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希望把孩子培養成那個親戚朋友見了,都會誇"這孩子真懂事",那種大家眼裡別人家的孩子。
所以從小就不斷地教他們各種禮儀習慣,孩子之間吵架甚至是打架,不問清楚事情的緣由,永遠先去責罵那個年齡大一點的孩子。
逢年過節,親朋好友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勸孩子喝酒;無論見到誰,都要主動地打招呼,和人問好。
禮儀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遺留下來的一部分,我們的確從小就要教育孩子做個有禮貌的人,但是往往讓很多人對"禮貌""禮儀"這些詞語產生了誤解。
1.客人來了孩子也要敬酒
程家一向特別注意禮儀,所以對女兒、兒子的要求特別嚴格,誰來家裡了都要趕緊倒水、準備水果,這些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可關鍵就是,只要家裡來了客人,不管是過節還是平日裡,家長陪著那些客人喝酒還不夠,還要求孩子也要依次敬酒,說一些恭維客套的話。
基本上周圍的鄰居都會說,你看看人家孩子多麼聽話呀,來客人了還知道在餐桌上敬酒,陪客人聊天。
首先這些孩子年紀還小,本就不能飲酒,家長不多加制止,反而還去鼓勵他們這樣做,周圍的大人也是一片誇獎,這不僅對孩子的身體發育造成傷害,還會給孩子樹立一種錯誤的思想。
孩子本來應該是無憂無慮、天真可愛,而爸爸媽媽卻讓讓他們學大人的那一套去接待客人,過早地給孩子灌輸成人交往方式。
2.無論什麼事情都要謙讓妹妹和弟弟
"孔融讓梨"的故事在學校老師講,在家裡父母講,基本上是從小聽到大,這本身是一個弘揚優秀傳統美德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學會"謙讓。"
故事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很多父母總要去歪曲他原來的意思,爸爸媽媽總是會告訴我們,妹妹和弟弟年紀還小,你是家裡的老大,是哥哥、姐姐,所以要讓著他們,不能欺負妹妹。
當七歲的姐姐在寫作業的時候,五歲的弟弟跑過來搗亂,將姐姐正在寫的作業紙撕壞了,姐姐很生氣,忍不住訓斥了弟弟幾句,兩個人發生了一些爭吵。
在即將要動手之前,媽媽跑過來了,然後弟弟哇的一聲哭起來了,媽媽很心疼,大聲指責起姐姐,"你怎麼還跟弟弟吵架,你就不能讓著一點他呀,你怎麼當姐姐的。"
姐姐感覺到特別委屈,也忍不住哭了起來,不僅得不到安慰,有時候還會被媽媽說兩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啊,讓你讓著點弟弟,你就哭了,你有什麼好委屈的。"
本來你可以好好問一問前因後果的,但你卻偏偏一定要求大得讓著小的。
3.見到誰都要問好
父母從小就會教育孩子,見到人就要問號,男性就叫叔叔,女性就叫阿姨,嘴巴放甜一點,這樣才能招人喜歡。
所以每次過年過節、走親訪友的時候,家長總是跟孩子說:"這是李叔叔,這是劉阿姨,"遇到一個人就要告訴你,這個人該叫什麼,以後記住了。
甚至是在回家時,一起做電梯的叔叔阿姨,買東西時的服務生姐姐,也要讓孩子叫上兩句,這樣心裡才能舒服,感到滿意。
我認為目前"中國式的禮儀"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的,這些給孩子單方面灌輸的禮貌,並不是都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的,家長一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