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寶山區特教指導中心副主任朱劍平是和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特殊教育學校的34個孩子一起度過的。這也是這個西南小城迎來的第一位來自上海的專業特教老師。9月上旬抵滇之後,朱老師一邊籌劃讓「上海經驗」在當地落地生根,一邊還記掛著為寶山一所小學兩個隨班就讀殘障孩子做好新學期的評估,協調專家資源為各個接受特殊孩子的基層學校做好各項支持。
製圖:葉聆 董春潔(下同)
正是有了像朱劍平一樣一大批特教老師的付出,近年來,上海融合教育交出暖心答卷——近900所普通學校向殘障學生敞開大門。
充滿信心 允許反覆
每周學一首古詩、背3-4個英語單詞、完成適量算數練習,每周一次學科老師一對一輔導,每周一次去特殊教育「資源教室」接受個別訓練……這是黃浦區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8年級女孩欣欣(化名)的訂製學習單。除此之外,對這個智力障礙的孩子,班主任陶燕還有兩句重要的話反覆叮囑。一句是「你好」,勇敢地和老師同學打招呼;一句是「對不起」,當因為動作不協調撞到別人時,可以減少誤會。陶燕希望,經過普通學校9年的隨班就讀,欣欣不僅能掌握一些文化知識,更能用合適的態度待人接物,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雖然學業水平要求有所降低,但是整理書包、抄記作業等小事,陶燕堅持讓欣欣自己來,春秋遊,班上的孩子也會牽著她的手一起出行。
「最重要的是建立感情,把每個孩子都當成寶。」中山學校校長馬園根介紹,作為一所對口區域內所有孩子實行「零拒絕」的公辦學校,該校曾連續多年開展隨班就讀殘障學生個別化教育與教學,老師們的秘訣是「充滿信心」「降低要求」「允許反覆」。
開闢通道 融合教育
來自市教委的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近900所普通學校為殘障學生提供融合教育,其中800餘所普通學校有殘障兒童隨班就讀,70餘所普通學校開設了特教班。全市專職特教教師近400名,各類特教指導中心巡迴指導教師近100人。為讓殘障兒童就近上好學,市教委教研室牽頭組織相關試點區、試點學校積極開展隨班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隨班就讀學校課程整體規劃研究、國家特教課程校本化實施等項目攻關,通過近5年的行動研究,逐步建立起普特融合的教研製度。如今,和黃浦區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一樣,為殘障學生能更好地融入普通學校學習,學校都制定了個別化教育計劃,學科教師、資源教師、心理老師分別從學科輔導、功能康復、心理健康等多個角度為殘障學生提供個別化教育服務。
完成9年義務教育的孩子才十五六歲,如何讓尚未成年的他們獲得更多成長養料?2017年市教委決定加大特殊教育高中階段辦學力度,設立18個中職特教點(學校)回應殘障兒童義務教育後入學需求,在市盲童學校中專班、市聾啞青年技術學校的基礎上,各區分別設立一個區屬特殊職業教育辦學點,2018年市教委修訂了《上海市中職學籍管理辦法》,從制度上進一步保障殘障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權利。今年5月,在百年老字號「喬家柵」,上海市城市科技學校特殊職業教育辦學點的孩子們像模像樣跟隨點心師傅們學做特色三丁燒麥。他們正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長寧特殊職業學校聯合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訓中心、晨光彩虹公益專項基金髮起的「牽手藝術彩虹 獻給未來地球」青少年文具用品創意設計項目,使自閉症學生的繪畫作品變成了文具上的圖飾。數據顯示,目前本市特教中職在校生數共511人,殘障學生高中階段入學率逐年穩步提升。學校、企業、社會多方共同參與,為特殊孩子進入社會創造更多通道。
注重差異 醫教結合
殘障兒童個體差異顯著,為了給他們提供較適切的教育方案,2016年9月,國內首家特殊學生教育評估中心在上海成立,由市教委和浦東新區教育局共建,地點設在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並由該校校長擔任中心主任。中心制定了評估流程、內容、方法等整套機制,還建立了一支相對穩定的「醫教結合」評估專家隊伍。目前評估類別已擴展到上海市特殊兒童入學(園)健康、安置評估,上海市殘障學生申請初中統一學業考試合理便利評估,上海市殘疾學生申請特教學業水平考試及合理便利評估,上海市普通中職校隨班就讀生轉入特殊職業教育學校(班)評估,上海市殘疾學生特殊需求評估等。2017年至2019年,評估中心特教中考評估共264人,統一學業水平考試合理便利評估190人,新生入園入學評估1635人。在給予特殊學生更科學、更有針對性的教育評估服務的同時,中心通過舉辦一系列評估方面的業務培訓,培養了一支相對專業的評估教師隊伍,提升了眾多基層教師評估專業素養。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