劇本等通俗易懂、便於學習的語文內容;初中文言、白話混合教學,逐步加大文言教學的比例,要求能讀普通參考書報,欣賞淺近文學作品,作文教學則涵蓋了作文與筆記、文法討論、演說與辯論三方面內容;高中分公共必修(稱國語)和文科必修(高三,稱國文)——相當於現在意義的必修和選修,必修主要讀一般古典文學作品和文言文,培養欣賞中國文學名著的能力,並要求練習用文言寫作,選修主要是文字學和文學概論的內容。這些變化,應該說是現代意義的語文教學的雛形。

 之後的國民黨統治時期和革命根據地時期,都沿用了小學「國語」、中學「國文」的稱名。

 葉聖陶創始「語文」新名稱


葉聖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與上層建築關係密切的語文教育也面臨著創新發展的需要。恰逢此時,時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聖陶先生提出了「語文」這個新概念。

 1949年8月,葉老主持草擬《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及《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時,第一次使用「語文」作為學科名稱,用來取代當時在小學稱為「國語」、在中學稱為「國文」的課程。1950年,由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編寫出版全國統一使用的中小學課本時,統一名為「語文」,並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大意」裡作了如下說明(小學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陳述):

 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

 1964年2月1日,葉老在給友人的信中進一步回憶了「語文」的由來:

 「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自此,語文學科在中國開始有了確定的學科名稱,而從上述的引用看,它在當時至少包含以下兩層含義:「語」是指口頭語言,「文」是指書面語言,因此語文教學應該重在語言的訓練;語言訓練不能偏廢,應該是聽、說、讀、寫四項並重,使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當然,這樣的認識並不是被廣泛認可的,即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例,就可以看出人們的認識遠遠沒有統一。

 前邊說過,《辭源》《辭海》都未收錄該詞,我們能查到的較早收錄「語文」一詞的是1965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試用本,解釋為:「1.語言和文字:~程度(指閱讀、寫作等能力)。2.<簡>語言和文學。」此後1978年第1版、1983年第2版,義項1相同,義項2直接解釋為「語言和文學的簡稱」;自1996年第3版起,義項2徑釋為「語言和文學」,並增例證「中學~課本」。「語言和文學」果真是「語文」這一課程的本質內涵或唯一內涵嗎?辭典編纂者恐怕要三思。

 其實,這一術語一經問世,就引起了曠日持久的爭論: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章、語言文化,是對課程內涵的爭論;思想性、工具性、思想性和工具性並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對課程性質的爭論。凡此種種,既反映了人文學科本身的模糊性,也顯示出對學科本身的研究還亟待加強。

相關焦點

  • 我國最早提出「語文」這個詞的人是葉聖陶,你知道他嗎?
    提起語文,大家都知道,那可是我們上學期間每天都需要面對的一門功課。但是,大家知道嗎,語文這個詞彙相對於我國燦爛的中華文化,其實出現的歷史並不長。當然,有很多人以為,「語文」這個詞應該歷史悠久了,其實不然。
  • 蜜蠟一詞從何而來?蜜蠟的古典來源介紹
    眾所周知,國際上只有琥珀(英文翻譯為amber)一詞,而中國古代文獻自漢代以來便以琥珀(虎魄)稱之。那麼,蜜蠟一詞究竟是從何而來呢?既然國際上統稱為琥珀,且沒有蜜蠟的英文單詞對應,那第一反應肯定是國人自創的了!但翻閱了眾多典籍後,終於找到了蜜蠟一詞的蹤跡!
  • 葉聖陶《開明國語課本》:小學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
    今年秋季開學,我國中小學新生統一更換語文課本,此舉意在增強學生的閱讀、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說到語文教材,我們不能不想起葉聖陶先生,他是我國最著名的作家、編輯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傾注語文教材的編輯和教育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開拓者。「語文」這兩個詞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由葉聖陶提出來的。他說,說話就是語,寫字就是文,所以叫語文。
  • 大教育家葉聖陶:要想孩子學好語文,從小學開始養成這2個習慣
    不知道從何時起,「大語文時代」這五個字無時無刻不在敲打著父母的心!面對語文教材的改革,高考語文卷面的字數已經從6000-7000字改為8000-10000字。教育部統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的一句:「以後高考語文就是要實現讓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
  • 「牛B」一詞到底從何而來,又如何發揚光大的?
    今天閒來無事,小編突發奇想,「牛B」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從何而來,又為何火遍大江南北?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小編在網上找了找答案,得到的解釋版本有很多,倒也是聽牛B的!網友版本的:一、「牛B」很可能跟一個詞「吹牛」相關。來源是這樣:首先,與吹牛相關的是「吹豬」;吹豬則是古代屠夫的重要技能,目的是讓殺好的豬皮膚鼓脹從而利於把豬毛刮乾淨。但殺牛之後用這個招數去對付是不現實的,因為牛體型龐大而且脂肪少,不可能吹起來。因此,說能「吹牛」的,就是吹牛了。
  • 葉聖陶與《開明國語課本》
    今年秋季開學,我國中小學新生統一更換語文課本,此舉意在增強學生的閱讀、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說到語文教材,我們不能不想起葉聖陶先生,他是我國最著名的作家、編輯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傾注語文教材的編輯和教育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開拓者。「語文」這兩個詞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由葉聖陶提出來的。
  • 葉聖陶曾在成都一中學教語文 菜油燈下批改作文
    一天中午,中國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和逃亡的同胞一道一路往西,好不容易來到了成都,看見桐蔭如蓋的古街,回想一路離開故土、一路流浪的情景,葉聖陶蹙緊了額頭。  受聘語文教學兼文科部主任  葉聖陶此次到川,主要是任成都開明書局編務,然而當四川省教育廳教育科學館的邀請涵遞到他手上時,這個鐘愛教育,對教育一往情深,滿懷教育興邦的教育家,毫不猶豫接受邀請,並受時任列五中學校長的留美博士湯茂如盛情邀請,任四川省立華陽中學(列五中學前身)語文教學兼文科部主任。
  • 一套最全面的國文知識書|葉聖陶夏丏尊給中學生的語文指導課
    《七十二堂寫作課》《文心》《好讀書而求甚解》《落花水面皆文章》四本書為一個系列,叫「葉聖陶夏丏尊給中學生的語文指導課」。買來是想用來補充語文知識的、提高自己寫作水平。這四本書編寫出版雖然較早,但對於《語文》這門學科發展較慢,依然十分受用。提高寫作必備書籍!讀來發現更加適合中學生,可以增益作文、讀書、國文知識等方面的水平。
  • 喜見老社長葉聖陶先生的精神在傳承
    數理化課本我大都忘了,記得最深的是語文課本,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金色的魚鉤》《老山界》,有的至今還能背誦,這些課文給予我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還有思想情感的薰陶和為人準則的啟蒙與引導,用當下流行的話說是「打了精神底子」。課文的作者讓我敬慕,我對人教社的編輯也感恩在心。上世紀70年代後期,我把葉聖陶先生作為研究對象之後,對編輯乃至對人教社有了更多的認識。
  • 問學葉聖陶(一):講閱讀時亂發散,這樣的語文課,您怎麼看?
    以虛擬對話方式,摘錄葉聖陶先生的經典論說,對語文教學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回應。葉聖陶先生堪稱「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第一人」。重溫葉聖陶,有助於我們理清思路,正本清源,破除語文教育中的種種亂象。 應如是:葉老,有些語文老師,在講閱讀文章時,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對此,您怎麼看?
  • 《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語文大師葉聖陶教孩子閱讀和寫作
    葉聖陶是文學大家,更是教育大家,他教書、編教材,寫了不少語文教育方面的書,指導年輕人如何閱讀和寫作。無論是學生、教師,還是普通讀者,想要知道如何提升閱讀和寫作能力,我發現葉聖陶的書是一塊寶藏。各種聳人聽聞的消息又讓家長們開始焦慮,上個「大語文」?報個作文班?老師一讓寫作文,孩子就頭疼叫苦?葉聖陶說:「寫文章不是什麼神秘的事兒,艱難的事兒。
  • 葉聖陶姓名分析
    從NISS意象、形象、音象上識別上評:葉一姓氏。左右結構,音為 yè聖一聖人之意。上下結構,音為shèng陶-陶鈞之意,常用來比喻造就、培養。葉聖陶三個字好讀響亮,形美新穎。從秉臣到聖陶,體現了代的變化,也體現了思想的解放。後來,他索性用聖陶作為自己的名字。
  • 【課改理論】也談作為課程名稱的「語文」
    最近在幾個語文群中聽群友發言,才知道語文有所謂名實之爭,而且爭論得還十分激烈——有的認為「語文」作為課程名稱是葉聖陶為了討好新政權而使用的一塊敲門磚,這一名稱的使用完全沒有學理依據,沒有合理性與合法性,應將其廢除,恢復「國語」「國文」……我們教了幾十年的那門課該叫什麼名稱,似乎真的成了問題!「語文」一詞從何而來?何時產生?何以產生?
  • 葉聖陶:課外讀物可以分為四類,你知道哪四類嗎?
    現在大家都知道,學好語文很重要。要學好語文,課外閱讀很重要。有很多媽媽從小就給孩子買很多書,聽到別人說什麼書好就買什麼書,而自己並不知道到底課外閱讀,要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書籍。語文課本是薄薄的一本,而課外書是浩瀚的海洋。
  • 葉聖陶教孩子寫作文這種畫風,批改稿被蠟紙刻印,發給老師當範本
    葉聖陶。新華社供圖一進門,濃濃的懷舊氣息便撲面而來:老式電風扇、舊鐘錶、鉛筆盒,各個時期的中小學生作文、畢業證、獎狀,以及《小說月報》、《散文》、《語文學習》等舊雜誌……一本《跟葉聖陶學習批改作文》,吸引了我的注意。
  • 葉聖陶先生二三事
    這有時使我想到《論語》上的話,一處是:「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一處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兩處都是孔老夫子認為雖心嚮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葉聖陶先生卻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別人說:「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凡是同葉聖陶先生有些交往的,無不為他的待人厚而感動。
  • 葉聖陶《稻草人》:中國兒童文學第一書,語文學科第一人
    「語文」這個名詞和科目最初的提出者是葉聖陶先生,他也是第一個開始創作兒童文學的中國作家。葉紹鈞就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葉聖陶的原名,他以聖陶為筆名創作了很多作品,被譽為「優秀的語言藝術家」。而在兒童文學創作領域,葉聖陶是拓荒者,他是中國兒童文學的第一人。《稻草人》是中國的第一部童話故事集,時間最早,但令人驚訝的是,它的高度竟也是最高,即便今天讀來,仍然感受到穿越時空的智慧和感動。
  • 講座| 手札日記裡的葉聖陶,喜愛花花草草的葉聖陶
    葉聖陶先生(1894-1988)是我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俯仰兩無愧——葉聖陶文獻展(第一期)」正在蘇州美術館舉行(展期至9月16日)。近日,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商金林以《葉聖陶的精神世界及完美的人格》為題進行了一場講座。《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根據講座實錄整理並刊發。
  • 「出恭」一詞從何而來?
    那麼,怎麼把含有恭敬之意的「恭」字與具有入廁如廁之意的「出恭」一詞扯到一起呢?這要從明代的科舉考試開始說起。明朝盛行的科舉考試,要比今天的高考更為嚴格。除了監考不是一般的老師而是朝中的大臣外,光從皇帝親自巡視考場這項看,它的意義就非同尋常,重視的程度也可想而知。由於考試時間過長,考生需要方便的事在所難免。
  • 語文報社創始人陶本一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滬舉行
    著名語文教育家、出版家、語文報社創始人陶本一先生遺體告別儀式於陶本一先生的家人、親友、同事、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代表200餘人參加告別儀式。  告別儀式由上海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蔣明軍主持。上海師範大學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惠康,宣讀了參加告別儀式的單位、領導以及敬獻花圈、花籃、發唁電的單位和個人名單;上海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裴小倩,介紹了陶本一先生的生平;語文報社黨總支書記、社長劉遠,回顧了陶本一先生在語文報社工作的點滴細節和在業界的卓越業績;學生代表方有林總結了老師在教育、教學上的非凡貢獻;校友代表王光龍,宣讀了各界緬懷老校長的悼文、輓聯;家屬代表陶本川致答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