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布5月12日電(人民日報記者 賀勇 馮子晏)4月21日凌晨,一場春雨造訪北京。為做好降雨應對,北京市氣象部門提前研判,加密會商,準確預報了此次降水過程。作為今年防汛的第一次演練,此次預報及時、準確,為今年汛期防汛減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石廣利是房山區霞雲嶺鄉莊戶臺村村民,也是一名災害信息員和群測群防員。做這個工作8年多,他經歷過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以及2017年的「7·20」強降雨,深刻感受了北京防災減災能力的巨大進步。2012年「7·21」特大暴雨,曾帶給北京巨大傷痛,2017年「7·20」特大暴雨,房山站(軍留莊)、長陽站(葫蘆垡)和官廳水庫站都出現100毫米以上的小時雨強,超過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最大雨強,卻無一人傷亡。預警及時、應對得力,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安全。
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是氣象部門永恆的追求。北京市氣象局瞄準國際氣象科技前沿,聚焦首都氣象12小時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準確率提升,穩步提升天氣預報預警水平,實現重大災害性天氣無漏報。全市暴雨、雷電等突發氣象災害預警平均提前量超過30分鐘,為分區、分級應急響應提供有力支持。如今,北京地區24小時有無降雨預報準確率達90.9%。中長期預報預測業務更精細,重大天氣過程預報時效延長至30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外交往日益擴大,規模大、規格高的重大活動趨於常態。天氣情況對各類活動順利開展至關重要,首都北京的氣象服務和保障責任重大。如今,北京已經形成了全國獨有的集全方位監測、精準化預報預警、多手段遠程服務和貼近式現場服務等為一體的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模式,成為全國大型活動氣象服務的「標杆」。
去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從5月5日至高峰論壇結束,北京市氣象臺與國家氣象中心等部門以及天津市、河北省氣象局,建立專家會商聯席機制,圍繞大風、沙塵、降水等高影響天氣進行分析研判。氣象部門提前一周準確預報,活動當天的「絲路祥雲」如期出現。
北京地區降水具有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地區差異顯著、夏季降雨強度大等特點。為此,北京以提升汛期氣象保障能力為抓手,實施分區預警機制。相比於全市預警信號,分區預警的優勢體現在預警速度更快,時效性更強,精細化預警程度更高,可為有效預防氣象災害爭取寶貴的時間,同時節約政府和社會的響應成本。
「2017年,全市因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共1.5億元,較上一年同期災害損失大幅降低,分區預警正成為全市防汛科學調度的有力支撐。」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原載於《人民日報》2018年5月12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