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如果要入圍「史上最糟糕年份」的話,想必應該沒有人會有異議。
隨著疫情的爆發,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狀況接連不斷。在如今極其不穩定的形勢下,美國通過一系列的騷操作,不斷把自己推上了國際「熱搜」上,中美之間的關係也在眾說紛紛中掉進了「中美關係惡化」的坑中。
近期有很多家長跟學生來諮詢,美國最近頻繁的舉動,讓大家的擔憂顧慮不斷上升,原本的申請計劃也開始搖擺不定了,甚至有些打起了退堂鼓。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是否值得繼續赴美留學?當前的局勢對學生的留學衝突有多大?
簡單地說,從目前的情況看,除非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如斷交等低概率事件),否則赴美留學是不會受太大影響的,美國擁有著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仍然是值得學生去留學深造的。
近期跟美國相關的報導可以說是應接不暇,國際生籤證政策和限制入境、中美互相關閉領事館、蓬佩奧的公開演講等,這些事件似乎不斷將留學的形勢推向更為嚴峻的地步,同時也是讓大家感到焦慮的問題所在。
那麼這些事件的發生釋放了什麼樣的信息,是否真的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糟糕?
領事館的關閉
大家首先需要了解大使館和領事館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大使館代表整個國家的利益,全面負責兩國之間的關係,其首要職責是代表派遣國,促進兩國的政治關係;
領事館是一國駐在他國某個城市的領事代表機關的總稱,主要負責管理當地本國僑民和其他領事事務,通常會分布在大城市以及本國僑民分布較多的城市。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如果兩國斷交了外交關係,那麼一定會撤銷大使館,但不一定會撤銷領事館。
其實在歷史上,國家之間相互驅逐外交官,關閉領事館並非是什麼新鮮事,美國也曾經關閉過其他國家的領事館,而最終也沒有發生什麼大事情。
美國在中國總共設了五個總領事館,關閉了一個並不影響其他領事館的正常運轉。另外,相比領事館,一旦關閉了大使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斷交,那時候就必須要警惕了,不過這是低概率事件。
因此,關閉領事館的象徵意義是遠大於實質意義的。換句話說,即便今天關閉了領事館,過段時間再重新談妥了,互相派遣外交官就又會重新開張了,並不是什麼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蓬佩奧的公開演講
7月23日,蓬佩奧在美國尼克森總統圖書館以《共產主義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為題,發表了一場公開演說。在這場演說中,蓬佩奧不僅再次對中國的體制和執政党進行了抨擊,還對中美建交以來美國的對華戰略進行了全盤否定。
這場演說被視為是對邱吉爾「鐵幕演說」(1946年3月)的效仿,被外界稱為是美國想要發起新冷戰的一個信號。不過現在蓬佩奧要搞一場21世紀的新冷戰,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畢竟現在的中國也早已今非昔比,巨大的中國市場在國際上是各國必爭的,川普在任期中的最大重心就是在「美國經濟」,直接脫離中國市場必然會對美國經濟有所影響。另外,從特斯拉在中國的工廠,以及蘋果等品牌在中國的佔有率,美國的資本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會輕易放棄中國市場。
即便美國真的鐵了心要搞冷戰,歐盟的其他國家也不會像70年前那樣沒底線地跟隨,最起碼不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因為他們需要掂量掂量中國現有的巨大市場。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說白了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宏觀版。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美國和中國,談不上朋友,但也談不上是敵人,就像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的,好也好不到哪去,但壞也壞不到哪去。
中美兩國會不會打冷戰或者小規模的衝突,這個我們不去做預測,但是大家需要了解的一點就是,一旦有衝突,最後肯定都是會勞民傷財的,中國不是阿富汗伊拉克,美國當年花費多少人力物力也沒從阿富汗上佔到便宜,更何況是面對國力更強的中國,美國是不會輕舉妄動的。
退一萬步講,川普腦袋一熱,提議說要打,美國的參眾兩院大概率是不會跟著他集體胡來的。畢竟真要跟中國打,最終也未必能打贏,雖然中美軍事實力確實不在一個水平上,但無論是冷戰還是衝突,最終看的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及誰站在正義的高點。
此前的文章中有多次提及過,美國的教育系統是獨立於美國政府的,並不受美國政府的直接幹預和管控。從ICE之前發布的新政策「全網課的國際生不得入美」,到最後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聯名起訴,並且撤銷政策來看,美國的教育系統並非是完全跟隨美國政府走的,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和決策。
根據2019年OpenDoors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19學年留學國際學生人數為1,095,299人,其中中國留學生為369,548人,佔比33.7%。中國連續十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際生生源國。也正因此,在中美之間摩擦不停的情況下,美國高校始終願意為留學生爭取最大的利益。
國際學生每年對美國經濟的貢獻是大約是410億美金,其中接近30%-40%是中國學生。除了這些最直接的經濟因素,國際生同樣是美國高校的一大組成部分,保證了校園文化的多樣性。而這些學生也是學校未來的校友,也是提高學校形象學校、增強學校實力的重要人才。
要知道,美國高校與社會聯繫緊密,每年學校都會向合作企業輸送大量人才,為美國社會創造巨大價值。一旦脫離了國際學生,美國大學將面臨比現在更嚴重的危機,這也正是美國高等教育屆和各大企業不願看到的場景。
總而言之,國際生對於美國高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沒有了國際生的存在,無論是在學校的發展上還是經濟上,對於美國高校來說都是百害無一利。
近期,QS就疫情影響的留學形勢對全球近3萬多名準留學生進行了調研,分析了疫情對國際留學生心態與決策的影響。此次全球調查的範圍主要針對來自中國、歐盟、印度和北美的留學生。
在調查關於留學計劃是否受疫情影響時,有57%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他們的計劃受到了影響。尤其是2-3月,表示受影響的人數出現了激增。其中,中國留學生表示受影響的百分比最高,佔到66%。
在調查關於是否會推遲學業,或更改留學國家,或取消留學計劃時,47%的受訪者表示打算推遲留學,13%的受訪者打算出國留學,僅7%的受訪者不再想出國留學,人數佔總人數比例不到一成。其中,中國留學生決定放棄留學的僅佔4%。
而根據此前BBC的一項調研結果也顯示,只有1%的中國留學生因疫情決定放棄出國計劃。
從留學調查的結果可以知道,今年受疫情影響的國際生處境都是一樣的,雖然留學環境不太穩定,但這並沒有動搖太多學生的留學想法。尤其對於國內的留學生,放棄出國留學的佔比是最小的。
大家都清楚,中美之間的矛盾和摩擦並非是這一天兩天的事。而近期川普頻繁搞出的一系列針對中國的小動作其實可以不用太較真,其歸根到底主要是為了今年11月份的美國大選,那麼在大選之後,不管最後是誰上臺,修復和中國的關係都將成為下一屆總統擺到日程上的事情。
另一方面,導致今年留學大環境如此動蕩的一個最大因素就是疫情的爆發,對比2003年的非典,在當年各國家的留學人員減少了50%-80%,而美國因為其他的一些因素,導致赴美留學的人數減少了80%以上。不過在2006-2009年之間,留學海歸的人才受到各大企業瘋搶,從而導致了2009年的留學熱再次達到一個頂峰。
由此可見,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留學行業必然會開始回暖、回歸正軌,到時候的留學人數也必然會出現一個巨大的反彈,這也將使得疫情後的留學申請難度加大。相同的條件,可能今年能申請進TOP30,但之後可能只能進TOP50了。
其實對於是否要選擇出國留學,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清楚明白自己當時選擇赴美留學的根本性原因是什麼,是否因為近期的一些情況發生了改變?如果並沒有發生改變,那麼建議原來的選擇是怎樣的,接下來也還是堅持相同的選擇。
美國很多大學都是有百年歷史的,從這段時間學校發布的公告和舉措來看,它們對國際生是持有非常歡迎的態度,無論是出自學校教育發展的需要,還是財務利益上的需要,美國高校能清楚了解優質的生源對於它們意味著什麼。而美國要重新回到孤立主義的狀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不過有一點需要大家特別謹慎思考的是,美國目前的疫情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確診人數在不斷地上漲,這對於赴美留學的人來,在健康安全上的風險是比較大的,需要格外慎重。要時刻關注美國疫情的發展,在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儘量選在家上網課,或者根據一些學校的大學合作計劃,選擇在國內大學暫時入讀,避免徒增不必要的風險。
對於打算申請留學的學生來說,如果對赴美留學存在疑惑或者擔憂,那麼可以選擇美英聯申或美加聯申等,起碼可以讓自己有多個選擇,不至於一條道上走到黑。而且做好了充分的留學申請,也能夠確保自己在疫情結束後,能夠有能力和有實力去跟別人競爭,否則當申請恢復正常時,會發現已經被其他人遠遠甩在身後。
今年或許是最糟糕的一年,但也會是留學申請上機會和危機共存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