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自己上小學的時候,經常在不經意間發現老師的一個小動作:老師在用一整根粉筆書寫的時候,一般是將粉筆頭的一端掰掉之後再在黑板上板書,請問這到底是什麼回事?這樣做有什麼用意?」有人問。
看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都會回想起自己讀小學時的童年時代和上中學時的美好時光:很多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這種方式搞定粉筆之後再板書。
對於現在城市裡的孩子而言,很多學校基本上都不再用傳統的粉筆了,因為電子白板的電子筆目前差不多已經快要取代粉筆了。老師當年掰斷一小塊粉筆的情景,卻如同烙印般烙在我們的腦海深處,成為我們永久的記憶。
老師為何要講粉筆掰掉一小塊後再板書?具體原因有三個,作為從教18年的鄉村一線教師,這18年來我還一直在用粉筆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這個問題讓我來為你解惑。
首先,粉筆頭沒掰掉一小塊,板書的時候不好寫。
我們知道,粉筆的兩端一般都比較硬,幾十年前的黑板質量很差,老師在這樣的黑板上寫字往往容易出現打滑的現象。當然,打滑現象針對的是老師用沒有掰斷一小塊的粉筆頭來寫的情況,如果粉筆被掰掉一小塊之後,有了一定的稜角之後寫起來就基本上不會打滑了,而且寫起來基本上也是比較順手的,這也是很多老師在用粉筆板書的時候先掰斷一小段再板書的最大原因。
其次,沒有掰掉一小塊的粉筆頭板書會發出噪音。
一整根粉筆,如果沒有掰掉一小塊,用這種比較硬的粉筆頭去板書的話,往往會發出一種非常刺耳的噪聲,這種聲音如同用斷裂的指甲狠狠划過玻璃的那種虐心的感覺,不管是老師還是聽課的學生在聽的時候,都會有一種非常不爽的感覺。所以掰掉粉筆頭的一小塊之後,這種不適之感就能消弭於無形。
第三,粉筆頭的一小塊可以成為老師的「獨門武器」。
在我讀小學的時候,班級中有一些比較調皮的同學,這些同學動不動就做小動作,或者在上課的時候傳紙條,或者在上課的時候吃零食。這個時候一些比較威嚴的老師就立馬用出他們的「獨門武器」——被掰斷的一小塊粉筆,這一小塊粉筆就相當於武俠小說中的「流星錘」的作用,震懾力還不是一般的大。
電子白板和多媒體以不可阻擋之勢,但傳統的粉筆卻承載我們這一代人沉甸甸的記憶。朋友們,你們的老師當初有沒有掰斷一小塊粉筆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