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6日,話劇《留聲》在北京劇空間劇場結束了為期三天的首輪演出。作為一部講述當代梨園子弟成長的時代記憶作品,話劇《留聲》以獨特的視角向京城的觀眾展示了當代社會京劇傳承的獨特風採。
傳統戲曲版「大江大河」 一代梨園子弟青春記憶
話劇《留聲》聚焦當代的戲曲教育這一特殊的文化傳承領域,描述了面對時代浪潮的衝擊,年輕的梨園子弟和老一輩戲曲教育工作者們的抉擇與堅守。作品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勾勒了傳統戲曲一度式微的背景下,青年學子為弘揚傳統文化而做出的努力。
近年來,以戲曲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在不同媒介、多種形式的傳播下,傳統戲曲正逐步回歸當下國人的視野。從昔日的式微到今日的再度復興,戲曲行業的從業者們伴隨著戲曲藝術的大起大落,見證了一個時代文化浪潮的劇變。今天活躍在舞臺上的青、中年戲曲演員,都不約而同的在其少年求學階段經歷過一段沉寂與徘徊的時期。話劇《留聲》正是以這些昔日的戲校少年和他們的老師為主人公,見微知著地勾勒出屬於戲曲藝術的「時代畫像」。
演出結束後,就有觀眾將這部話劇與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江大河》聯繫在一起,認為都是由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的成長軌跡展現時代浪潮。而《留聲》的特殊之處便在於將「梨園子弟的特殊經歷展示給了更多的觀眾」。
對此,本劇的導演王昊同樣深有感觸,少年學戲的經歷成為他創作這部作品的原始動力,他認為話劇《留聲》可以看做是「所有學戲少年們共同的青春回憶」。
最感人:兩代戲曲人的抉擇 最難忘:梨園行內趣事多
小劇場話劇《留聲》在位於西城區的劇空間劇場共演出三場,觀眾反響十分強烈。演出過程中,觀眾被劇中展現的戲曲行業特有的術語和習俗所吸引,並為劇中戲校學生們發生的各種趣事發出陣陣笑聲。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戲校老師為戲曲學校的保留而奔走努力的情節又令不少觀眾現場落淚。
在一出悲喜交加的作品中,令觀眾們最印象深刻的,是舞臺上所展現的戲曲領域特有的行業故事,這其中有不為觀眾所知的後臺趣事,也有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與辛辣。許多從未接觸過戲曲藝術的觀眾在看完話劇《留聲》後發現戲曲藝術並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老」,反而充滿趣味並值得年輕的觀眾去了解和探索。
除了獨特的行業趣事,話劇《留聲》最為打動觀眾的,是劇中兩代戲曲人的代表——梁氏父子之間的情感羈絆。劇中的父親梁雲山,也是留聲戲校的老師和戲曲名家傳人,一心想讓兒子繼承梨園文脈的他卻最終無奈地接受了兒子離開戲曲行業、追求個人夢想的現實。觀眾們感動於梁雲山對戲曲藝術的堅守,而對兒子梁伯坤放棄戲曲藝術的選擇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有的觀眾為戲曲世家的傳承斷代而感到可惜,而更多的觀眾則認為老一輩戲曲藝術家能夠尊重年輕後輩的夢想,是一種開明的精神。
王昊表示,關於全劇的結尾處理,是主創群體多次討論的結果。他認為,無論是觀眾們感到惋惜或是欣慰,都說明作品的結尾引發了觀眾對於年輕的戲曲從業者所面臨抉擇的思考。本劇副導演滑國華介紹說,全劇的結尾處理正是現實的真實寫照:「戲校裡學習的孩子都會面對這種抉擇,這是戲曲傳承中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同樣有過戲曲教育經歷的滑國華認為,引發觀眾的探討和思考,就是贏得大家對戲曲發展關注的一個重要一步,「相信以後戲曲再次『熱』起來了,年輕的學子會有更好的選擇。」
「最傳統」與「最年輕」 傳統戲曲題材出自80後主創之手
關注當下,關注年輕戲曲從業者的發展,是話劇《留聲》與眾多戲曲題材文化作品最大的區別。這部以「熱血青春校園」為特色的「另類」戲曲題材舞臺劇,不僅因聚焦當代的現實主義角度而在同類作品中突顯而出,更因帶有明顯的青春烙印而更容易為年輕的觀眾群體所接受。
「之前看過一些戲曲題材的話劇作品,大多都是民國背景的,」看完話劇《留聲》演出後,一位80後觀眾表示這部作品的確令他「眼前一亮」,「這個戲其實是發生在我們同齡人身上的故事,但是他們的青春經歷又跟我們不太一樣,他們是最年輕的戲曲守望者。」
青春既是話劇《留聲》的最大亮點,也是該劇主創群體的真實寫照。作為一部聚焦傳統戲曲題材的話劇作品,《留聲》的創作者們竟是一群80後、90後們。眾多主創裡有在戲劇行業深耕多年的「老人」,也有剛剛登上舞臺的年輕人,而無論新老,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有過戲曲教育背景的「行內人」。正是少年時期與戲曲藝術邂逅的特殊經歷,使得大家對「最傳統」的戲曲題材有著「最青春」的思考角度。最終打造出這部風格獨特的話劇作品。
據悉,話劇《留聲》在本次首演結束後,將在未來計劃開啟全國巡演之旅,這隻年輕的創作團隊將繼續努力把戲曲藝術的獨特一面展現給更多觀眾。而本劇的製作人樂波娟也表示,今後還將繼續創作更多與戲曲藝術有關的舞臺劇作品,呼喚古老藝術進入當代觀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