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寶寶在兩歲的時候,唐詩倒背如流,家長看了之後也慢慢竊喜,覺得孩子是個可造之才,他不但聰明,記憶力還特別好。但孩子到了三歲,家長驚訝地發現孩子的記憶開始退步了。
孩子兩歲倒背如流的唐詩,居然全部忘光了,他甚至都不知道要怎麼讀。這讓家長感到非常恐慌,究竟是誰偷走了孩子的記憶呢?接下來將為大家科普一下孩子記憶發展的規律,大家看了之後將會解除心中的疑惑。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了記憶力,他們的大腦會把他們經歷過的事情儲存起來,像我們比較好常見的:四個月的寶寶懂得認生、六個月以上的寶寶知道誰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還懂得模仿大家的言談舉止等等,這都是和寶寶的記憶能力有關的。
直到孩子漸漸長大,身邊發生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他的大腦容量並不夠用,這時候他們開始出現了記憶退化的現象。《哈佛記憶課》中就有提到:記憶是思考的基石。三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大多數都是無意識的記憶,這種記憶是沒有經過他大腦思考,才叫無意識記憶。
無意識記憶就是家長讓他記住什麼,他就記住什麼,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要記住這些東西,只覺得記住這些東西會讓家長高興。直到孩子三歲以後,他開始懂得了思考,他的大腦也會自動過濾這些「無意識記憶」,他會記一些讓他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孩子記憶力發展規律。
一歲以下的寶寶雖然具備著記憶能力,但他的大腦發育並不完善,這時候的他只擁有短暫的記憶儲存能力,他能記得身邊發生的事情。但他只擁有短暫的記憶能力,也就是這些記憶並不會在他的大腦儲存太長的時間,這些記憶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慢慢地退化。
1-3歲的寶寶大腦發育慢慢開始完善,腦容量也開始增加。這時候他們大多只記得事物的現象,卻記不得具體的形象,他們大多都是「無意識記憶」。這些記憶他們並沒有經過思考,也並沒有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只為了討好家長而把這些記憶儲存起來,這些無意識記憶也會慢慢地被他淡忘。
3歲以上的寶寶開始擁有了自我意識,也擁有了思考的能力,他們的大腦發育也比較完善,記憶儲存能力也開始變強。他們的記憶能在大腦儲存的時間也比較長,他懂得了思考,也因此而擁有了「有意識記憶」。他們會自動儲存對他們來說有意義,並且印象深刻的事情。
這時候也許很多家長會讓孩子進行早教,比如:讓孩子背古詩、背口訣等等。但一定要在孩子心甘情願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早教,才不會傷害孩子的記憶能力以及心理健康。
1)增加視覺效果,讓他一眼難忘
一歲以下的寶寶,儘管他們的記憶很短暫,但這個階段的他們視覺比較敏感,父母可以通過刺激他的感官,來提升他的記憶力。0-3個月的寶寶,父母可以多給他看黑白照片,刺激他的視覺發展,從而增加他的記憶力;到孩子6個月至12個月的時候,多給孩子看一些色彩鮮豔的卡片,教孩子辨認一些帶有色彩的圖形。每天要給孩子食用一些富含磷脂的食物,比如:魚肉、牛奶、雞蛋等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2)用動作以及表情讓孩子印象深刻
1-2歲的寶寶,父母可以動作或者表情讓孩子印象深刻,從而提高他的記憶能力。比方說:父母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以用一些比較誇張的表情和動作,這樣能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印象深刻,從而加深孩子的記憶力。這樣孩子會把父母給他講的故事連同父母講故事時誇張的表情和動作都儲存起來,把它變成「有意識記憶」,用動作以及表情讓孩子印象深刻便能提高孩子的記憶 能力。
3)引導思考,鍛鍊記憶儲存能力
孩子到了3歲以上,這時候孩子已經擁有了自我意識,也擁有了思考能力。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就要引導孩子思考。比方說:跟孩子去菜市場,和孩子確定購物清單後,讓孩子幫忙記住。在購買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思考購物清單,讓孩子去尋找要購買的物品,從鍛鍊孩子的記憶儲存能力,父母還要讓孩子擁有規律的睡眠,每天要讓孩子擁有充足的運動時間,才能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使孩子的大腦能儲存更多美好的回憶。
父母幫三歲以下的孩子提高記憶力,並不是為了讓孩子長大以後能夠成為天才,而是為了讓孩子記住童年的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孩子來說是無價之寶,父母只要掌握以上的方法,便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記憶裡,讓孩子記住這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