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刑法中因果關係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2020-12-14 中國法院網

2011-05-04 09:24:2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張穎

  在現行的刑法制度中,因果關係作為構成刑事責任該當性的一個要素,它不僅對罪刑的認定具有重大影響,同樣對量刑也產生重大影響。因果關係為英美侵權行為法的核心問題,亦為侵權行為責任成立的構成要件之一。在實踐中法院判決,經常以因果關係成立與否,判斷加害人是否負擔侵權責任,以及承擔多大責任。因果關係影響著刑事責任的認定,所以正確認識因果關係,對於正確把握定罪與量刑有重大意義。

  一、刑法因果關係的特徵

  (一)刑法因果關係作為與哲學因果關係具有統一性的特殊因果關係,它必須具備因果關係的一切基本特徵。

  1、 因果關係的客觀性

  因果關係是客觀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相互依存、制約的聯繫,它是客觀的,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2、因果關係的順序性

  在因果聯繫中,原因和結果是具有對立統一性質的一對範疇,原因是對結果有創造力的主動性的方面,具有始發性;而結果則是被引發出來的被動性的方面,具有後繼性。因果聯繫就是這兩個對立方面的本質聯繫,這種聯繫表現在時間上就是因果關係的順序性,原因一定在前,結果一定在後,不能倒置。

  3、 因果關係的同一性

  原因與結果在內容上具有同一性。在原因中,具有結果的未曾顯露的實質,而結果正是這一實質的顯露和展開。因此,在原因中不存在的東西,在結果中同樣沒有。

  4、因果關係的相對性

  原因和結果的區別只是相對的。只有將客觀世界無限因果鏈中的一對現象孤立出來,才能顯現出原因和結果的確定性質。

  5、因果關係的複雜性

  因果關係世界中,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複雜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在複雜的因果關係中,既要看到因果聯繫的複雜性,防止片面性的偏向;也要注意把握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原因,避免表面性的偏向。

  (二)刑法因果關係的特殊性

  1、刑法因果關係的特定性

  在研究對象方面,刑法因果關係只研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係,其他原因和結果均不在刑法因果關係研究之列。由因果關係的複雜性決定,任何事物作為原因時,它往往不只是一果之因;作為結果時,大多也並非只由一因引起。危害結果與危害行為也是一樣。形成一個危害結果的原因總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主要的、決定性的原因和次要的、非決定性的原因,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等等。在這諸多原因中,只有危害行為這個原因,才是刑法關注的對象。

  2、刑法因果關係的法定性

  刑法因果關係研究的內容是刑法規定的。刑法通過規定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同時也就規定了因果關係。若不是刑法規定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的關係,就不具有刑法因果關係的性質。研究刑法因果關係,不僅在於證明某兩個事物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係,更重要的是這種證明應該能夠對定罪量刑有作用。這樣,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外的因果關係雖然也客觀存在,但它不影響定罪量刑,自然不能成為刑法因果關係的內容。

  二、刑法中因果關係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一)刑法因果關係對刑事責任有無影響及影響程度

  1、 刑法因果關係的有無決定著刑事責任的有無

  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法律所要求的因果關係,直接意味著某一結果是否能歸罪於行為人,因此,這種關係的有無即決定著行為人對於此一結果客觀責任的有無,也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全部刑事責任的有無。如果不具有因果關係,就肯定不能讓行為人對此結果承擔責任;只有存在因果關係,才存在令其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當然,刑法因果關係在刑法上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有的是作為構成的要件,而有的只是影響刑事責任程度,即量刑的因果關係。這兩種不同的因果關係在刑法中對刑事責任的影響也是不完全相同。定罪因果關係既決定刑事責任的有無,又同時決定刑事責任的程度,也就是說,凡是定罪因果關係都是區別罪與非罪的要件,或區別犯罪完成與未完成的標準,同時又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刑罰的輕重;而量刑因果關係只對刑事責任的程度,也就是對決定適用刑罰的嚴厲程度產生影響,並沒有區別罪與非罪的作用。

  2、 刑法因果關係的聯繫程度影響著刑事責任的程度

  在刑法因果關係中,危害行為對危害結果產生所起的作用可能存在較大差別。有的直接決定著危害結果的產生,起著關鍵作用,與結果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而有的則可能只對結果產生起了間接的、較小的作用。這就導致不同的危害行為對危害結果所應擔負的客觀責任有差別,因而對整個刑事責任的程度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3、 刑法因果關係通過行為人主觀認識對刑事責任產生影響

  根據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凡是在客觀上對於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有影響甚至決定作用的因素,要在最後真正對於刑事責任產生作用,就必須要與行為人主觀方面的罪過產生必要的聯繫,也就是只能在行為人對此因果關係存在認識或具有認識可能的情況下,才能真正成為影響、決定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雖然客觀上存在因果關係,但行為人對於這種關係並沒有認識,且也不可能認識的情況下,它就不能對刑事責任的確定直接產生影響。

有些司法人員在考慮量刑因果關係時,採取比較隨便的態度。自己認為不需要考慮時,即使行為人對此有明顯的過失,也不予以考慮;而當自己認為需要考慮時,即使行為人明顯不能預見,也要讓行為人對之承擔責任,對於量刑因果關係的運用不遵循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這是不正確的。

  4、 刑法因果關係能夠影響到行為人主觀罪過形式和程度

  前面所講的結合方式,主要是指因果關係是與何種罪過形式發生結合,即是與故意,還是與過失相結合。這在定罪情況下,主要取決於法律的規定。如果不具有這種結合,就不能引起刑事責任。而這裡所講的結合程度,則是指因果關係與主觀罪過形式的聯繫緊密程度,這由行為人對這種結果的認識程度和意志程度所決定的。從認識程度來說,包括可能預見、明知危害結果產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實際預見的可能性大小;從意志程度來說,則是指否定、反對這種危害結果的產生,還是希望、放任這種結果的產生。在這一點上,因果關係客觀聯繫性質對於行為人主觀方面的罪過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決定作用。這就是客觀發生的具體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它們在通常情況下出現的概率大小,往往是決定行為人主觀方面是否能夠預見、預見程度的重要因素。並且通過影響這種預見能力,來間接影響意志內容。

  (二)因果關係認識錯誤對於刑事責任的影響

  在故意犯罪情況下,行為人必須對於因果關係的聯繫方式存在正確的認識。否則,就不能認為行為人具有故意所要求的明知。但是,只要行為人對於自己的行為在當時的環境下,確實有可能促成危害結果的產生有認識就可以了,而不要求對於行為與結果產生之間的具體聯繫環節都事先預見得非常清晰。

  如果行為人因為行為打擊方向的錯誤,而導致行為作用力沒有朝自己所預想的方面運動,而是轉向了自己所沒有預想的方向,這種情況下,實際造成的危害結果往往不是行為人的初衷所預想的。這仍然屬於因果關係認識錯誤的一種。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愛民區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此說主張刑法因果關係研究的對象是客觀上違反刑法規定的符合犯罪客觀要件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且認為此因果關係,是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  第四種觀點認為,刑法因果關係是刑事違法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合乎規律的聯繫。此說認為刑法因果關係的原因只能是違反刑法規範的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等都不是刑法因果關係的原因。
  • 刑法中的因果關係指什麼,是怎樣的?
    在司法實務中,要將發生的結果歸責與行為人,就必須要求行為人的實行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原因和結果的關係,否則就違背了罪責自負的要求。如果實行行為與結果之間缺乏因果關係,則行為人就只負未遂的罪責。那麼刑法中的因果關係指什麼,是怎樣的?  網友諮詢:  刑法中的因果關係指什麼,是怎樣的?
  • 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
    一  引言  法律因果關係是刑事責任、民事侵權責任歸責的重要要件之一,在行政責任的歸責中,它也佔據一定地位。刑法因果關係指的是實行行為同法益損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  但刑法因果關係無法自動證立,而需要在司法過程中進行證明。通過對現行刑法因果關係司法證明的現狀考察可發現:司法實踐中,因背離刑法因果關係基本原理而導致的刑事錯案時有發生。
  • 刑法中相當因果關係說的判斷方法
    它解決的是將一定的危害結果歸責於行為人的實行行為,從而行為人要對該危害結果承擔刑法上的法律責任。根據一定的危害結果在具體犯罪中的地位,刑法因果關係影響到該犯罪的成立、既遂或加重處罰等。因此,刑法因果關係的地位至關重要。
  • 刑法因果關係的特徵與特殊情形處理
    刑法上的因果關係是指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刑法因果關係決定了某一危害結果是否可以在客觀上歸責於行為人的行為(行為人對該結果承擔責任),意義重大,而我國刑法理論界對刑法因果關係的認識存在分歧,因此有必要展開探討。
  • 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係
    法院的裁判對社會的是非觀念會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司法實踐中在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係的認定上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分歧反映在具體案件的判決中,利益攸關的當事人更是感到了沉重。  一、司法實務界侵權責任成立上的因果關係誤區  1、條件與原因的模糊  實務界有相當數量的法官支持這樣的判決:王某經常深夜跳舞,影響樓下吳某休息。一日吳某忍無可忍,上樓論理。
  • 刑法因果關係判斷標準的反思與重構
    然而,其有關法律原因的判斷卻缺乏相對整合而清晰的標準,理論與實務的見解頗眾,觀點龐雜牴觸,並且較大程度地陷於就案說理的具體分析,而少於必要的理論歸納與體系脈絡,以至於產生了這樣的疑惑,「因果關係的這個常識性概念是否適合於作為刑事責任理論大廈基石的功能」。
  • 刑法上的因果關係,這些道理你要懂!
    刑法因果關係決定了某一危害結果是否可以在客觀上歸責於行為人的行為(行為人對該結果承擔責任),意義重大,而我國刑法理論界對刑法因果關係的認識存在分歧,因此有必要展開探討。刑法因果關係的特徵刑法因果關系所具有的特徵,影響對因果關係的判斷與認定。1. 時間順序性。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比較法研究202006
    關鍵詞:刑法因果關係;證明;刑事裁判文書;法律方法;法制統一 一 引言 法律因果關係是刑事責任、民事侵權責任歸責的重要要件之一,在行政責任的歸責中,它也佔據一定地位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 | 比較法研究202006
    關鍵詞:刑法因果關係;證明;刑事裁判文書;法律方法;法制統一  一  引言  法律因果關係是刑事責任、民事侵權責任歸責的重要要件之一,在行政責任的歸責中,它也佔據一定地位。刑法因果關係指的是實行行為同法益損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
  • 刑法意義上因果關係的理解
    在刑事案件的處理過程中,通常需要確定行為人的實行行為與所造成的危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該案中,小張詐騙的行為與老劉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呢?案例2、小張實施詐騙行為,騙取老劉用於養老的存款十萬元,老劉發現自己受騙之後,悔恨交加,一時想不開,自尋短見,氣絕身亡。該案中,小張詐騙的行為與老劉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呢?
  • 刑法因果關係理論梳理
    (拿走救生圈,肯定因果關係)流行病學的因果關係:企業排汙水;統計方法;觀察;引起與被引起關係。「條件說」理論評述:有助於防止個別人利用只製造一定條件的方式實現犯罪目的。在理論發展過程中,條件說採取了一系列的做法對其處罰過寬的弊端加以彌補,例如,通過對責任(故意、過失)、實行行為的限制,來限縮刑事責任。
  • 刑法因果關係考點解析、歸納及真題演練
  •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在不同學科、不同語境中,因果關系所指涉的範圍並不一致。經驗科學中的因果關係一般歸屬於存在論,而規範科學中的因果關係則大致可歸屬於規範論。如德國學者韋塞爾斯所指出的:「對應於刑法擔負的特別目的,自然科學界的這個作為結果歸納唯一原則的因果原則是不足夠和不適當的。在這裡起關鍵作用的刑法上的『原因性』概念,是一個法律—社會影響性上的關係概念,具有本體論和規範性的含義,也就是說既不同於自然科學界的也不同於哲學上的因果概念。」在刑法因果關係的判斷中,必須以規範目的的發現和確認作為前提。
  • 刑法提分技巧之因果關係篇
    應對多變難懂的刑法,你需要「裝備加持」今天小編帶來了關於「因果關係」章節的法考分析,包括近十年命題分析、近五年相關試題,還有相關真題和模擬題的訓練,教你如何撥開雲霧,直擊要害!刑法上的因果關係近十年命題分析「因果關係的認定」是近幾年刑法題中每年必考、而且每年不止考一次的知識點。
  • 因果關係的判斷
    本案中,是醫院火災直接導致被害人死亡,因果關係由於火災事故的介入而中斷,所以,張某隻應負故意傷害(致人輕傷)的責任。  二、條件說的合理之處  在我國刑法中,關於因果關係的爭論主要集中於必然因果關係和偶然因果關係之間。  必然因果關係說認為,只有當危害行為合乎規律地產生了結果時,實行行為與結果之間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
  • 盤點刑法和民法中的因果關係
    有學者認為侵權民事責任中的因果關係就是研究特定的損害事實是否系行為人的行為必然引起的結果。因此說,侵權民事責任中的因果關係,既包括必然的因果關係,也包括偶然的導致關係。既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也存在間接的因果關係。1、因果關係中的原因侵權民事責任因果關係中,究竟什麼樣的因素才是原因,存在眾多的認識。過錯原因說認為侵權民事責任中的因果關係就是過錯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係。
  • 交通肇事罪中沒有程度不同的因果關係
    董玉庭  在刑法總論中,過失行為構成犯罪除主體條件外還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其一,存在過失行為;其二,有危害結果;其三,過失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要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比如,根據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的規定,交通肇事罪的成立需首先分清事故責任,負事故全部、主要或同等責任的肇事者才有可能構成犯罪。在《解釋》中,沒有提及因果關係問題。假如不認為《解釋》在交通肇事罪成立條件上另起爐灶,那麼至少有兩個問題必須給予全面的回答:其一,前置的事故責任的法律屬性是什麼?
  • 騎電動車小夥颳倒老人刑法上的因果關係
    我們討論因果關係時,不可能完全脫離原因與結果本身。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在通常情況下,原因與結果的歸屬並不存在特別疑問。值得討論的問題是,案件存在介入因素的場合,如何判斷結果歸屬。總體來看,介入因素異常性大小,以及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的作用大小是考慮因果關係的重要因素。
  • 你知道我國《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的劃分嗎?
    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關於刑事責任能力《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鑑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