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惡化,在美留學生能做些什麼?

2020-09-09 返樸

即使身處同一校園,也還是有許多人並不了解中國留學生正在經歷著什麼。此時,積極地溝通、發聲,獲取外界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採訪 | 小葉

受訪 | Ruofan Yu

今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期間,中美矛盾愈演愈烈、也愈發公開。這把火還不幸燒到了身處美國的龐大中國留學生、學者和科研人員身上:從各種籤證禁令、調查甚至逮捕中國籍科研人員,到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對中國訪問學者和學生下逐客令,同時,美國媒體還報導,川普政府正考慮進一步限制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海外的同胞們遭遇了人生前所未有的艱難挑戰。

早在今年8月6日,《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中國留學生Ruofan Yu撰寫的短文Building bridges,以《全球爭議影響外國科學家,我們需要學界支持》(Global disputes affect foreign scientists. We need Community support)為題在線刊登於《科學》網站。撰寫這篇文章時,Yu還是休斯頓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博士後,她14年赴美深造學習,至今已在美國生活了6年。

年初至今的疫情加上美國緊張的環境,讓Yu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和焦慮。但她是勇敢的,也是幸運的,和自己的小夥伴們撰寫聯名信,向學校公開了中國留學生們的遭遇和憂慮,最終收穫了學校和他人的理解與支持。與此同時,她還向《科學》雜誌投稿,記錄下這一切,呼籲學界建立溝通和理解的橋梁,打破政治試圖建造的藩籬。

《返樸》聯繫上Ruofan Yu,請她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真實經歷及所感所想。


問:你在美國6年期間,覺得美國對海外留學生的政策、態度等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尤其是對科學領域工作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

Yu:首先,對學生和博士後影響比較大的肯定是籤證上的變化。我們這屆剛本科畢業的時候,幸運的同學是有機率拿到五年籤證的,就可以不太有顧忌地回國探親或者去第三國旅遊/開會。這個政策本身雖然還存在,但能感覺到給STEM博士的機率是越來越低了。

如果是拿的一年籤證,那麼每次遞籤過程中都可能會遇到長時間的行政審查。因為審查時間具有不確定性(我認識的導師有學生被卡半年以上),許多導師就會不太願意放學生回國,所以不少同學就會選擇很多年才回國一趟,或者乾脆不回國了。據說在墨西哥辦理續籤被審查的概率小,我還有朋友專門坐大巴去墨西哥籤證。

現任美國政府對待華人科學家的態度應該說惡化得比較明顯。除了比較有名的郗小星和陳霞芬,還有不少學者也背上了間諜的嫌疑。我們現在如果要申請中國國內獎學金或者合作課題也多了一些申報程序。美國疫情暴發以後,這方面的動作又達到了新的高峰,先是川普宣布要禁止給一些敏感學科的學生籤證,還有學生在機場因「間諜嫌疑」被沒收電子設備等等。

問:今年疫情暴發以來,對你的工作生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Yu:我個人工作受的影響不算太大。至於生活上的不便和對疫情的擔憂,我想大家都是一樣的。比較令我不安的是外界環境對中國留學生,甚至對整個華人群體的態度。

外界的許多言論,上至政客下至網民,都帶有很多誤解和敵意,網上有一些中國人遭受言語攻擊甚至暴力的例子,這就對我的心理產生了壓力。好在我所在的城市比較多樣化也相對開放,所以日常生活中並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當然,一開始戴口罩的時候也是被人盯過的。

問:今年5月開始,美國政府對中國留學生(尤其是STEM方向)的籤證政策進一步嚴苛,你們如何應對?學校方面提供過哪些具體的支持、援助或者建議嗎?

Yu:我的體會是大家都挺難受的,也都憋著火。五月份那個總統令出了以後,大家一合計就給學校寫了封聯名信,學校也給出了積極的回應,組織同學開會解答一些關於課業、身份以及法律方面的問題。最近還找了專家來開講座講怎麼應對針對亞裔的歧視等等。

問:寫聯名信的動機是什麼?這件事給到你們怎樣的幫助和啟發?

Yu:川普針對中國STEM學生學者的總統令出臺以後,大家普遍比較震驚。加上疫情開始以後亞裔遭受的一些不公言論甚至攻擊,我覺得學校有必要表達對中國學生的支持,所以自己先寫了一封信給校長。後來學生們在群裡討論,覺得寫聯名信會得到更多幫助,所以就由幾位同學起草了信件,大家籤名後送給了學校。學校了解之後組織了各種會議幫大家答疑解惑,也發郵件表達了對國際學生的支持。

絕大部分美國人並不清楚中國學生面臨的種種壓力,畢竟他們不是利益相關者,持各種立場的人都有,所以要獲得外界支持,緩解自己的困境,首先應該積極溝通。我覺得這次經歷是有效溝通的一個好例子。畢竟在聯名信之前,即使身處同一校園,還是有很多人並不知道我們到底在經歷著什麼。

問:你在文中表示,美國形勢的變化讓你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擔憂,你覺得自己未來可能會面臨哪些困境?

Yu:一方面是怕大環境不友好,不過我希望這點在大選或者疫情減輕後有所好轉。另一方面是怕政府沒錢,因為我們做生物醫藥研究的主要靠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給錢,比較怕削減預算。

問:是什麼契機讓你想到給《科學》雜誌投稿的呢?雜誌方面又如何協助發表的?

Yu:我身邊的同學朋友和網上許多留學生都表示當下美國的環境給自己帶來不小的壓力,所以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一方面希望大家積極與外界溝通,從而讓自己的處境能好過一些;一方面也想告訴大家有壓力、有煩惱是正常的。

《科學》雜誌的專欄編輯在接到我的小文章後立刻就表示了興趣,因為外國trainee(即本科、研究生和博後)很少給他們專欄投稿。而且在目前的形勢下,他們很關心中國學生學者的處境,所以非常歡迎我的稿件。

順帶一提,短短七百字的文章從投稿到刊發改了整整27稿,經手了三四位編輯。《科學》雜誌的專欄編輯相當認真負責。

問:現在美國疫情還很嚴峻,且留學生政策也有很大不確定性,你對未來一兩年內打算赴美留學的學生有什麼建議?

Yu:如果沒有執念,可以考慮下留在國內讀研或者去別的國家,比如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的科研也都不錯。如果有特別喜歡的美國學校或者導師,那我還是覺得應該追求夢想。畢竟美國科研實力不容小覷,美國學校出身的學生也可能更受國內僱主青睞。其中利弊還得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考量。

問:當下緊張的中美關係會對科學界產生哪些影響?科學界該如何給予海外留學生和科研人員更多的支持呢?中國學生和科研人員自己又可以採取哪些行動呢?

Yu:任何形式上的racial profiling(種族定性)對科學界都必然是有害的(去年一些中國學者也在《科學》上發過一篇聯名信:Racial profiling harms science)。學界應該呼籲保障學術氛圍的公平與自由。具體到各個學校的話,應當盡力為遇到困難的中國學生進行精神上以及實質上(比如法律、課程安排等)的支持。而像我前面所說的,許多人並不了解中國學生學者面臨的特有問題,所以希望遇到困難的人可以多站出來分享自己的故事,其他人也能夠積極提供幫助。

問:很多留學生和科研人員的家人都在中國,政策和局勢快速變化,國內外可能會有一些「信息差」,引起家人恐慌。如何與家人更好地溝通解釋,避免給家人和自己增加額外壓力?

Yu:這種壓力我十分理解。我的父母理解並支持我的選擇,但家中其他長輩時常表達對我在美學習工作的擔憂。我想我們應當儘量客觀、全面地解釋自己周圍的情況。另外,我認為越是在緊張的環境下,越要多和父母交流,不然更容易造成焦慮。人與人的溝通本就不易,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耐心和理性就越為重要。

以下是8月6日《科學》刊登的Ruofan Yu來稿Building bridges: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懷念過去那些為籤證擔心的日子——那時,我擔心的只是籤證會延遲多久。然而,作為在美工作的中國博士後,近來的經歷使我體會到了遠勝於此的焦慮。今年二月美國政府頒布的旅行禁令,使我被迫中斷了在國內的短暫新年假回到美國。自此之後發生的一切讓我震驚不已:我的同胞經受著語言和肢體攻擊;我的故土變成了病毒的代名詞;常去辦事的中國領事館,也在壓力下關閉。兩個月前,我認識的一位中國研究生在登上回國的班機前,因被懷疑從事間諜活動經受了整整兩個小時的盤問。他的經歷給我造成很大的觸動。

6年前,我從中國來到美國讀博。由於之前已經在加拿大生活過一段時間,我並沒有遇到太多語言障礙或文化衝擊。冗長的籤證審批過程成為我壓力的主要來源。記得第一次辦理籤證時,等了5天就取到了證件。但是,去年我回中國更新籤證時,正值中美貿易戰,同樣的過程花了整整一個月。不過,我認為自己相當幸運,畢竟有人在籤證上耗費數月甚至一年。出於對無法及時返回美國的擔憂,我的一些朋友甚至選擇在整個博士或者博士後階段都不回國探親。

近年來,中美各自的立場趨於強硬,令人對未來感到憂慮。今年5月,美國政府宣布,和「軍民融合戰略」研究相關的中國STEM學生不再被允許進入美國。這一政策對我沒有直接影響——畢竟我主要的研究模型是啤酒酵母——但現狀卻讓我對未來思慮重重。從今以後,是不是所有的中國STEM學生都會被另眼相待?

5月政令宣布幾天後,我收到系裡的電子郵件,建議中國籍員工在政策的更多細節出臺之前,避免離開美國。我對系裡的提醒心存感激,但同時希望得到更多的同理心和情感支持,也希望學校管理層能夠承認,他們知曉並理解我正在經歷的一切。我並不是一個人:在討論組裡和社交媒體上,其他中國學生也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沮喪,大家都渴求支持。然而,處於這一群體之外的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政策對留學生的衝擊。

正因如此,我給校長致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焦慮,也在微信群裡向其他中國學生提到了這封信。一些校友立刻表達了想要以集體名義發送聯名信的意願。同學們一拍即合,幾天以後,我們給校長、研究生項目領導等學校官方人員發出了一封聯名信。

令人高興的是,校方很快做出了回應。我們收到了許多的善意與理解, 學校還組織了線上會議來討論我們關心的種種問題。幾天之後,學院發表了一份公開聲明,對所有的外國學生學者表示支持。世界並沒有改變:疫情持續,兩國間的關係緊張依舊,但來自學界的支持仍使我鬆了一口氣。

身為中國學生,我想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體會:對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大聲、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擔憂絕非易事。身處異國他鄉,內心難免沒有底氣,畢竟我們的權力有限,身邊也沒有家人支持。但在這種局勢下,表達憂慮、尋求幫助顯得尤為重要。溝通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給校方寫郵件、寫信;可以選擇在會議上發言;甚至非正式地和同事們交流想法,也是頗具積極意義的

通過開展真誠的對話,我們可以讓科學界理解我們面臨的特殊難題。這樣的對話可能無法改變外交局勢,但對每個個體而言,它能夠幫助我們打破藩籬,建立溝通的橋梁。

相關焦點

  • ​中美關係惡化,在美留學生能做些什麼?| 返樸
    這把火還不幸燒到了身處美國的龐大中國留學生、學者和科研人員身上:從各種籤證禁令、調查甚至逮捕中國籍科研人員,到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對中國訪問學者和學生下逐客令,同時,美國媒體還報導,川普政府正考慮進一步限制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海外的同胞們遭遇了人生前所未有的艱難挑戰。
  • 中美關係的亂局下,留學生該如何做出選擇?
    在如今極其不穩定的形勢下,美國通過一系列的騷操作,不斷把自己推上了國際「熱搜」上,中美之間的關係也在眾說紛紛中掉進了「中美關係惡化」的坑中。近期有很多家長跟學生來諮詢,美國最近頻繁的舉動,讓大家的擔憂顧慮不斷上升,原本的申請計劃也開始搖擺不定了,甚至有些打起了退堂鼓。
  • 中美關係惡化的原因是什麼?中國大使算了一筆「帳」,美國難堪了
    不僅如此,在美國官員瘋狂攻擊中國的同時,他們還倒打一耙,將中美關係惡化的責任全部推到中國身上。在這一緊要關頭,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亮明了中方立場,向美國政客傳遞了鮮明信號。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官方網站29日消息,孔鉉佑大使近日就中美關係、中日關係發表了他的看法。他指出:「中美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最嚴峻的局面,各領域交流合作均受到嚴重幹擾。
  • 中美關係「新冷戰」?對赴美留學生沒啥影響
    今年美國留學生,日子可真不好過。上網課、差點被迫離境、最近川普又盯上了中國留學生和家人聯繫的工具——微信。這一番折騰,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留學生。到底要不要赴美留學,「留美還是不是個好出路」成為了如今留學生心中的一大困惑。
  •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專訪:三大紐帶仍將中美連在一起
    歐倫斯是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正常化的見證者,過去幾十年,無論經商還是擔任非營利組織負責人,他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史蒂芬·歐倫斯中美關係嚴重退化始於這些事件環球時報:當下的中美關係令許多人憂心,您是其中之一嗎?
  • 中美關係急劇惡化,那麼美國人的PMP還能考嗎?
    中美之間在政治外交上的交鋒,以及關係的不斷惡化,甚至波及到了培訓考試領域;許多在準備PMP考試的同學不禁產生了焦慮:在中美之間的關係在不斷的惡化,那麼由美國人認證的PMP還值得去學,值得去考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從PMP的起源、背景、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的考量。
  • 哈佛大學的90歲教授給美指出一條明路,中美關係能迎來轉機?
    也正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打壓,迫使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一步步僵化,矛盾愈演愈烈。中美關係能迎來轉機?根據12月4日國際旅遊島商報的相關報導稱,美國傾其全力打壓中國,這讓兩國原本就矛盾不斷的局勢更加緊張。兩國都同為世界大國,本因發展友好的友誼和和平的外交關係,但美國政府的一系列做法,加劇了兩國的矛盾。
  • 崔天凱大使接受央視《新聞1+1》欄目專訪,談新冠疫情與中美關係
    我們國家做得比較好,但也不能鬆勁。我們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能做好,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只要有別的國家還沒有做好,我們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安全,所以我們希望美國在這方面能有所進展。白巖松:在這種疫情下,是不是中美關係基本處在冰凍和停擺的狀況?以您在大使館的日程來說,中美之間現在具體交流狀況如何?
  • 美一大學要求中國公費留學生離境,外交部:破壞中美人文交流又一例證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日表示,希望美國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中美關係,多做有利於中美兩國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正確認知、更加友好合作的事情。當日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有報導稱,美國北得州大學8月26日宣布切斷同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的合作關係,要求撤銷領取基金委補助的公費研究人員籤證,要求他們1個月內離境。你對此有何評論?華春瑩說,有關報導如屬實,將是一段時間以來美人為破壞中美人文交流的又一例證。
  • 美一大學限期要求中國公費留學生離境 外交部:破壞中美人文交流又...
    本文轉自【新華視點微博】;【美一大學限期要求中國公費留學生離境 外交部:破壞中美人文交流又一例證】針對有報導稱美國北得州大學宣布切斷同中國國家留學基金會的合作關係,要求撤銷領取基金會補助的公費研究人員籤證,要求他們一個月內離境。
  • 每日一評:簡析中美關係惡化對鋼市的影響!
    最近兩天由於美方的不斷尋釁滋事,中美關係再次惡化,受此影響今天午後資本市場無論是股市還是期貨都快速下跌。但單單從鋼鐵行業來說,其實中美關係的惡化對我們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主要在於我們鋼鐵行業需求的大頭:房地產和基建基本與美國瓜葛有限,尤其今年作為鋼需「大腿」的基建更是完全由國內主導,而製造業雖受一定的影響,但今年疫情下製造業的出口原本就無法指望,現在不過是更加確定製造業必須出口轉內銷而已。因此,在短暫的恐慌性下跌過後,國內鋼材市場將回歸正常走勢,各位貿易商也不用過於擔心。
  • 央視CGTN特邀訪談:中美摩擦會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產生影響?
    近日,中美關係跌宕起伏,加之美國疫情還未平息,許多中國留學生對於赴美留學不免產生顧慮。美國疫情爆發後,美國高校會採取哪些措施?是否會按時開學?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是否一如既往歡迎國際學生?STEM相關專業學生是否會面臨籤證問題?
  • 中美關係惡化,美國人想跟臺灣「建交」?蔡英文其實很焦慮
    最極端的看法,端出18世紀拿破崙的話,「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比較保守的說法,認為中國將在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和美國爭奪影響力,中美競爭是21世紀的世界格局。中美競爭又是什麼格局呢?多數人認為是「鬥而不破」,雙方各有所需、各有退讓,在鬥而不破格局下,兩岸關係在大陸「和平統一」與美國「維持現狀」兩前提下,維持好壞反覆的「周期格局」,藍營執政發展多於衝突,綠營執政衝突多於發展。但最近幾個月,維持臺海安定的兩個格局出現裂縫,愈來愈多觀察家認為,中美關係已由「鬥而不破」進入「新冷戰」,甚至接近熱戰。
  • 央視CGTN訪談:中美摩擦會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產生影響嗎?
    近日,中美關係跌宕起伏,加之美國疫情還未平息,許多中國留學生對於赴美留學不免產生顧慮。美國高等教育一直全球領先,許多中國學生嚮往著能夠接受全球最好的教育,這讓美國大學成為很多中國學生所嚮往的學術殿堂。近日,中美關係跌宕起伏,加之美國疫情還未平息,許多中國留學生對於赴美留學不免產生顧慮。美國疫情爆發後,美國高校會採取哪些措施?是否會按時開學?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是否一如既往歡迎國際學生?
  • 赴美留學,距離徹底涼涼還有多遠?
    已經註冊入學的在美留學生必須離開美國,需要採取其他措施,比如可以轉學到有面授課程的學校,來維持自己在美國的合法身份。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將面臨的包括遣返等各類處罰。如果學校以面授為主,那麼按照美國現有規定,持F1籤證的留學生最多在網上選修一門課或3學分課程。如果學校宣布秋季學期採取線上線下混合授課的模式,那麼學校必須提供證明,表示學生並非完全上網課。
  • 美大學驅逐中國公費留學生,外交部:若美方一意孤行,最終必然損害美國自身利益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國家留基委和中國駐美大使館均已知悉此事,並正在幫助受波及的訪問學者及時回國。對於這一事件,華春瑩9月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注意到有關報導,如屬實,將是一段時間以來,美人為破壞中美人文交流的又一例證。」她說,中美建交41年來,包括留學生交流在內的中美人文交流,對於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認知、推動中美關係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發揮了重要積極的作用。
  • 形勢在惡化……
    再看看最近中美雙方的動作,怎麼看都是雙方在為未來的貿易大戰做準備。 美方先是在國內安撫農民。人民幣匯率走勢圖又是減稅降費,又是貨幣政策調整,基建加大力度,人民幣飛快貶值——各種手段一起上(人民幣匯率也不顧忌美國的態度了)——目的只有一個,用國內內需市場+投資基建+匯率貶值來對衝中美關係全面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 驅逐留學生只因公派,中美交流再起波瀾
    據美國德克薩斯州當地媒體《登頓紀事報》8月31日報導,在美國北德克薩斯州大學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中斷關係後,15名受到後者資助的中方留學人員被要求離開美國。  有人更犀利地質問說:所以你們學校就可以隨便趕走中國的訪問學者而無需做任何解釋了?
  • 美國使世界陷入危險中,俄羅斯﹑中國與美關係惡化,責任均在美國
    美國針對中國貿然挑起爭端,只會讓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美國近期將中國和俄羅斯當成自己的「敵人」,所採取的行動對國際疫情防控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美國正在使世界陷入危險中弗拉基米爾·科洛託夫:「美國正試圖將其與俄羅斯和中國的分歧反映到整個國際政策中,這將導致各方衝突升級」。
  • 中美關鍵時期,美媒透露中國一個好消息
    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美其名曰推行一項「清潔網絡計劃」。近期,白宮高層又把中芯國際列入所謂的具有「軍事背景的實體清單」中。隨後白宮高層也沒有停止對中國的打壓。12月4日,蓬佩奧命令停止5項由中國出資贊助的中美人文交流項目,並不停地抹黑中國,污衊華人專家學者們和中國留學生存在「間諜行為」。為了給中國更沉重的打擊,川普政府的手段可謂是層出不窮,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