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師建國 心聲經典
7、如何應對精神科藥物所導致的代謝症候群?
抗精神病藥物(AP)治療的風險有耐受性事件:無生命危險的不良事件,如藥物誘導的泌乳素增高(PRL↑)、性功能障礙等;安全性事件:有生命危險的不良事件,如心血管疾病(CVD)、惡性症候群(NMS)、猝死、粒細胞缺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代謝症候群高風險因素與抗精神病藥物
(1)體重增加(腹型肥胖):
①超重與肥胖已成為公眾關注的健康問題。
②體重增加與現流行的II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相關。
③肥胖原因是多因素的,如飲食習慣、靜息生活方式、多坐少動的職業工作等。
④抗精神病藥物可致體重增加,AP通過對H1、5-HT2c及M3受體的阻滯作用而導致肥胖及高血糖等代謝異常。
國內2007年調查,服藥患者BMI超標者達33.5%(782/2334),腰圍超標者為40.5%。
(2)脂代謝異常:
國內2007年調查治療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甘油三脂升高者為35.5%(829/233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者為45.2%;可能機制:高甘油三脂血症與體重增加直接相關;膽固醇水平與體重關係尚不確切。
血脂異常增加心腦血管意外風險,抗精神病藥物會引起高脂血症,已成為獨立於其他已知因素的危險因素,中心性肥胖對於高脂血症是重要的。
(3)血糖升高:
代謝症候群是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糖尿病發病的發病率在升高;糖尿病是一種遺傳和環境因素(包括藥物)長期作用導致的全身性代謝內分泌疾病;40~50%糖尿病患者合併冠心病;30~40%合併高血壓;代謝症候群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糖尿病增加經濟負擔,降低生活質量,增加死亡率;早期健康幹預,減輕5~7%體重,加上每日30分鐘鍛鍊,可預防糖尿病;抗精神病藥物,是糖尿病相關危險因素之一。
國外研究顯示奧氮平致糖尿病風險比未用藥者高5.8倍;國內2007年調查血糖升高者為22.3%(521/2334)。血糖升高的可能機制:
①藥物致體重增加;②藥物阻滯下丘腦D2受體,擾亂下丘腦對血糖的調節;③胰島素抵抗(如氯氮平治療者約46%胰島素水平升高);
④藥物阻滯M3受體活性,抑制乙酸膽鹼相關的胰島素分泌。
(4)血漿泌乳素水平升高的危害:
數據來自5項臨床試驗匯總分析:共1,648例:阿立哌唑組只有1.8%泌乳素水平增加,氟哌啶醇(FGA)是54%,利培酮(SGA)是89%。血漿泌乳素水平升高的危害:性功能障礙、男子乳房女性化、閉經、泌乳、不孕不育、骨質疏鬆症等。
8、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的代謝症候群的治療措施和策略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SGAs)主要的副作用就是代謝症候群,我們的治療應是獲益高於風險,利大於弊。
(1)治療前進行代謝症候群風險因素篩查,進行預測,合理選藥;也就是說開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應謹慎考慮它在代謝方面的風險。
(2)治療中檢測MS相關指標,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如果出現異常及時與內科,內分泌科聯合會診,採取治療措施;如果患者初期體重增加 ≥5%, 在評估治療的時候應考慮其在治療期間發展為惡性的血糖升高或血脂異常的可能。
(4)任何AP的推薦劑量都不能替代臨床滴定,醫生應對每個患者進行劑量微調,調出「最低有效劑量」,即保證療效又切實減少了不良反應。
(5)必要時換藥,對於已經出現肥胖且有CVD風險者,應權衡利弊為其換用另一種肥胖風險較低的AP。 Allison對3000餘名患者進行薈萃分析發現,體重增加程度:氯氮平(4.45kg/10周),奧氮平( 4.16kg/10周),利培酮(2.1kg/10周)。所以,氯氮平、奧氮平因對其阻滯作用強故肥胖等代謝異常的風險高,而利培酮因對其阻滯作用弱則產生肥胖等代謝異常的風險較低。
(6)加強相關健康衛生教育。控制飲食,每天進食的窗口控制在10小時以內,也就是每天吃完最後一餐後至少14小時除了喝水不再吃任何東西。加強運動,堅持每天快走50分鐘左右,當然逐步快走,130步/分,心跳120次/分。這樣走的好處:達到有氧運動,快走時腳跟著地有衝擊力,可以預防骨質疏鬆,輕快的走沒有條件限制。
限時進食有助於改善代謝症候群 視頻來源:新華社
高血壓合併代謝症候群的治療原則 視頻來源:健康第一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