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全部都是
有故事的老學校
倉山老校有許多老故事
有哪些是你的母校?
你又知道多少
關於自己母校的事?
位於嶺後路11號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內的陶淑女子學校,原為英國聖公會在1864年創辦的「安立間女學堂」。
起初,該學校並不在這個地址,而是由英國聖公會(也譯作安立間教會)在英國領事協助下,租用烏山彌陀寺部分房間創辦了該女子小學校。
20世紀初拍攝的陶淑女校,英文注釋為:「女子學校 - 嶺後」
在清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時,由於聖公會非法佔用寺產建造西式校舍,周邊居民聞訊前來交涉,遭教士辱罵,群情激憤,將建築中的校舍拆毀,並縱火燒毀舊租房兩間(此即有名的「烏石山教案」),學校停辦。
此事過去了4年之後,安立間女學校才遷至倉山下渡東窯,租用原大東電報局樓房作臨時校址,俗稱「舊電線書齋」。
1903年的陶淑女子學校建築群
辦學期間,由於經歷了福州「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運動以及抗日戰爭,陶淑女學校不斷遷址,先後遷至閩侯都巡鄉又再遷至古田,這期間還與三一中學合併辦學。
陶淑女校的體操團在運動場列隊表演@《新民報》1921年
直至1951年,該學校由政府接辦,並與鶴齡英華中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合併後,這才算真正落址於嶺後路,本校舍現為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使用。
現今的陶淑女子學校
位於倉山區上三路8號的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是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外洋女布道會」創辦的,起初,它的名字叫「華英女子學堂」。
學院系由三座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帶有面積較大的花園,分別為馬蓮彭學院,谷蓮堂宿舍,程呂底亞宿舍。
於1914年拍攝的學校原貌
在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時,馬蓮彭學院失火燒塌。由於處於抗日戰爭時期,該建築一直得不到修復。
所以直至抗戰勝利後,通過許多美國人士和華南在美校友的慷慨解囊,由美國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託事部匯來50000美元,馬蓮彭學院才得以修復。
馬蓮彭學院,如今的稱為勝利樓
建國後的第二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由政府接管,並於12月與福建協和大學、私立福建學院等合併為福州大學,1953年改稱福建師範學院,1972年改稱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師大校部樓,舊「華南女子學院」樓房@閩江浪花
1907年時,應中國牧師的要求,英國聖公會決定在福州設立教授英語的學校,校址設在施埔(今為盲人福利院院舍),並取名為「聖馬可書院」。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聖馬可書院和「廣學書院」、「橋南兩等小學校」三校合併成立了「福州三一學校」(Trinity College),校址設於原聖馬可書院校舍。
校內思萬樓照片,攝於60年代圖@遲志海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一中學因前校長、傳教士來必翰粗暴管理、冤枉學生,引發學生大規模的求情、遊行等活動,剛上任的校長林步基決定堅決鎮壓,其內弟倪繩祖(倪柝聲的弟弟)以刀槍威脅學生。後在社會各界一致聲討下,福建省教育廳勒令三一學校中學部解散停辦,中學部學生轉學到省屬各校。
三一學校主樓圖@遲志海
然而就事件爆發的第二年,為繞開福建省教育廳的勒令,恢復中學部,三一學校與漢英書院中學部合併,改稱「三一中學」,原三一學校剩餘的小學部改稱「三一小學」。
校內老樓,來自福州三一學校85周年校慶紀念卡圖@有心無力
1952年時,三一中學由政府接收,改名福州市第九中學,校址仍在公園路。
三一學校校名殘碑
1993年6月,福州市政府決定把「福州第九中學」改為「福州外國語學校」,為福州市屬惟一的公立外國語學校。
毓英女子初級中學(Uk Ing Girls' School)原名「毓英女子寄宿學校」,是美國基督教會衛理公會在東亞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
毓英女中初創時是借用英華書院一座兩層上下共六間的洋樓作為教學樓(地址在現福州高級中學內)。
毓英女中校長公寓圖@遲志海
毓英女子初級中學先後經過多次更名,由毓英女子寄宿學校→毓英女塾→毓英女子學校→福州私立毓英女子初級中學。
校長公寓細節
在1952年時,「福州毓英女子初級中學」由政府接辦,並與「福州私立尋珍女子初級學校「和「福州私立郵電學校」的女生部合併,成立「福州第二女子中學」。
1956年,學校再改名為「福州第十六中學」,開始招收男生。現在,該校為「福州旅遊學校」使用。
福州十六中
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1915-1951),簡稱「福建協大」,是20世紀上半葉位於福州的一所教會大學,它是美英基督教差會在中國建立的16所教會大學之一。
福建協大校景,可看到通往大學的協大路
1916年2月,福建協大正式開學,並從福州的英華書院、格致書院、三一書院和廈門的尋源書院處招收到原書院七、八年級學生共81名,其中基督徒72名。初期校址租用福州倉山觀井路的俄商茶行舊址(即觀井路29號弄5號的福建美豐銀行)。
福建協和大學校招生廣告,1916年2月3日
然而在1928年時,福州爆發「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運動,協和大學部分學生要求將原英文校名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更改為Fukien Union University,為校長高智(John Gowdy)拒絕,參與學生被「榮譽開除」。
福建協大校景
後抗日戰爭爆發,學院由原址遷至邵武,借用漢美及樂德兩中學為校址,並新建才偉樓和高智樓(現為福建省邵武第四中學使用)。
1944年10月福州二次淪陷,日軍駐軍校園,恣意劫掠,校舍門窗地板多有損壞,位於文學院的圖書館大樓屋頂被焚毀。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協和大學才遷回魁岐校址。
福建協大理學院(莊氏科學館)圖@遲志海
1951年時,政府決定接辦福建協大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兩所教會大學,並將之合併成立為「福州大學」。1953年9月,學校改名為「福建師範學院」。校址定在福州倉山嶺後路,即在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校址上的擴大。
福建師大老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6月時,福州大學(即現福建師大)農學院脫離本校,與廈門大學農學院合併為「福建農學院」(現福建農林大學)並於1958年時,校址由魁岐遷至福州西郊梅峰。現學校校舍歸福州鐵路分局使用。院址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