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
鴉片戰爭後,堅船利炮打開了「天朝上國」的大門,新的理念與新的知識快速湧入,唯有興辦教育,才能培養優秀的下一代。
歷史凝住林紓憂心忡忡的面孔,教育救國,刻不容緩,便有了「蒼霞精舍」。
△蒼霞精舍,這裡原本是林紓的居所,1897年,林紓與陳寶琛等人合作,將此處改為新式學堂。
福州河道縱橫,碼頭林立,組建海軍,處理海事,也必然需要專業的人員,馬尾船政學堂的創辦是時代的選擇。
△馬尾船政學堂的老照片,圖源網絡。
「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民國時期,福州女校眾多,女性知識分子便從這裡走出,譜寫了全新的青春之歌。
讓我們回到這些老學校,體味薪火相傳的意義,感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熱血。
△保福山就是現在的吉祥山,吉祥山的老照片,圖源網絡。
這座保福山學校,在1864年搬了個家,去到了於山北麓,名字也換了,叫做格致學校,後面又改為格致書院、榕城格致書院、福州學院。
說到這裡,你可能就會覺得很熟悉了,沒錯,它就是福州格致中學的前身。
「格物致知,明德致遠。」
△現在的福州格致中學,圖源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學搜狐號。
1912年,第一支中國童子軍在武昌文華書院成立。1913年,學校的主理人是美國傳教士弼履仁,他在格致書院的預科班內組建了一支童子軍。
△中國童子軍,圖源網絡。
童子軍每天都要進行隊列操練,還要學習架橋、旗語、救護、野外宿營等課程,技能多樣,屬於「複合型」人才。
1939年,福州市區被日機轟炸,格致童子軍發揮自己所學,積極參加救護傷員工作,組織賑濟活動,奔走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線。
△格致中學入伍青年的合照,圖源7788收藏網。
心懷家國,胸有熱血,這所學校培養出的不凡少年,為革命事業鞠躬盡瘁,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海上遊擊隊裡,那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漁家英雄」柯成貴,就是格致中學的學生,他率領同志們奇襲日軍艦船,為紅軍籌集物資。
學校教授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有面對人生的態度,面對時代的選擇。
1881年建成的福州鶴齡英華書院裡,也曾走出過多位能人志士。比如飛虎隊員吳其軺,就是英華書院的學生,他擊落過5架日機,4次成功飛越死亡之線「駝峰航線」,吳其軺本想成為一名教師,但愛國之心讓他選擇投筆從戎。
英華書院曾建立過「民眾歌詠團」,以激發救亡熱情,將決心凝聚在嘹亮的歌聲裡。
從1938年起,每個班級還取了體現時代精神的班名,以教育學生不忘國難,抗日救亡。
△英華書院禮堂的老照片,圖源海都網。
曾經學生們所使用的禮堂,至今仍然保留著,成為了福州高級中學的體操館。
以前英華書院的美志樓,現在成為了福州高級中學的圖書館。
△曾經的美志樓,現在的福州高級中學圖書館,攝影/池志海,公眾號「海國圖志」,新浪微博@池志海。
走近這些建築,凝神觀察,遙想當初的模樣,似乎還能感受到少年少女們青春熱血湧動的激蕩,參加讀書會的興奮。
放學後走在夕陽下,他們應是會暢談著人生理想吧,真可謂「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曾經的英華書院禮堂,現在的體操館,圖源福州高級中學官網。
歷史就以這樣的方式流淌進了我們的生活,老學校曾經的設施,依然為教育所用,接續了現代的輕盈,也不失它的厚重。
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就建在福州的馬尾。
它不僅僅是一座學校,還是中國近代航海教育和海軍教育的發源地,近代航海教育的藍圖,就是從馬尾這一處開始繪製。
這座學堂是由左宗棠奏請創辦的,為滿足中國海事建設的需要,船政學堂的學科設置也直接且實用,「前學堂」學習造船,「後學堂」學習航海,還有繪事院、藝圃,用來培養專業技工。
△馬尾船政學堂的老照片,圖源百度百科。
前後學堂後來遷往了臺灣高雄,更名為海軍軍官學校;繪事院、藝圃那邊呢,則改名叫做高航。「高航」全稱是「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
1952年,高航停辦,航海專業的學生轉至「國立福建航海專科學校」繼續學習,這個學校是大連海事大學的前身;造船專業的學生轉至「上海船舶工業學校」學習,這個學校,則是江蘇科技大學的前身。
△第一批在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學院留學的馬尾船政學堂學生,圖源網絡。
中國第一所科技專科學校和中國的第一所技工學校,就這樣「散是滿天星」,著實應了那句評價——中國近代教育,「閩堂是開山之祖」。
歷史課本上,我們熟悉的劉步蟾、薩鎮冰、嚴復,就曾經在這裡學習,又在學校的安排下遠渡重洋,將外國的先進知識帶回中國。
△薩鎮冰,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
沒有什麼堆砌的辭藻,也來不及發表什麼演說,從入學之初,這些青年就必須開始緊張的學習,自建立之初,這座學堂就默默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責任。
因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因為時不我待,而他們只爭朝夕。
魯迅曾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說道:「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女子若沒有獨立人格和生存技能,僅僅進行一次浪漫化的離家出走,也只是做了一場幻夢。
如果想要獨立,必然要進行「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易卜生話劇《玩偶之家》,講述了女子娜拉在自我意識覺醒後決定反抗丈夫和家庭的束縛而出走的故事。她說:「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一個人——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福州的女子教育走在全國前列,女子教育蓬勃發展,這些女子學校便為福州的女性提供了「戰鬥」的一條路徑:完善自己,開拓眼界,學習知識與技能,走出小天地。
當時,福州有女校「三鼎甲」:「陶淑」、「華南」、「文山」。
「陶淑」就是我們在《福州老教堂圖鑑》中提到的陶淑女子中學,現在在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裡面。(點擊藍字即可查看文章)
陶淑女校建立初期收費較低,供給膳食,讓貧寒人家的女兒有了書讀,有了學上。老師們在學習上的嚴格管理,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女性知識分子。
在陶淑女校舊址的不遠處,便是華南女校的舊址,現在作為福建師範大學的辦公場所使用。
「華南」全稱為「華南女子中學」,於1908年創建,是華南女子大學的附屬中學,就附設在大學部裡面。
△華南女校舊址,圖源福建師範大學官網。
1941年,日軍入侵閩北。古田阻擊戰是關鍵一役,決定著是否能成功保衛閩北。山河險峻,糧食的供應是個大問題。駐軍決定趕製二十萬塊光餅,穿紮成串送往前線。
這時,華南的全體師生都投入了緊張的支援工作,他們還在乾糧裡放入了紙條,上面寫著鼓舞士氣的話語。
△華南女校的老照片,圖源百度百科。
「文山」就是文山女子中學,現在的福州第八中學的前身,是福州最早的女子教會學校。
1927年,文山女校師生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提出收回教育權的訴求,迫使美國傳教士辭去主理人職位,由中國人接管。
△文山女校的老照片,圖源網絡。
革命宣傳史中的傳奇人物林秋若就畢業於這所女校,她原名林小妹,中學語文老師是嚴復的兒子嚴叔夏,後來,這位老師又資助她到福建學院經濟系學習。
當時,日軍強佔了東三省,林小妹是「學生反日會」裡唯一的女子代表,她帶領女學生們投身於十九路軍福建事變,不屈不撓地進行鬥爭。
△福州文山女中支部成員合影,圖源福州晚報。
此後,她改名林秋若,分管福建抗敵後援會宣傳工作和婦女、學生運動,在積極有效的宣傳下,抗敵後援會隊伍迅速擴大。在救亡運動中,文山女中女黨員支部表現也格外優秀,實乃一支「尖兵」。
巾幗風採,不遜鬚眉,福州這些學校內女傑輩出,並將這「深沉的韌性的」戰鬥精神流傳了下來,激勵著我們繼續前行。
△福建協和大學舊址
閩水泱泱,滋養了風土,也見證了歷史,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福州子弟。
這些老學校因時勢而誕生,順時勢而成長,培育出許多青年才俊,英傑棟梁。我們需要記住他們,更需要學習他們。
△福建協和大學舊址
因篇幅所限,很遺憾我們無法一一細數福州的老學校之美,但教育的真諦,就如同一塊璞玉,早已在這百餘年的傳承中打磨許久,散發出動人的光芒。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與學習,無論在哪個時代,都離不開熱情,離不開理想。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互動一下
你還知道福州哪些老學校?
你的學校
又有著怎樣的歷史?
有哪些老學校
就在你家附近?
它們有著什麼故事?
走出過哪些傑出的人才?
歡迎在評論區
分享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