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
本月是今年最後一個月,本周大盤二漲三跌,K線圖上也是二陽三陰,上半周向上突破創新高,後半周出現回抽。一周大盤上漲36個點,漲幅為1.06%,周線已是三連陽。那麼下周是機會大還是風險大?
對於預測未來,專注市場信號和交易研究的譚昊老師認為,越簡單,甚至偏直覺的方式可能更好用。背後有何玄妙分析?不妨看看今日的財咖推送!
今天繼續飆車,接著聊投資中的直覺。上篇講了為什麼直覺會比理性好用的兩個理論根基——第一是吉仁澤提出的「少即是多」效應,第二是達馬西奧提出的情緒快速決策效應。如果發現自己從信心滿滿突然變得「不會做投資了」,該怎麼辦?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另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直覺在什麼時候好用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會列出兩個特別重要的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時間維度:過去與未來。第二個維度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水平:新手與高手。
預測未來,偏直覺更好用
關於第一個時間維度,先說結論:在解釋過去的時候,越複雜越理性的模型越好用,而在預測未來的時候,越簡單,甚至偏直覺的方式可能更好用。 下面來看吉仁澤和他的同事做的一個關於預測學校輟學率的研究。
家長們在為孩子選擇中學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學校的輟學率,而這個信息往往是不公開的,所以必須由家長自己去判斷。而要預測一個學校的輟學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簡單的經驗法則,比如就看哪個學校的出勤率高,就選擇哪個學校。第二種是複雜的多元回歸模型,就是把所有可能的因素全部考慮進來,進行加權計算。吉仁澤的團隊收集了芝加哥57所學校有關輟學率的18條線索,其中包括低收入家庭學生的比例、英語水平有限的學生、西班牙語國家學生、黑人學生、SAT平均分、教師的平均收入、家長參與率、出勤率、寫作成績、社科成績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計劃的實用性等等。建立複雜模型的話,就用多元回歸的方法,把18條線索都考慮進去。其中的「多元」就代表多條線索。它判斷出每一條線索的「最優」價值,再把它們相加。
那麼,與這種複雜的策略相比,簡單的直覺式「採納最佳」策略準確性有多高呢?
為回答這個問題,他們進行了一個計算機模擬,並將半數學校的信息輸入進去——18條線索和學校的實際輟學率。根據這些信息,用複雜的策略判斷「最優」價值,用「採納最佳」法給這些線索排序。然後我們再拿剩下的學校進行測驗,用上這些線索,但不直接採用與輟學率相關的信息。這就是圖中的「預測」。
作為對照,我們在具備以上所有學校的所有信息的條件下,對兩種策略都進行了測試。這種「後見之明」的任務就是在事實發生後擬合數據,因此不算預測。那麼,結果如何呢?
如上圖,結論是:如果已知了所有中學的信息(後見之明),那麼,複雜的策略(多元回歸)就更有效;可如要預測未知的輟學率,那麼,簡單的經驗法則(「採納最佳」)就更準確。
要解釋關於學校的已知信息(後見之明),最好用複雜的策略。可若要預測未知的東西,一條好的理由比全部理由有用。如果一位家長的直覺是「採納最佳」,那麼,比起用複雜的電腦程式認真衡量後再綜合所有有效線索作出決定,他根據單條理由更可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吉仁澤認為,這一結果教會了我們重要的一課: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好的直覺一定要忽略信息。這樣的情形也同樣適用於投資。
基於過去的歷史數據,你要建立一個模型,跑出一條漂亮的歷史曲線,這一點沒那麼難。因為這本質上是擬合歷史數據的過程,只要你的模型足夠複雜,你就可以擬合一切。但是,當面向未來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金融市場的數據信噪比很低,你的模型越複雜,其中擬合的噪音部分就越多,這樣的模型,在未來就更可能失效。依靠直覺去判斷,往往是篩選出了最重要的一個或者少數幾個關鍵要素,這樣的決策過程,用到的噪音更少。所以在面向未來的時候,反而可能更好用。
對投資高手來說,直覺更有用
以上是關於時間維度對直覺的影響,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人的水平高低對於直覺的影響。
在一項實驗中,吉仁澤團隊分別將高爾夫球高手和「菜鳥」放在兩種情況下進行研究:一種情況是在3秒內完成擊球,第二種情況是完全不加時間限制。結果發現,在時間的壓力下,新手的表現要差一些,進球也要少一些。可令人吃驚的是,高手們在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反而進球更多。在第二個實驗中,有時提醒球員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動作上,有時任球員被無關緊要的任務幹擾(比如去聽磁帶錄音的旋律)。如人們所預期的,新手們在集中注意力時的表現比分心後的表現好。而高手們則恰恰相反,當他們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動作上時,表現反而更差;當他們分散注意力時,表現卻更好。
我們如何解釋這明顯的悖論呢?高手們的技能由我們大腦中的無意識部分實施,有意識的思考反而會成為幹擾因素。設定時間限制是一種不讓人們把思維集中在揮桿上的方法,提供幹擾任務同樣如此。既然我們意識層面的注意力只能放在一件事情上,就放在幹擾任務上好了,不要讓它影響我們的揮桿。簡單的說,就是對於高手來說,直覺(潛意識)更有用。對於新手來說,反覆思考(意識)更有用。
直覺如何在投資中運用?
如果上面的部分你都看懂了,那麼接下來這個四象限就能對你有用了。
根據兩個坐標軸,我創造了一個四象限系統。橫坐標是時間維度,左邊是過去,右邊是未來。縱坐標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水平,往下是新手,往上是高手。於是我們得到了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高手,面向未來做決策。這個是直覺運用的最佳土壤。第二象限:高手,解釋歷史。這就適用於多元回歸等複雜模型了。第三象限:新手,解釋歷史。新手對於歷史往往是個霧裡看花的狀態。第四象限:新手,面向未來做決策。這個時候,反覆思考可能是比較有用的。
最後我來總結關於直覺的運用的很重要的三點。
第一點,首先讓自己成為高手,而成為高手的必經之路是刻意練習。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就想靠直覺發財。不管在投資還是在其他領域,你都無路可走。
第二點,直覺產生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叫適度的無知。適度的無知出現在幾種情況,第一種情形是當你是一個一知半解的新手的時候,你只知道一部分重要的知識,對於不那麼重要的知識聽都沒聽過。第二種情形是,你知道了很多東西,同時也遺忘了其中的很多。其實人學習的過程天然就是這樣的,遺忘也能造成一種適度的無知。第三種情形是,你知道很多的東西,但是你故意忽略其中的大部分。比如說你知道一百個因素,但是你只關注前三個,把後面的97個都主動的忽略掉,這是主動的適度無知。
第三點,複雜的模型適用於解釋歷史,越複雜越能解釋一切,但是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時候,複雜的模型往往是迅速失效的。面向未來的時候,我們要堅守簡單的東西。
故事的最後,直覺跟大道至簡手牽手走到了一起。三百多年前,浪漫的僧人倉央嘉措在詩中寫到:在那高高的東方山頂,升起了皎潔的月亮。
直覺就如那皎潔的月亮,當你看到了月亮,還需要看星星嗎?
譚昊,彼得明奇資產管理創始人、量化交易者;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對話私募掌門人》特邀專家。「RIH投讀會」創始人,會員皆為國內一線投資家,出版《優勢投資法則》,被多家投資機構列為內部必讀書目,曾任知名全國性財經媒體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