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人們都離不開土地,人們更加熱愛生養自己的大地,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物是充裕還是匱乏,都會極大的影響人的生產力,由於古時生產科技落後,面對變化無常的天氣,人們總是措手不及。然而為了能夠讓農耕作物有豐收的年景,人們「吃一塹長一智」,通過長期觀察,在其天氣有所變化之時,通過語言文字慢慢記錄總結天氣的好與壞,以便於後期的農耕種植與收穫。
作為與自然鬥爭抗衡了幾千年的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總結出關於天氣的預測方式,被稱之為二十四節氣,並且通過生動直觀的言語表達出來,諸如這句俗語「雷打秋,一半收」,講述的就是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那麼這句話是何意?秋天打雷真的會影響收成嗎?聽我道來。
這句話的意思表達得比較直觀,是說秋天打雷,收成會減少一般產量。為什麼這麼說呢?眾所周知,秋季是各種農作物的收穫季節,在其經歷冬眠至春日的萬物復甦,再經歷夏日的陽光滋潤,各種果實農作物都在極大吸收營養瘋狂的生長,經歷整個夏日的雲雨暴曬之下,到了秋季,冷空氣來襲,在自然界中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而如若在立秋這天打雷下雨,那麼莊稼基本上大大的減產,雷雨的產生一般是對流雲和積雨雲等雲層之間因碰撞產生的大規模的放電現象,從而逼迫積雨雲產生雨水降臨,如果雷雨的出現,說明雨水頻繁,往往形成陰雨連綿天氣。而裝家農作物已經趨於成熟,根本不需多餘的雨水來滋潤,長時間雨水的降臨,植物果實由於雨水太過充足導致「落果」,墜落在地的果實,如大豆,會落在地上腐爛。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化學反應後會變成二氧化氮,每逢雷雨會變成氨態氮,降臨農作物中,補充了農作物中所缺的氮元素,從而使莊稼根莖葉再次生長,果實發生「反青」現象,果實變得不再飽滿,而是乾癟發青,從而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甚至是延長農作物的收成日期,影響下季的再次深耕時間,所以也就有了「雷打秋,一半收」的來由。
而生活當中遇到雷打秋的現象也是比較少的,就如同「雷打冬」一樣,對於農民來說一樣寓意著不好的年景。為什麼這麼說呢?生活中有句俗語叫做「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從而可以想像這樣的極端天氣帶來的後果,意思是說,如果冬天打雷,多數天氣會變得非常的寒冷,甚至很多牛都會被凍死。從上面可以得知,雷雨天氣的形成多是因為冷暖氣流的交織而形成的,嚴重的時候會形成冰雹降落而下。說起來今年的冬天全國都比較奇怪,都已經進入冬天的三九時段了,天氣還暖的像春天一樣。安徽、河南等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下雪打雷」的極端天氣。而從天氣上可以得知,河南接下來的天氣最低氣溫都將跌破零下二十度,確實是十分寒冷。
總體而言,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觀念,雖然現在的天氣狀況不同於古代,受氣候變暖的影響加劇,但是二十四節氣在我們農民心中依舊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以上就是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大家對於這句俗語有什麼看法?你們那裡下雪打雷了嗎?你認為「雷打冬」,會是什麼年景呢?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
作為悠久歷史文明古國之一的中華民族,在其經歷五千年風雨磨礪,洗儘自身鉛華後,從而變得低調而不奢華,內斂而不張揚,對外鏗鏘有力,對內張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