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不少人喜歡抱怨,幾乎人人都有,可能只是輕重程度而已。有人抱怨父母、有人抱怨孩子,有人抱怨老闆,有人抱怨上級,有人抱怨下屬。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抱怨行為持續久了,肯定會帶來不好的心理暗示!我的生活如此糟糕,我的工作沒有意義,我的人生充滿黑暗,生無可戀……」等等,不「抱怨」真的能對我們每個職場人的生活和工作有幫助嗎?
之前在企業,老闆推薦我們每個員工都好好看看這本書,看完覺得受益匪淺!現在回頭想來,應該老闆也是經常聽到抱怨。現在邀請你一起看看這本風靡全球的《不抱怨的世界》書籍,也許你會很自然找到你要的答案。
本書作者威爾鮑溫,美國倍受尊崇的心靈導師之一,他是密蘇裡州堪薩斯市基督教會聯盟的主任牧師,我想也許是受基督教精神的影響,這位心靈導師熱愛運動、熱愛生活,希望向世人傳遞大愛精神。借著《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籍,威爾鮑溫的「不抱怨」運動在全球得到快速傳播,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這也算是事件營銷吧,通過一本書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還可以賺得盆滿缽滿,個人感覺也挺成功的!
職場上或者生活中,他們為什麼要抱怨?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抱怨?因為他們要表達他們自己的情緒,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提出正式的控訴或指責,所以,他們通過抱怨的方式表達出來。要一個人「不抱怨」好像很難,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順利,發發牢騷、吐吐槽,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但是如果經常這樣抱怨,就會使自己陷入抱怨的情緒,感受到負面和不快樂的情緒。相反,如果我們減少抱怨,多說一些感恩的話,則會為自己吸引來更多快樂的事情。據說,世界上存在一種互相吸引的力量。這樣,你要選擇抱怨還是不抱怨?
作者鮑溫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依據自身的「抱怨上癮症」療愈經驗,鮑溫總結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他認為要成為不抱怨的人,就要歷經每一個階段,一步都不能省掉。你不可能跳過這些階段,直接達到永續的改變。
在我身邊,曾經有好些小夥伴帶上紫手環,挑戰21天不抱怨的活動,但是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了。也許他們已經慢慢改掉了抱怨的習慣,也有可能他們還沒有達到不抱怨的境界,堅持不下去了。但不管如何,我相信他們已經有控制情緒、減少抱怨的意識了。坦白講,要修煉到時時刻刻不抱怨有些難,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抱怨的人是不快樂的,他永遠只會在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思維和行為上需要的做出改變。
總之,抱怨他人很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反省自我卻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如果你經常抱怨自己,那麼你應該試著學習接納自己,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接納,那生活會是怎樣子;如果你經常抱怨他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告訴對方我需要你的幫助;如果你經常抱怨老天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表達你的願望, 讓自己的世界充滿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狀態。
看《不抱怨的世界》書籍只是開始,真正要不抱怨,還是需要在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不斷修煉。只有這樣,你的職場和生活才會有想像不到的變化,你的人生也會因此更加地美好和快樂!
親愛的朋友們,你的身邊有經常抱怨的人嗎?你也會常常抱怨他人嗎?歡迎分享你的看法哦!
我是百家號第二職業,持續分享第二職業之道,提升職場競爭力!本文為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關注我的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歡迎在文末點讚,評論和轉發朋友圈,以示鼓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