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直覺決策」?

2020-12-12 天極網資訊

有人說直覺不靠譜,你們說得沒錯,之前死理性派的文章中有大把的依據;也有人說直覺是人性(Human Nature)的一部分,相較推理更擅長處理複雜問題,心事鑑定組的文章不就早已為直覺翻案了嗎?其實這並不是自相矛盾,直覺本身也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直覺與推理是人類決策與判斷的兩類主要模式,我們的大腦離開誰都玩兒不轉。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嘗試採用實驗科學視角研究直覺決策的機制,具體來說,又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一類是行為實驗,從行為層面研究直覺決策的外在特徵,從行為現象中探討直覺決策的利弊;在此基礎上,可以再進一步,探索人們做出決策時大腦的思維過程,從神經科學層面研究人類決策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說到認知神經科學,可謂是方興未艾,最近《最強大腦》的開播更是提高了人們探索大腦奧秘的興趣。然而,應用神經科學的技術手段,研究直覺決策過程,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甚至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什麼是直覺決策?

在大量涉及人類決策與判斷的研究中,直覺一直屬於被忽視的選題之一,直到近年來,才逐漸引起管理學界的重視。事實上,決策並不是純理性的邏輯推斷過程,其認知過程十分複雜。直覺決策具有快速、潛意識性等特點,通常在涉及多維度的決策中被專家所使用。這類決策通常在人們高度自信的情況下基於先前的大量經驗做出,決策做出之後人們常常難以解釋清楚做出決策的原因。一般地,人們認為直覺與推理這兩種認知過程的特徵存在顯著差異。推理決策的做出是緩慢、受規則約束的,而人們在做出決策的過程中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手段

目前,主要有兩類常見的無損傷研究大腦活動的設備,一類用於記錄大腦活動的磁感應變化成像,空間解析度高,但由於全腦掃描的速度慢,這種設備的時間解析度較低;另一類用於記錄腦電壓在時間維度的變化,時間解析度很高,但受到顱骨、頭皮阻抗影響,空間解析度低。在上述記錄大腦活動的技術中,屬於第一類設備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和屬於第二類設備的事件相關電位(ERP)最為成熟、應用最廣。二者都客觀反映了刺激事件在大腦中引起的相應腦區活動,不同的是,前者依靠腦血流變化引發感應磁場,後者則依靠腦神經元放電產生的微電位。兩種技術各有利弊,目前還不能做到完全互相替代。

直覺決策的認知神經科學發現

為了探討人類直覺決策的神經機制,並與推理決策的神經機制進行對照,參加實驗的被試通常會被要求分別完成一定數量的直覺決策和推理決策任務。不同於直覺決策任務,推理決策任務的完成需要綜合各種信息,在深思熟慮之後做出,往往耗時較長。由於事件相關電位(ERP)設備的時間解析度很高,而為數據分析截取的時間窗通常僅為1000-1200ms,被試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推理決策任務。如果沒有更巧妙的實驗設計,將完成推理決策任務的時間進一步縮短,現階段很難將ERP設備應用於直覺決策研究,正因為此,現有兩項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均來自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領域。

在第一次試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揭示直覺決策神經機制的研究中,作者設置了兩項實驗任務:一種是可以通過推理解決的「受控-可解決問題」、一種是必須通過直覺解決的純協作問題[1]。「受控-可解決問題」中,只要被試有足夠的計算能力,都可以利用遊戲的數學結構,找到其最優策略;而在純協作問題中,只有當兩個被試「心有靈犀」、默契地做出相協調的舉動時,才能贏得該遊戲,此時推理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想要解決問題,唯有訴諸直覺。這項研究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完全區分開直覺、推理兩種決策模式。

實驗任務示意圖。Dominance:行為「受控-可解決問題」示例,Coordination:行為純協作問題示例;A列示例採用了數字遊戲的形式,B列示例採用了盒子遊戲的形式。圖片來源:W. Kuo et al. Science 324 (2009) 519-52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結果顯示,人們在完成直覺、推理決策兩類任務時,大腦的激活區域有顯著差異。換言之,直覺與推理兩類決策的認知加工過程並不相同。相較於完成純協作任務,被試在完成「受控-可解決問題」時額中回、頂下小葉、楔前葉的激活程度更高;而在在完成純協作任務時,被試的腦島、前扣帶回的激活程度更高。

考慮到人們依靠與生俱來的道德標準,人們在對涉及道德的場景進行判斷時,在很大程度上應用到直覺。另一個研究小組設計了兩種道德任務:「外顯式」的道德任務涉及道德推理,「內隱式」的道德任務涉及道德直覺[2]。被試觀看了50張令人不快的圖片,其中一半圖片違反了人們的道德觀念。隨後,一半參與者完成「外顯式」任務,即對圖片違反道德的程度進行評價;另一半參與者完成「內隱式」任務,即判斷該圖片描繪的場景發生在室內還是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結果顯示,儘管實驗組被試在完成「內隱式」任務時,精力集中於判斷圖片場景的發生地,但他們與道德判斷有關的腦區依然得到了激活。

實驗過程示意圖。左、中、右三幅圖分別為道德、不道德、道德中性刺激材料的示意圖。刺激圖片呈現6s後,被試將完成「外顯式」任務或「內隱式」任務,評價或判斷時間為4s。圖片來源:C. Harenski et al.NeuroImage 49 (2010) 2707-2716.

被試在完成外顯式任務時,其內側前額葉皮質存在顯著激活,而在完成內隱式任務時,大腦不會出現該狀況;此外,兩組被試的顳頂聯合區均表現出更高程度的激活。這一結果表明,腹內側前額葉對於道德推理的貢獻更大,而顳頂聯合區對於道德直覺的貢獻更大。這項研究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道德直覺」的存在,並初步找到了「道德直覺」的神經機制。

直覺決策的神經機制:仍舊霧裡看花

儘管上述兩項研究為廣大認知神經科學學者進一步探索直覺決策問題指明了方向,最近幾年間,這一領域的學術進展卻相對緩慢。目前,從應用認知神經科學視角研究直覺決策問題,主要存在兩方面的障礙。一方面,人們通過直覺做出決策時,對自身所處的環境具有較高的要求。通俗的講,直覺是一種「靈感」,是「思維的火花」。面對複雜的決策與判斷問題時,人們需要一個相對輕鬆、舒適的決策環境。可是神經科學的研究,要麼把你關在一個黑暗隔音的密室中,要麼需要你忍受嚴重的噪音,你的頭必須一動不動,甚至決策還有時間壓力。在這種環境下,直覺可能完全不靈了!

另一方面,要設計出W. Kuo et al.(2009)那樣無法依靠推理解決的、高度純粹的直覺決策任務是非常困難的。前人在行為研究中採用的實驗任務,比如說挑選車輛,決策任務本身並沒有特殊性,無論是通過直覺還是通過推理,都可以順利解決。相應地,任務被歸為直覺還是推理決策,取決於給予被試的思考時間是否充足,以及被試在完成任務中是否受到幹擾。嚴格來說,這類任務並不是純粹的直覺決策。有鑑於此,至今仍很少有學者採用神經科學的視角研究直覺決策。

如果說人類決策是一個黑箱,那麼直覺決策就是黑箱中某個隱秘的角落。經過前人的努力,我們似乎在黑箱上穿出一個孔,讓外界光線慢慢照進去,對於那個神秘的角落卻仍舊是霧裡看花。要真正了解直覺,單靠認知神經科學這一股勢力還遠遠不夠。直覺與推理,人類決策與判斷的雙子星,還有待各前沿交叉領域的學者來共同探索。

本文作者是來自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的博士生,果殼網歡迎更多科研工作者為我們撰稿或者接受我們採訪,熱情的邀請函在此。)

參考文獻:

  1. Wen-Jui Kuo, Tomas Sjostrom, Yu-Ping Chen, Yen-Hsiang Wang, Chen-Ying Huang. (2009). Intuition and Deliberation: Two Systems for Strategizing in the Brain. Science, 324, 519-522.
  2. Carla L. Harenski, Olga Antonenko, et al. (2010) A Functional Imaging of Moral Deliberation and Moral Intuition [J]. NeuroImage, 49, 2707-2716.

 

 

相關的果殼網小組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

相關焦點

  • 「別被直覺騙了」 那些真正重要的決策,往往是反直覺的丨21讀書
    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直覺,以為別人做了這個決定成功了,我們就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複製成功。而擁有這樣懶惰想法的人又何止餐飲業。最終的結果就是大部分人只能落得個陪跑的下場,甚至本錢都難以回來。能夠以普通人類直覺發現的真理,其實基本都被發現了。
  • 想要做出更好的決策,不論男女都得靠「直覺」
    但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直覺對於更快更好地做出決策所發揮的作用被很多人低估了。相信直覺不是不理性的迷信。這是有科學依據且可以培養的。人類行為學教授Melody Wilding提出,我們應該更重視直覺,把直覺當成自己的「第二大腦」,並提供了一些培養直覺的辦法。各位不妨試試吧。
  • 什麼時候直覺比理性還靠譜?
    不過,有時候直覺還真比理性靠譜。 咱們先說說直覺是什麼,直覺源自我們大腦中的潛意識,就是負責瞬間決斷的那部分。我們大腦裡的意識和潛意識是交替發揮作用的,為了節省資源,我們會習慣性地把高端複雜的工作交給潛意識。就像一架先進的無人駕駛飛機一樣,沒有意識的指令,也能自動飛行。但是,理性分析有時也會妨礙到人們的洞察力,想的過多反而變得不準確了。
  • 機器直覺
    由此可見, 人類可以在僅接受少量信息後, 迅速做出決策, 甚至在複雜緊張、高強度的對抗中作出超越人類反應極限的判斷與決策的能力. 這種能力又往往是無意識的、或難以具體描述的, 在不同個體的表現上存在較大差異且往往出現於個體自身較為熟悉擅長的領域, 此種能力通常被稱為直覺[10].
  • 什麼叫「直覺」?就是直接察覺真相的能力!
    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卻又覺得神秘莫測的「直覺」。直覺,到底是什麼?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直覺就是內心的GPS系統。它隨時隨地,自動地向你發出通知,甚至不需要專門的技巧,你只需要聆聽、行動。經過周密的考慮,反覆權衡利弊才做出的決策。人們往往認為理性是人類的最偉大特質,是人類做出決策的最佳依據。因為理性可以克服身體的貪婪和惰性、克服情緒的多變和短視。
  • 一書一法一工具|直覺:越是重大決定越要相信直覺
    很多時候,女人會憑直覺判斷一個男人是否出軌,這種感覺往往還正確率頗高!那是否有一本書告訴大家直覺是什麼?如何運用直覺呢?據數據統計顯示,人生真正值得深思的事不超過5%,而大多數人總是抱定凡事「三思而後行」的宗旨。
  • 怎樣讓你的直覺判斷更靠譜
    而她所提出的問題恰恰是一個傳統企業決策邏輯的縮影,顯而易見的是,她對於自己憑藉直覺做決策的方式感到力不從心,而同時自己又身處一個全憑直覺與經驗決策的傳統企業環境之中,問題的答案顯然是不能憑藉直覺做決策,相信大部分人都將如此直接回復。而在這樣近乎自答自問的問題之下,我看到的更多是無奈的語氣背後艱難地推動改變,但舉步維艱。
  • 管理者如何進行決策?謹記七個點,五可以兩不準做正確的決策
    什麼是決策?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西蒙說過:「管理就是決策。」管理就是做好一系列的決策。管理者就是決策者,同時也是決策結果的承擔人,成與敗都要擔起應有的責任。在團隊中,做決策的流程大致是:發現問題——做出解決問題的決定——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帶領團隊嘗試方案——承擔決策的結果——發現問題(循環往復)。決策的最終結果是成功的,功勞是大家的。決策的最終結果是失敗的,責任是管理者的。
  • 法律直覺與社科法教義學
    內容提要:直覺在司法決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包括不經推理而形成的即時性判斷,也包括卡伊曼等人提出的啟發式決策方式,是一種適應性意識。通過直覺,可以將法教義學和社科法學這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進行一定程度的對接,並形成兼容此二者的法律觀。
  • 直覺是什麼東西
    這是直覺嗎?其實是後見之明把那種不自在的感覺當成了直覺,也許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那個記憶被觸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次不愉快的經歷,可能長時間留在記憶裡。赫伯特·西蒙認為,直覺不過是人們的認知而已,根據外部提示從大腦搜尋已存儲信息的過程。直覺是一種模式識別能力,是可習得的技能,培養技能取決於即時反饋和長期練習。在象棋高手眼裡,不關心單個棋子,更關心包含攻守關係的一組棋,也就是一個組塊,或者說是棋局。
  • 人工智慧存在直覺嗎?
    因此,能夠模仿人類直覺(Artificial Intuition)的第四代AI應運而生。 擁有「人工直覺」的AI,能夠在無需告知的前提下自動識別威脅和機會,就像人類的直覺能夠讓我們在無需特別指示下做出決策。
  • 為什麼有時候抄底的直覺靈,有時候的直覺不靈?
    於是,以做投資者教育為己任的一位群成員掏出了鉛筆頭和小黑本,默默記下了「直覺」二字——   買基金或者炒股的朋友,有相當一部分是很相信直覺的。   應該進場嗎?進場買什麼?要買就買幾成倉位?
  • 快醒醒,別讓直覺欺騙了你
    但是,我們這些由直覺與記憶產生的想法,不僅草率,而且會產生很多偏見,甚至是錯誤。今天分享的這本《思考,快與慢》就揭示了一個可怕的真相:我們的大腦太容易上當了,常常高估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我們根本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理性。
  • 盤點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錯誤直覺,避免慣性思維,科學決策
    人們有時候採取一些應對措施,經常憑藉直覺。但是直覺到底是什麼,卻很少人能說清楚。《思考,快與慢》是諾獎的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他在書裡面把人腦思維分為快系統和慢系統,快系統指的就是直覺,指那些能夠自動運作,迅速判斷的思考系統。
  • 為何九成高管不看數據,僅憑直覺?
    翻譯:于波 校對:陳嶽林如果你問高管們,他們在作出重要決策之前到底是研究了可用數據,還是閉著眼睛憑直覺行事?可能幾乎所有人都會說,他們研究了數據。首先,只有10%的高管表示他們主要憑直覺作出決策,而剩下的人均依靠數據分析、測試和共同商討得出結論。 但與那種理性分析相反的是,當被問到數據分析結果與他們的直覺相矛盾時會如何決策,僅有10%的高管表示他們會按照數據給出的建議行事。雖然剩下的九成人中只有3%的高管說他們會完全忽視數據,但剩餘87%的人表示他們會重新對數據進行分析,或者試圖獲得更多數據。
  • 投資直覺總是時靈時不靈,究竟在什麼時候才好用?
    譚昊今天繼續飆車,接著聊投資中的直覺。上篇講了為什麼直覺會比理性好用的兩個理論根基——第一是吉仁澤提出的「少即是多」效應,第二是達馬西奧提出的情緒快速決策效應。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另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直覺在什麼時候好用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會列出兩個特別重要的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時間維度:過去與未來。第二個維度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水平:新手與高手。
  • 控制錯覺定律:相信直覺,但別迷信直覺
    可是,在實際操作中,大家往往認為,自己精心挑選的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因為從一開始,他們手裡的彩票就是自己通過直覺選擇出來的,而且,彩票作為一種純概率遊戲,選哪個號不選哪個號,除了直覺之外,沒有任何可依據的。因此,在「相信自己的直覺」和「把命運交給概率」之間,那些自己選擇彩票的人,幾乎都傾向於選擇前者。這個世界充滿了未知,像「運氣」這種近似神秘主義的存在,更是讓很多事情不可控。
  • (李說當然1007期)你的直覺很靠譜
    用人體工程學來詳解直接產生直覺並且很靈驗,需要長篇文字的敘述,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當你入靜的時候,正在調用天、地、人綜合的系統。愛因斯坦曾說:「理性的思維是一位忠實的僕人,而直覺的心靈是一項神聖的天賦。我們創建出一個尊崇僕人的社會;卻忘掉了我們的天賦。」
  • 「直覺」的英文表達是什麼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直覺」的英文表達是什麼 2008-12-01 10:57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什麼是馬爾可夫決策過程
    關於馬爾可夫決策過程的馬爾可夫是什麼?馬爾可夫是安德烈·馬爾科夫(Andrey Markov),他是著名的俄羅斯數學家,以其在隨機過程中的工作而聞名。「馬爾可夫」通常意味著在當前狀態下,未來和過去是獨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