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首家融合教育幼兒園:讓自閉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學習_眼光...

2021-01-10 澎湃新聞
文 | 倪丹丹

東莞,廣東 — 下午兩點,玉蘭實驗幼兒園裡一片安靜。中二班的教室裡,28個小朋友在各自的單人床午睡。下午兩點半,當起床的歌聲響起,一個個小朋友開始起床。段亦陽慢慢坐起身來,摘下麵包超人眼罩,看了看四周,又呆坐了一會,然後才開始穿外套。

和這裡的大多數同齡人一樣,5歲的亦陽是一個溫柔、有禮貌的孩子:他耐心地排隊領取下午糖水,看到同學的畫畫創作他從不吝惜讚美之詞,他也努力跟隨老師的指令做相應的動作。只有一些細節透露著亦陽的自閉症:午睡的時候,他需要眼罩。因為眼罩可以阻擋嚴重幹擾他睡眠的光線——這也是自閉症兒童常見的困擾。說話的時候,亦陽的語言選擇會明顯簡單于同齡的孩子,有時候他無法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每個學期開始的那幾周,亦陽的情緒波動會比較大。

2歲半的時候,亦陽被診斷出患有輕微的自閉症譜系障礙。今年5歲的他已經是東莞玉蘭實驗幼兒園中班的學生。這所公辦幼兒園是東莞唯一一所提供融合教育的學前機構。在玉蘭實驗現有的160名幼兒中,有18名是特殊兒童,他們因為患有自閉症、腦癱和聽力障礙等問題而需要額外的融合支持。也就是說,這裡平均每個班有2-3名特殊兒童。

玉蘭實驗的融合教育模式在東莞是一種探索,在全國範圍內也為數不多。2017發布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II》顯示,我國有超過200萬的自閉症兒童,並且這個數字在以每年近20萬的速度增長。

中國各級的教育部門長期以來鼓勵學校開展融合教育。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提及,要儘可能在普通學校安排特殊學生隨便就讀,加強特殊教育資源教室的建設等。儘管如此,北京師範大學長期研究自閉症和融合教育的鄧猛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我國孤獨症患兒有50%在家中圈養,只有30%家庭條件稍好一點的能進機構接受訓練,還有20%在幼兒園、普校及特殊教育學校隨班就讀或隨班混讀(但也時常爆發融學矛盾)。

2019年3月25日,廣東東莞,一名兒童看著教室裡用於放置書包的架子。圖/柳婧文。

東莞玉蘭實驗幼兒園正式成立於2016年9月,它的融合教育模式旨在為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比其他學前教育機構更多的特殊支持。亦陽和他所有的同學一起參加各種幼兒園的課程,包括閱讀、音樂、桌面遊戲和體育運動。與此同時,這個5歲男孩和他的家庭都得到玉蘭實驗資源老師的直接支持。他們的資源老師包括了一位社工、一位心理老師、兩位特教老師和一位康復治療師。這個團隊為特殊兒童、他們的帶班老師和他們的家人提供重要的指導和支持。

「在這裡,他(亦陽)的老師,同學和其他家長就像對待任何其他孩子一樣對待他,」亦陽的母親楊久香告訴記者。「我所認識的90%有自閉症兒童的家庭是不會將他們送到幼兒園的。我很幸運,我的兒子找到了這樣一個包容的環境。」

融合教育幼兒園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在國內出現了,但是在具體運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他們很少有足夠的特教老師支持特殊兒童的需求;有些融合園特殊兒童的比例遠超於正常孩子,這給融合的效果帶來了影響。此外,很多公立幼兒園因為擔心來自正常兒童家長的抗拒或因為特殊兒童帶來的不確定因素,而索性直接拒絕接納特殊兒童。

去年12月發生在廣州的一場悲劇恰恰說明了這個現象。在距離東莞玉蘭幼兒園60公裡外的廣州一家民辦幼兒園,7歲的自閉症兒童陽陽因為和他的同學產生了肢體上的接觸而被勸退在家。在班級的微信群中,一些家長用「危險」來形容他們的孩子和陽陽共處的境地。平安夜的當晚,懷有身孕的陽陽媽媽帶著陽陽在家中燒炭自殺。

亦陽的媽媽說,對於自閉症的誤解或恐懼是廣泛存在的。「在我兒子開始出現症狀之前,我對自閉症的了解也幾乎是沒有的,」她承認。「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自閉症兒童定性為暴力的,每個自閉症的孩子其實都不一樣。「 

陽陽曾經就讀的康樂幼兒園位於廣州市南沙區,一直以來區教育部門對於融合教育持鼓勵的態度。「我們並沒有開始試點融合教育,但是我們鼓勵普通學校接受自閉症兒童,」一位不願意具名採訪的區宣傳辦工作人員告訴我們。

因為他的孤獨症,陽陽被好幾所公立和民辦的幼兒園拒絕。最後,民辦康樂幼兒園向這個絕望的家庭敞開了大門。然而在肢體碰擦發生後,班級內的家長對於自閉症的陽陽在一個普通幼兒園的存在提出了質疑,要求園方保證孩子們在校園生活的安全。

對亦陽來說幸運的是,玉蘭實驗從開辦以來就公開融合幼兒園的身份,所有家長都清楚地認識到學校的辦學性質。這家由東莞市殘聯主辦的幼兒園緊挨著東莞康復醫院,這樣的地理位置也意味著幼兒園在提供康復工作方面有著堅強的後盾。

2019年3月25日,廣東東莞,玉蘭實驗幼兒園的孩子們為即將到來的「世界自閉症日」的活動進行排練。圖/倪丹丹。

陳惠英是玉蘭實驗幼兒園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辦融合幼兒園的想法萌生於2013年。「我們了解到特殊孩子在開始義務教育後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一些學校暗示父母應該讓孩子退學或選擇特殊學校。「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得到確診,早期幹預讓他們中很多人都得到有效的調整。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正常的學校環境中成長,我們就想探索一下如何更好地支持他們適應小學生活。「

2016年,幼兒園正式開園。作為一家公辦園,玉蘭實驗每月收取600元的學費。除了每個班級配備兩位老師和一名保育員,五位資源教師組成的團隊也為融合教育提供著強有力的支撐。葉宇星是資源團隊的負責人。每個學期剛開始的時候,是他的團隊最忙的階段:他們要對每個特殊孩子進行為期兩周的課堂觀察。之後,為每個孩子編寫評估報告,制定學習計劃和幹預策略,確定他們在該學期的目標。

「我們需要調整每個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的課程,這意味著我們要更合理地安排他們的日常活動以及我們的資源老師進課堂的時間,」葉宇星說。在極少數情況下,特殊兒童會被帶入資源教室中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小課。

陳惠英說,正常兒童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一樣可以受益。「他們可以逐漸了解這個世界的多樣性:每個人都是不一樣,大家能夠以自己的方式成長和發展。他們也可以學習到責任和如何去關愛他人。」

到目前為止,玉蘭的融合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少從這裡畢業的特殊兒童順利進入了普通小學,家長們對於學校的反饋也非常認可。然而葉宇星說,目前來看,玉蘭實驗可以接收的只能是已經接受過康復治療、能力與同齡人接近的特殊兒童。「康復中心提供的是結構化的訓練,但當這些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還是需要回到正常的社交環境,與同齡人建立友誼,探索互動和溝通技巧,「他說。「對於很多特殊孩子,在最開始融入我們的課堂環境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

2019年3月25日,廣東東莞,玉蘭實驗幼兒園的一位老師向我們展示一本為自閉症兒童準備的故事書。圖/柳婧文。

或許對於玉蘭實驗來說,更大的成就是它推動了一種社會認知,即普通家庭對於自閉症兒童更客觀、全面的了解。這種認知在對於自閉症有著廣泛模式化概念的中國尤其重要。

周海英的女兒在2016年成為玉蘭實驗第一批普通孩子之一。她回憶道:「當我的鄰居聽說我女兒要去這個融合幼兒園,他們都來問我是不是擔心這會很危險。大家對自閉症的認識都比較有限,所以有些人害怕把自己的孩子和有這些特殊兒童放在一起上課。」

她的女兒在去年7月從玉蘭實驗畢業。相比較她的同齡人,周海英說她的女兒了解了更多一般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事情。「比如她知道,人工耳蝸非常貴,而且對於佩戴它的孩子來說特別重要。她就會很小心得照顧那個同學。」

2019年3月25日,廣東東莞,由玉蘭實驗幼兒園的兒童創作的藝術作品。圖/柳婧文。

除了上幼兒園,亦陽每周會繼續堅持做一對一的康復師治療。 「他的語言和社交能力比他的同齡人要落後一年。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能讓他能進入一所普通小學,」他的媽媽告訴記者。「希望以後國內有更多的學校提供融合教育。」

陳惠英說,這個目標可能還需要多年才能實現。「如果我們想繼續提供高質量的融合教育服務,我們就不能接受比現在更多的特殊孩子。不過我們可以做的,是把我們的經驗分享給東莞其他的幼兒園,讓更多的普通幼兒園可以提供融合服務給更多的特殊兒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東莞首家融合教育幼兒園:讓自閉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學習
    2歲半的時候,亦陽被診斷出患有輕微的自閉症譜系障礙。今年5歲的他已經是東莞玉蘭實驗幼兒園中班的學生。這所公辦幼兒園是東莞唯一一所提供融合教育的學前機構。在玉蘭實驗現有的160名幼兒中,有18名是特殊兒童,他們因為患有自閉症、腦癱和聽力障礙等問題而需要額外的融合支持。也就是說,這裡平均每個班有2-3名特殊兒童。
  • 特殊娃可上普通幼兒園
    原標題:特殊娃可上普通幼兒園全市首家融合教育幼兒園9月正式開學 將招收162名普通兒童和18名特殊兒童廣州日報訊 (記者董哲)記者昨日從市殘聯獲悉,為讓特殊孩子跟普通孩子一起上課學習,全市首家融合教育幼兒園——東莞玉蘭實驗幼兒園將於9月正式開學,眼下正在對外招生。
  • 自閉症融合教育:怎樣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
    融合教育是我們幹預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孩子到了融合的年齡,上什麼樣的學校和自身的能力,家長的輔助力度以及學校對孩子的接受程度都有很重要的關係。同時,這三方面的因素對孩子選擇什麼樣的學校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也和孩子是否接受學前幼兒園的生活也有重要的關係。
  • 自閉症孩子能不能上普通幼兒園?該怎樣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
    最近,有家長問我,孩子有輕度自閉症,能不能上普通的幼兒園。想讓孩子接受融合教育,但是又怕學校不接收!任何一個義務教育內的學生都是平等的享有受教育權利的,老師和學校都無權去幹涉孩子的受教育權,所以,如果孩子能夠達到融合的標準,那麼可以讓孩子上幼兒園的。但是現在的幼兒園老師都是不具備有特殊教育的經驗的,對於孩子發生的很多突發狀況也會手足無措,不知道怎樣去面對。
  • 融合教育,從孩子上幼兒園抓起!| 微課預熱
    對於這些問題和擔憂,長期在幼兒園和小學提供融合支持服務的彭莎莎老師再熟悉不過了。在她看來,讓特殊孩子在融合環境中接受教育,是有必要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而家長和老師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們創造最適合、最利於他們成長發展的融合教育環境,讓他們的融合之路更加順暢。本期ALSO微課,莎莎老師將主要為大家帶來有關「融合的第一步」,即幼兒園融合教育的分享。
  • 思圻國際融合教育:讓自閉症孩子的康復訓練更加科學
    大家對於自閉症或者孤獨症的孩子都有錯誤的認知,要麼是認為他們像媒體宣傳的一樣是天賦異稟的孩子,要麼是認為他們是「妖魔化的孩子」,實際上這些認知都是錯誤的。  對於很多特殊的家庭的而言,父母可能都沒有經歷過這種特殊孩子的成長,所以他們是比較惶恐的。
  • 自閉症融合教育架構介紹
    主張普通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一起學習。但是,如果只將特殊兒童安置在普通班級中學習,融合教育只會流於形式,我們必須在其他方面作調整和配合,融合教育才能徹底實施。換句話說,如果將所有學生安置於相同的地方,這僅是一種狹義的融合。目前內地所謂的「融合」便是一種狹義的融合。
  • 家長能為孩子的融合教育做什麼?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最早是1994年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宣言中提出。又被稱為全納教育。2017年5月,中國新出臺的《殘疾人教育條例》也提出了「優先發展融合教育」的相關政策。狹義的融合教育是接受殘障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學習,而不是把他們分開在隔離的環境中學習。
  • 自閉症的春天:思圻國際康復訓練探索融合教育創新模式
    甚至進行機構註冊,當地民政和教育部門的人還不知道自閉症是什麼,「後來,自閉症康復機構多在殘聯註冊,但殘聯限於性質和能力,又"想為而無能為"。這個大環境就限制了自閉症的治癒率。也就導致了我國的自閉症很難有發展。自閉症兒童融合教育成難題不僅如此,目前,國際通行的針對自閉症兒童康復的融合教育在國內基本處於空白。
  • 思圻國際融合教育:用密集型幹預訓練助力發育遲緩等自閉症孩子走出...
    融合教育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參與度和獨立性即使是有障礙的孩子,也要充分給予孩子主動參與的機會,孩子主動的結果導向就是獨立,國內有很多包含了融合教育的專業機構,但是囿於師資和獨立教育的精力局限,真正做到讓幼兒獨立參與的機構非常有限。
  • 不解決這些問題就讓自閉症孩子去融合,其實是毀了孩子
    融合教育的基本原則就是平等、公平,不管背景、民族、地位、身份條件如何都應該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要讓社區所有的兒童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對於未獲得主動學習能力的孩子來說,試圖將融合當做治療方法,把其他孩子當做教具的想法是徒勞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們的融合理念是關注點從「零拒絕」過渡到「零輟學」。
  • 思圻國際融合教育:讓自閉症孩子的康復訓練更加科學_綜合_江西網絡...
    對於很多特殊的家庭的而言,父母可能都沒有經歷過這種特殊孩子的成長,所以他們是比較惶恐的。大部分初期都病急亂投醫,而且視自閉症為洪水猛獸,還沒交鋒就先慫了,如何能戰勝這個根本不知底細的巨大怪物呢?就只有聽信各種各樣的療法,把孩子當小白鼠,從而陷入無盡深淵。一方面是家長几乎人人都存在的走捷徑的心理,唯一的結果就是把孩子坑了,另一方面是家長們確實也不專業,是難辨這些真假的。
  • 66名自閉症兒童在園接受融合教育
    有這樣一群孩子,我們稱他們為「星星的孩子」,醫學上他們被稱為自閉症兒童。融合教育在促進自閉症兒童成長為社會的孩子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市自閉症兒童接受學前融合教育情況如何?
  • 幼兒融合教育,對於自閉症兒童和普通兒童的溝通,具有著重要意義
    何為融合教育?事實上,對於這一概念,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融合教育是一種更為廣泛的全納教育,這種教育相對於融合教育來說,更多的是側重於理論的描寫,而融合教育則是一種實踐,這種教育可以在不同的空間內展開,重點強調彼此之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
  • 河南一融合教育幼兒園面臨發展困境(圖)
    近日,位於鄭州市管城區的河南省第一家融合教育幼兒園奇色花福利幼兒園,遭遇房租到期場地難尋的困境,園內200多名學生面臨「失學」,老師和家長們希望得到社會關注,讓這些特殊的孩子能和普通孩子一起生活學習,融入社會。  1996年創辦的河南省第一家融合教育幼兒園奇色花福利幼兒園,按照8:1比例在普通兒童中接收特殊需要兒童,如自閉症、唐氏綜合症、腦性麻痺、發育遲緩等。
  • 融合教育:讓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一起成長
    幼兒園孩子和特殊兒童在一起。「融合教育就是將心智障礙的孩子(自閉症、腦癱、唐氏症候群、精神障礙、發育遲緩等)安置在普通幼兒園,使特殊幼兒和普通幼兒在一起接受教育。幼兒園會根據特殊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要,採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保證讓特殊幼兒最大限度、有效地參與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許昌博愛兒童康健園園長俎書歌向記者解釋道。
  • 關於融合那些事(五)|自閉症兒童隨班融合的漸進性過程
    當身心有障礙的學生可以在身體、學習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融入了普通班級,真正的融合教育才算達成。然而,成功的融合併非是一日之功,一蹴而蹴的,真正的融合需要有一個漸進性的階段進程。此時,孩子會出現更多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因此入園隨班融合之初,我們首要做的就是穩定孩子的情緒。同時,由於環境、同伴、教師的陌生,再加上一日常規及教學秩序等諸多要求,也會導致自閉症兒童出現一些融入上的困難。
  • 推倒「柏林圍牆」:自閉症兒童教育在北醫|此間·特寫
    07年,潘園長從北大幼教中心退休後返聘調任北醫幼兒園,他帶著理念與經驗,又一次展開了對自閉症的戰鬥。 「十年了。這十年來,等於也是一步一步吧。一開始沒有經驗嘛,潘園長就為我們輔導培訓,還請來醫生和專家,他們在這裡呆了兩年的時間,專門和我們探討如何去做這個融合教育。」呂玲是幼兒園內第一批接受特教培訓的普教老師。「特教老師培訓費用特別的高。
  • 「融合」不是「混合」關於融合教育的幾點思考!
    功能性較低的自閉症兒童,不能提早進行融合,要對他們進行早期的幹預訓練,使他們自身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後才送到幼兒園或者學校進行融合教育。首先融合教育是為特殊孩子回歸主流社會奠定基礎,「融合」不是「混合」,「融合」我們不要把它誤以為就是讓孩子完全融入到普通班級裡接受教育,和正常孩子一樣接受各種各樣的學習內容,這樣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
  • 自閉症孩子和普通孩子,大腦的不一樣在哪裡?
    由於上述大腦結構上的根本性差異,因此他們發展出一些有別於常人的特徵:自閉症的孩子擁有常人缺少的優勢——心無旁騖。對於感興趣的領域,他們非常專注,可以忽略掉周圍的一切。這點恰恰是成為領域專家所需的。如何引導他們去關注更重要的信息,同時幫助他們挖掘自己的潛能,把自己的專長運用到有意義的領域,這是很複雜的一件任務。自閉症意味著不同的思維和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