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戰爭,曾經是洋人教會,它們都是福州有故事的老學校,說上幾天幾夜都說不完......

2021-02-07 福州城事




它們全部都是

有故事的老學校


倉山老校有許多老故事

有哪些是你的母校?

你又知道多少

關於自己母校的事?



位於嶺後路11號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內的陶淑女子學校,原為英國聖公會在1864年創辦的「安立間女學堂」。


起初,該學校並不在這個地址,而是由英國聖公會(也譯作安立間教會)在英國領事協助下,租用烏山彌陀寺部分房間創辦了該女子小學校。


20世紀初拍攝的陶淑女校,英文注釋為:「女子學校 - 嶺後」


在清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時,由於聖公會非法佔用寺產建造西式校舍,周邊居民聞訊前來交涉,遭教士辱罵,群情激憤,將建築中的校舍拆毀,並縱火燒毀舊租房兩間(此即有名的「烏石山教案」),學校停辦。


此事過去了4年之後,安立間女學校才遷至倉山下渡東窯,租用原大東電報局樓房作臨時校址,俗稱「舊電線書齋」。


1903年的陶淑女子學校建築群


辦學期間,由於經歷了福州「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運動以及抗日戰爭,陶淑女學校不斷遷址,先後遷至閩侯都巡鄉又再遷至古田,這期間還與三一中學合併辦學。


陶淑女校的體操團在運動場列隊表演@《新民報》1921年


直至1951年,該學校由政府接辦,並與鶴齡英華中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合併後,這才算真正落址於嶺後路,本校舍現為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使用。


現今的陶淑女子學校



位於倉山區上三路8號的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是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外洋女布道會」創辦的,起初,它的名字叫「華英女子學堂」。


學院系由三座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帶有面積較大的花園,分別為馬蓮彭學院,谷蓮堂宿舍,程呂底亞宿舍。


於1914年拍攝的學校原貌


在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時,馬蓮彭學院失火燒塌。由於處於抗日戰爭時期,該建築一直得不到修復。


所以直至抗戰勝利後,通過許多美國人士和華南在美校友的慷慨解囊,由美國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託事部匯來50000美元,馬蓮彭學院才得以修復。


馬蓮彭學院,如今的稱為勝利樓


建國後的第二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由政府接管,並於12月與福建協和大學、私立福建學院等合併為福州大學,1953年改稱福建師範學院,1972年改稱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師大校部樓,舊「華南女子學院」樓房@閩江浪花



1907年時,應中國牧師的要求,英國聖公會決定在福州設立教授英語的學校,校址設在施埔(今為盲人福利院院舍),並取名為「聖馬可書院」。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聖馬可書院和「廣學書院」、「橋南兩等小學校」三校合併成立了「福州三一學校」(Trinity College),校址設於原聖馬可書院校舍。



校內思萬樓照片,攝於60年代圖@遲志海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一中學因前校長、傳教士來必翰粗暴管理、冤枉學生,引發學生大規模的求情、遊行等活動,剛上任的校長林步基決定堅決鎮壓,其內弟倪繩祖(倪柝聲的弟弟)以刀槍威脅學生。後在社會各界一致聲討下,福建省教育廳勒令三一學校中學部解散停辦,中學部學生轉學到省屬各校。



三一學校主樓圖@遲志海


然而就事件爆發的第二年,為繞開福建省教育廳的勒令,恢復中學部,三一學校與漢英書院中學部合併,改稱「三一中學」,原三一學校剩餘的小學部改稱「三一小學」。


校內老樓,來自福州三一學校85周年校慶紀念卡圖@有心無力


1952年時,三一中學由政府接收,改名福州市第九中學,校址仍在公園路。


三一學校校名殘碑


1993年6月,福州市政府決定把「福州第九中學」改為「福州外國語學校」,為福州市屬惟一的公立外國語學校。



毓英女子初級中學(Uk Ing Girls' School)原名「毓英女子寄宿學校」,是美國基督教會衛理公會在東亞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


毓英女中初創時是借用英華書院一座兩層上下共六間的洋樓作為教學樓(地址在現福州高級中學內)。


毓英女中校長公寓圖@遲志海


毓英女子初級中學先後經過多次更名,由毓英女子寄宿學校→毓英女塾→毓英女子學校→福州私立毓英女子初級中學。


校長公寓細節


在1952年時,「福州毓英女子初級中學」由政府接辦,並與「福州私立尋珍女子初級學校「和「福州私立郵電學校」的女生部合併,成立「福州第二女子中學」。


1956年,學校再改名為「福州第十六中學」,開始招收男生。現在,該校為「福州旅遊學校」使用。



福州十六中



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1915-1951),簡稱「福建協大」,是20世紀上半葉位於福州的一所教會大學,它是美英基督教差會在中國建立的16所教會大學之一。


福建協大校景,可看到通往大學的協大路


1916年2月,福建協大正式開學,並從福州的英華書院、格致書院、三一書院和廈門的尋源書院處招收到原書院七、八年級學生共81名,其中基督徒72名。初期校址租用福州倉山觀井路的俄商茶行舊址(即觀井路29號弄5號的福建美豐銀行)。


福建協和大學校招生廣告,1916年2月3日


然而在1928年時,福州爆發「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運動,協和大學部分學生要求將原英文校名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更改為Fukien Union University,為校長高智(John Gowdy)拒絕,參與學生被「榮譽開除」。


福建協大校景


後抗日戰爭爆發,學院由原址遷至邵武,借用漢美及樂德兩中學為校址,並新建才偉樓和高智樓(現為福建省邵武第四中學使用)。


1944年10月福州二次淪陷,日軍駐軍校園,恣意劫掠,校舍門窗地板多有損壞,位於文學院的圖書館大樓屋頂被焚毀。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協和大學才遷回魁岐校址。



福建協大理學院(莊氏科學館)圖@遲志海


1951年時,政府決定接辦福建協大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兩所教會大學,並將之合併成立為「福州大學」。1953年9月,學校改名為「福建師範學院」。校址定在福州倉山嶺後路,即在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校址上的擴大。


福建師大老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6月時,福州大學(即現福建師大)農學院脫離本校,與廈門大學農學院合併為「福建農學院」(現福建農林大學)並於1958年時,校址由魁岐遷至福州西郊梅峰。現學校校舍歸福州鐵路分局使用。院址不變。


相關焦點

  • 這些福州老學校的故事,幾天幾夜都說不完,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的母校!
    它們全部都是有故事的老學校倉山老校有許多老故事有哪些是你的母校?你又知道多少關於自己母校的事?1903年的陶淑女子學校建築群辦學期間,由於經歷了福州「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運動以及抗日戰爭,陶淑女學校不斷遷址,先後遷至閩侯都巡鄉又再遷至古田,這期間還與三一中學合併辦學。
  • 福州老學校圖鑑:一百年前,你的學校是什麼樣子?
    「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民國時期,福州女校眾多,女性知識分子便從這裡走出,譜寫了全新的青春之歌。讓我們回到這些老學校,體味薪火相傳的意義,感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熱血。歷史就以這樣的方式流淌進了我們的生活,老學校曾經的設施,依然為教育所用,接續了現代的輕盈,也不失它的厚重。
  • 教會大學過往雲煙 中國每一座名校都有它們的影子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國內的教會大學數量可觀,例如:燕京大學、聖約翰大學、齊魯大學、滬江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嶺南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它們分布在華東、華北、華南、西南各地。雖然它們規模一般不大,學生數量不多,但辦學質量非常高。資格較老的聖約翰大學就是一例。
  • 給說純湟源話的洋人過生日
    他們中有湟源縣縣長胡良雲,有他的忘年摯友湟源縣人民醫院院長王世康,有他兒時的夥伴秦慈哲牧師,有作家井石,有他的美國朋友,還有聞訊趕來的當地群眾……  核桃紅棗撒向人群,人們爭著、搶著、歡笑著……  柏大衛夫人動情地說:「我嫁給了這麼奇怪的一個人,和他一起來到中國,見到了你們,才知道,為什麼他會對這裡有這麼深厚的感情,這麼喜歡這裡,此時此刻,我想說,我愛青海,我愛湟源……」
  • 福州:加德納故居三位老房東後人跨洋回訪鼓嶺
    中午12點後,兩位年已古稀的加德納後人Gary和Lee乘飛機抵達福州。三位加德納故居老房東後人為跨洋相聚「鼓嶺老家」而百感交集。艾倫贈送加德納紀念館一本百年食譜。  洋人食譜百年後再飄香鼓嶺  艾倫說,黃油、雞蛋、麵粉、泡打粉等做成的華夫餅,是百年前在鼓嶺避暑的洋人們家庭最常見的食物之一。
  • 我的故事竟然出現在初中語文課上,老師說這都是為了改變孩子的命運
    他們都是黃埔老兵,後來在監獄成了難兄難弟,患難與共的他們比親人還親,生前遺願就是合葬在曾經戰鬥過的雲南。  這些年她利用假期走訪了1200多位老兵,她說,每個地區都有最離奇的老兵故事。 他們的離奇不僅是戰爭時候,戰後的經歷也非常稀奇古怪。 文森曾去香港走訪過一個女兵。女兵家世很好,最後一次離家走上戰場時,母親把她的衣服拆開,裡面縫滿了一圈金戒指,說遇到危難時這些東西有用。
  • 中國哲學趣談:一個幾天幾夜守著竹子的年輕人
    而在中國哲學史上,就有出過這麼一個奇聞:一個叫王守仁的年輕人,為了探究天理,不吃不喝,風雨無阻,幾天幾夜守著一個竹子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陽明格竹主角是王守仁(號陽明),時間是明朝,而地點,就是他家。
  • 世上最大的蛋:體積相當於100個雞蛋,這得吃幾天幾夜?
    世上最大的蛋:體積相當於100個雞蛋,這得吃幾天幾夜?大家都知道為了補充蛋白質,我們吃的最多的就是雞蛋了,在生活中經常能看見蛋的存在,但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蛋是什麼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鴕鳥蛋,其實不是這樣的,在世界上還存在著這麼一種蛋,它的體積竟然是100個雞蛋那麼大,相當於7個鴕鳥蛋。究竟是什麼樣的蛋能有這麼大的體積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其實這種單叫象鳥蛋,是由象鳥孵化出來的,這種鳥是一種巨大無比的鳥類,曾經集中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因為它的身形巨大,自然它的蛋也是碩大無比了。
  • 都說她脾氣大又浮誇,但她教會我好多事
    羅霈穎看起來是個不折不扣的玩咖,年過五旬仍愛泡在夜店,和比自己小26歲的男生談戀愛,一輩子遊戲人間。而我想說的是,如此潑辣簡單之人,其實教會了我很多事。我不想把羅霈穎寫得十分勵志,事實也確實可以證明,她人生中的大部分「幸運」都和家境優渥有關係。
  • 專訪合肥客運段列車長、乘務員 鐵路人經常幾天幾夜在車廂不下火車
    工作二三十年來,他見過很多在鐵路上隨時會發生的危險。「大人讓孩子去泡麵,真的太危險了。」劉錫軍說到這裡,臉上的表情有些變化。他回憶,有一回,一個媽媽讓孩子去泡麵,結果水倒在了孩子身上,燙得哇哇大哭。車子馬上就到丹陽火車站,劉錫軍立刻聯繫車站,讓他們派120急救車等候在站臺,及時將燙傷孩子接到醫院救治。
  • 面對義和團的死亡威脅,洋人的遺言都說了什麼?
    他們要消滅的是洋人以及與洋人有關的東西,包括涉及洋務的華人、外文書籍、物品等等。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從身體到靈魂,從華人到洋人,統統清除,一個字:殺!在高潮期,逢教堂必搗毀,逢洋人必殺。其實,義和團殺人也是有選擇的。在慈禧向各國宣戰前,真正租界內的外國商人是絕對不敢殺的,因為有軍隊保護,沒人敢輕舉妄動。後來,慈禧向外國人下了最後通牒,限24小時內離開中國。
  • 保守的教會學校更適合中國留學生?
    中國赴美留學生之父容閎在自傳裡提到過,第一次上洋人學校就是進了英國傳教士郭實臘夫人辦的教會學校,後來學校解散,他的求學之路以及輾轉中美的辦學之路也少不了教會的資助,再後來進得耶魯也是沒少接受耶穌的薰陶。當然,這些幫助不會是無償的,多少帶著契約的成分,比如就學時的專業和地點需被指定,或者說畢業後必須回國進行傳教等等。
  • 八國聯軍侵華,洋人在慈禧床上刻下一句英文,大臣們都不敢翻譯!
    一百多年前,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他們犯下了無數的罪行,一路上殺人放火、欺男霸女!就連我們的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也慘遭劫掠火燒,最終成為一堆廢墟,令無數中國人痛惜不已。不僅如此,他們還闖進了紫禁城,搶走無數珍寶和金銀細軟。
  • 京城老學校,它們不光培養了傑出學者,還承載了不少老北京的故事
    眾所周知,咱北京城是名校扎堆兒的地方,除了清華北大,還有不少學校都廣受好評,重要的是這些學校曾經都是北京人的母校,今兒就和大伙兒聊聊老學校首先要說的就是匯文一小話匣子裡孫敬修老爺爺的聲音北京孩子再熟悉不過了,而且對於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北京人來說孫敬修老爺爺曾經的作品都能夠脫口而出,曾幾何時,當話匣子傳出這個聲音『小朋友,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孩子們就知道,孫敬修老爺爺要開始講故事了
  • 故事:兒子婚後家裡走黴運,父親說兒媳掃把星,村民都說父親缺德
    一家人無比難過,李老漢傷心不已,幾夜都沒有合眼,後來愣是病倒了。不料,就在兒子騎摩託車去給李老漢買藥的時候,竟不小心摔倒,掉進了河裡溺亡了。 兒子死後,兒媳搬回了娘家,家裡就只剩下李老漢一個人了。
  • 女子對著張學友,幾天幾夜不睡覺,被診斷為「桃花癲」,評論炸了
    女子對著張學友,幾天幾夜不睡覺,被診斷為「桃花癲」,評論炸了。都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個「美」不僅指自己美,也喜歡看別人美,尤其是一些小粉絲見到自己的男神,那尖叫聲。都不知道高達多少分貝!就連看這男神的照片,也能傻笑一天,通常,就被人調侃為「犯花痴」,可你知道嗎?
  • 克氏學校|我們說有兩種學習
    我不太知道你說的學習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學校裡、大學裡接受教育、學習,生活也教會我們很多東西——根據環境和我們的鄰居、妻子或者丈夫、以及孩子來調整自己。我們似乎在從所有事情中學習,但是我相信你說學習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你似乎也否定了作為老師的經驗。但是當你否定經驗時,你不就是在否定一切學習嗎?畢竟,通過技術上和人們每日生活中的經驗,我們學到了我們所知的一切。那麼我們能深入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嗎?
  • 一段老故事的新講述:「被遺忘」的越南戰爭
    對美國人而言,越南戰爭似乎是再熟悉不過的歷史,無數以其為題材的電影(如《現代啟示錄》、《野戰排》、《獵鹿人》、《全金屬外殼》、《阿甘正傳》)都在述說著類似的故事:戰爭的荒誕與殘酷,士兵的戰爭創傷,美國國內風起雲湧的反戰運動。再加上偶爾出現的表現士兵英雄氣概的電影(如《我們曾經是戰士》),美國公眾似乎對有關越南戰爭的一切都已是耳熟能詳。
  • 金聖歎所說的「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文學史上流傳甚廣的話,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這句話據傳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所說。話中的「三國」、「水滸」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對於這兩部傳世的名著,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在做點評時也曾高度評價過這兩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成就。
  •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芸樂收讓這位退伍老兵淚流滿面
    當時大水漫灌的場景 「當時那心情簡直沒法說,幾天幾夜沒合眼,別人的稻田也有被淹的,但都沒我的時間長,確實時間太長了,後來水下去了,水稻杆子都發灰了,心想鐵定絕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