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因果關係判斷需要更為具體的標準

2021-01-08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

人們常用「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來形容事物在接近承受極限之時,一個小小的作用力就可以引發質變的現象。但是,壓死駱駝的真的就是最後一根稻草嗎?如果從刑法上的因果關係理論來看,最後一根稻草對於駱駝的死亡具有最直接的、客觀的作用力,但或許我們並不應該把所有的罪責都強加到這最後一根稻草上——而這,就是從「歸因」(事實判斷)到「歸責」(規範判斷)的思考路徑。

5月11日至12日,在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召開了「因果關係的理論與實踐」專題研討會,本次會議由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與上海市法學會聯合主辦,是繼去年「出罪事由的理論與實踐」專題研討會之後舉辦的第二屆刑法論壇。來自國內外50餘家單位的90多位專家學者、實務界人士圍繞因果關係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客觀歸責理論是否優於相當因果關係理論

客觀歸責理論與相當因果關係說相比較,有何不同?實踐中應採用哪種理論?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松宮孝明介紹道,相當因果關係說屬於日本的通說,而客觀歸責理論則是作為其反對學說發展至今並成為一種有力學說。但正如他所言,「因果關係是將結果客觀歸責於行為人的標準,因此相當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不是對立」。他認為,雖然客觀歸責理論依舊存在著很多不明確的地方,但相較於相當因果關係理論,在採用了社會內部的規範性評價方式這一點上是優於後者的。

我國臺灣地區高雄大學教授張麗卿介紹了臺灣地區利用客觀歸責進行說理的案例情況。她介紹,上世紀90年代客觀歸責理論被引進之時尚未引起實務部門的重視,直到2000年臺灣地區出現第1例援引客觀歸責理論的判決之後,利用客觀歸責理論進行說理的判決越來越多,到2019年3月為止共計有506例,可見該理論在臺灣地區實務中正呈現著強大生命力。

針對以上兩位教授的觀點,臺灣地區臺北大學教授曾淑瑜認為,相當因果關係說中的「相當」是一個沒有確定概率的模糊概念,與之相對,客觀歸責理論對危險作了比較精緻的區別和分析,具有不同的邏輯思考方向,但相當因果關係說在臺灣地區佔據主導地位多年,轉換到客觀歸責理論尚需一個過程。吉林大學教授鄭軍男分析了日本學界對客觀歸責理論的牴觸原因,他認為這是因為客觀歸責理論沒有一個普遍共同的標準,可能每位學者的客觀歸責理論都不同,同時,日本所重視的實行行為理論與相當性判斷這兩點導致沒必要引入德國的客觀歸責理論。

圍繞相當因果關係的認定問題與客觀歸責理論的本土化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志遠認為,因果關係問題說到底是要解決結果歸責的問題,需要在條件說的基礎上進行規範評價。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張勇同樣主張應該基於「歸因+歸責」二階層進行因果關係判斷,即在第一層面的歸因時採取注重科學實質的合法的條件說,在第二個層面的歸責時採取符合規範保護目的的理論。但是也有部分學者對歸因與歸責的區分提出了異議,認為如果將行為與結果作規範化理解的話,就不必區分歸因和歸責(或者說歸因就等於歸責)。

因果關係理論如何具體運用到實務

因果關係理論並非一個單獨的理論,而是與刑法中其他問題糾結在一起。在「特殊犯罪類型的因果關係」這個問題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不作為犯、結果加重犯、共犯、幫助犯、間接正犯等特殊犯罪類型中的因果關係問題進行了討論。

東南大學教授李川針對不作為犯的因果關係問題,認為不作為因果關係問題只需要判斷歸責,而歸因並不重要。在結果加重犯問題上,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鄧毅丞主張,可以借鑑德國刑法中的直接性要件進行限定。對此,天津大學楊寧博士提出,直接因果關係是一種比相當因果關係更為嚴格的因果關係。日本京都大學姚培培博士針對共犯的脫離問題,認為傳統的因果關係切斷說對於共犯脫離人過於嚴苛,主張在因果關係切斷說的基礎上,要考慮脫離之際其他共犯人的行為能否構成對該脫離人歸責的異常介入因素。

刑法的因果是否等同於法律的因果?在實務中,因果關係又如何判斷?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黃祥青從現實中發生的輕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出發,提出了在法律上(而非僅僅從刑法上)對因果關係進行判斷的思路,主張劃分為不同類型

(輕微暴力致人死亡、暴力行為耦合外在介入因素導致被害人死亡、暴力行為誘發被害人嚴重疾病導致其死亡、非攻擊性暴力耦合被害人反應導致其死亡)並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罪、過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意外事件。對此,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紹謙認為,在輕微暴力致人死亡的問題上,法官從限縮層面上進行定性的做法是妥當的。

對於歸因與歸責的實踐運用,西南大學副教授鄒兵則表示,歸因並不代表就是要無限制適用條件說,它同樣是一個證據證明的問題,我們應該從自然科學多年的發展成果中吸取更多的養分,讓問題的解決更為精確化、規範化和準確化。

因果關係理論應該何去何從

在刑法中的因果關係判斷上,雖然存在著對「歸因+歸責」二階層判斷必要性的質疑,也存在對客觀歸責理論的保留意見,但是與會專家學者已然關注到如何完成從事實層面的歸因到規範層面的歸責這一點。應該說,簡單的因果關係理論足夠勝任簡單因果關係案件的判斷,但是在大規模組織化的後現代風險社會之中,多層次的原因造成一個共同結果的現象已不罕見,如何明確每一個參與人所具有的刑法意義上的因果流程地位,並以此為基準確定各自的責任?實踐中,這些問題依舊存在。不過,通過研討,與會者形成了以下共識:如果僅僅是粗暴地主張「行為與結果之間是(不)存在相當因果關係的」,那麼在判斷的說理上存在不充分之虞,面對究竟何為「相當」的問題,需要有一個更為具體的客觀標準,這不僅僅是根據經驗判斷具體的因果流程,有時候在相對複雜的案件中需要細緻地認定何為「社會所不容許的風險」,並從「危險的製造」到「危險的實現」來判斷行為人對於結果的責任。

因此,回到本文的最初,對於駱駝的死亡,我們所考慮到的或許應該比「一根稻草」更多一點。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

相關焦點

  • 刑法因果關係判斷標準的反思與重構
    當然,在具體判斷標準上,相當因果關係判斷標準與因果關係中斷判斷標準的界線仍需劃清;尤其是,相當因果關係說在替代因果關係、重疊因果關係等非常態因果關係場合,也會陷入難以具體適用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出於對相當因果關係說的替代,客觀歸責理論主張,不法(行為構成與違法性的統一體)11的構成存在創設風險與實現風險二個層面的判斷,而二者間則由因果關係的判斷加以銜接。
  •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必然因果關係說  與偶然因果關係說之爭  必然因果關係說認為,只能夠將危害社會行為與危害社會結果之間的在一定條件下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作為判斷刑法因果關係的唯一標準。此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表明,當前事件的因果順序現象僅僅在非常有限的範圍才是有意義的。」因此,與刑法因果關系所需要的唯一性和確定性要求相比,對規律的正確性進行檢討和限定可能是更為艱難的事情。  正因為必然因果關係說所依賴的必然性與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存在一定的衝突,偶然因果關係作為必然因果關係的補充開始出現。
  •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在刑法中,將某結果歸咎於某人時,往往需要查明其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因此,刑法中的因果關係在定罪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很多學者習慣於直接將一些哲學概念和範疇引入刑法學研究,忽略刑法中因關係的特性,使問題略顯複雜。針對這一現象,對大陸法系及我國有關因果關係理論進行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我國刑法因果關係理論做些新的探索,期對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建議。
  • 刑法中相當因果關係說的判斷方法
    它解決的是將一定的危害結果歸責於行為人的實行行為,從而行為人要對該危害結果承擔刑法上的法律責任。根據一定的危害結果在具體犯罪中的地位,刑法因果關係影響到該犯罪的成立、既遂或加重處罰等。因此,刑法因果關係的地位至關重要。
  • 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
    箇中原因在於,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危害結果在行為發生很久以後才會顯現,這使得確定特定行為與特定損害之間的因果關聯變得更為困難。如,環境汙染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就存在著多樣性、潛伏性特徵,因而要發現並準確評價環境汙染對公眾健康、動植物生存、水質汙染的危害,進而算出改善環境需要投入的資金等,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因而,在法律上為損害結果限定一個固定不變的時間,顯然是不合適的。
  • 刑法因果關係理論梳理
    兩個特色:排除條件說中不相當的情況;以行為時一般人的認識為標準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具有相當性。4、合法則的條件說:首先確認一般的因果關係(因果法則),即確認是否存在可以適用於特定個案的自然科學的因果法則;然後認定「具體的因果關係」,即確認具體的事實是否符合作為上位命題的因果命題。「合法則」:指當代知識水平所認可的法則性關係。
  • 因果關係的判斷
    在司法實踐中,要將所發生的結果歸咎於行為人,就必須要求行為人的實行行為與實際發生的結果之間具有原因和結果的關係,否則這種歸責就違背了罪責自負的要求。在刑事審判中,凡是因果關係需要判斷的犯罪,都要求法官在判決書中有所表述,否則刑事判決難以令人信服。但是,在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不足。
  • 【探討】因果關係的判斷標準在不作為犯中的適用
    關於因果關係的認定,理論上通常存在條件說、原因說、相當因果關係說以及合法則的條件說。(一)因果關係的認定理論1、條件說條件說主張,在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只要存在著「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條件關係,就認為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比較法研究202006
    箇中原因在於,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危害結果在行為發生很久以後才會顯現,這使得確定特定行為與特定損害之間的因果關聯變得更為困難。如,環境汙染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就存在著多樣性、潛伏性特徵,因而要發現並準確評價環境汙染對公眾健康、動植物生存、水質汙染的危害,進而算出改善環境需要投入的資金等,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因而,在法律上為損害結果限定一個固定不變的時間,顯然是不合適的。
  • 刑法因果關係的特徵與特殊情形處理
    因果「關係」是行為與結果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行為是指實行行為,比如,為了早日繼承財產而勸說被繼承人乘坐飛機或者雨天散步,希望其發生交通事故或遭雷擊。即使造成死亡,由於勸說行為不是殺人的實行行為而直接出罪。     6.現實性。刑法因果關係探討的是已發生的行為與結果的關係,是現實且具體的。危害結果是指現實具體的結果。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 | 比較法研究202006
    箇中原因在於,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危害結果在行為發生很久以後才會顯現,這使得確定特定行為與特定損害之間的因果關聯變得更為困難。如,環境汙染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就存在著多樣性、潛伏性特徵,因而要發現並準確評價環境汙染對公眾健康、動植物生存、水質汙染的危害,進而算出改善環境需要投入的資金等,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因而,在法律上為損害結果限定一個固定不變的時間,顯然是不合適的。
  • 刑法上的因果關係,這些道理你要懂!
    刑法因果關係決定了某一危害結果是否可以在客觀上歸責於行為人的行為(行為人對該結果承擔責任),意義重大,而我國刑法理論界對刑法因果關係的認識存在分歧,因此有必要展開探討。刑法因果關係的特徵刑法因果關系所具有的特徵,影響對因果關係的判斷與認定。1. 時間順序性。
  • 淺議刑法中因果關係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因果關係為英美侵權行為法的核心問題,亦為侵權行為責任成立的構成要件之一。在實踐中法院判決,經常以因果關係成立與否,判斷加害人是否負擔侵權責任,以及承擔多大責任。因果關係影響著刑事責任的認定,所以正確認識因果關係,對於正確把握定罪與量刑有重大意義。
  • 刑法意義上因果關係的理解
    在刑事案件的處理過程中,通常需要確定行為人的實行行為與所造成的危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該案中,小張詐騙的行為與老劉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呢?案例2、小張實施詐騙行為,騙取老劉用於養老的存款十萬元,老劉發現自己受騙之後,悔恨交加,一時想不開,自尋短見,氣絕身亡。該案中,小張詐騙的行為與老劉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呢?
  • 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和結果歸屬(錄音整理稿)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能跟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因果關係,可以說是整個刑法體系中難度係數最大的專題,這不僅僅體現在當年我們參加司法考試時,在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中也都是塊硬骨頭,另外,拿我國、德國、日本、美國四個國家來說,每個國家在處理因果關係的時候所採用的通說標準也都不同。
  • 23個案例分析刑法上因果關係的認定方法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對條件公式進行限定,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需要進行刑法的評價,也並非所有的結果都具有刑法意義。具體方式在行為上砍一刀,在結果上連砍三刀。1.行為上砍一刀。案例5.侄子想繼承叔叔的財產,設計殺死叔叔,希望叔叔坐飛機失事而死,於是給叔叔買了一張飛機票,結果飛機真的出事,叔叔死亡。
  • 刑法因果關係理論之條件說
    上述條件關係也可以被簡單地表述為「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當行為表明其與結果的條件關係時,即具備刑法上的因果關係。條件理論有自然科學上的依據,又不同於哲學上關於因果關係的討論,而是強調條件的等值性——原因並不存在於「所有條件的總和之中」,而存在於「各個具體的條件之中」,因而具有刑法學的獨特意蘊。
  • 因果關係之相當因果關係說
    相當因果關係說具有兩個特色:一是排除條件說中不相當的情況,從而限定刑法上因果關係範圍;(因為相當因果關係的認定,是在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條件關係的前提之下,附加了「相當性」的要求。)二是以行為時一般人的認識為標準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具有相當性。
  • 刑法提分技巧之因果關係篇
    應對多變難懂的刑法,你需要「裝備加持」今天小編帶來了關於「因果關係」章節的法考分析,包括近十年命題分析、近五年相關試題,還有相關真題和模擬題的訓練,教你如何撥開雲霧,直擊要害!刑法上的因果關係近十年命題分析「因果關係的認定」是近幾年刑法題中每年必考、而且每年不止考一次的知識點。
  • 鄒兵建:論相當因果關係說的三種形態 | 法寶推薦
    學者們發現,在確認了行為人的行為具有相當性之後,在大多數情況下,無需作具體考察就足以肯定因果關係具有相當性;只有在那些存在介入因素的案件中,才需要具體考察因果流程有無相當性。換言之,需要判斷因果流程有無相當性的案件,主要是那些「多因一果」的案件。據此,介入因素成了判斷因果流程相當性的關鍵著力點。在這個判斷過程中,經驗上的通常性這一標準就具體體現為介入因素並非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