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胎十月對女性來說雖然危險常伴左右,孕期的時候還會因為各種不良反應搞得自己非常難受,10個月以後為了生孩子也要冒著生命危險。
有的寶媽為了孩子的健康,即使再痛苦也會控制住自己,為了寶寶,相信大部分的寶媽做什麼都是願意的。
孩子出生後,不論是誰都不會取代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媽媽跟孩子之間天生就有著一種超乎血緣的聯繫,即使好多年沒見了,再見面也會有一種熟悉感。
其實,這種超越血緣關係的熟悉感是早早建立在孩子還是胚胎時,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在孩子小時候,會有自己在媽媽肚子裡的記憶的。
小魚是一位90後寶媽,幾年前通過順產生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寶,跟大部分的90後一樣,即使做了媽媽她也非常喜歡小說,特別是靈異小說之類的。
前幾天加了一個同好群,群裡大家都在討論一本小說的劇情:劇情裡就提到了小寶寶是可以記得自己在媽媽子宮裡的樣子的。群裡的朋友們爭執了好久也沒有爭執出來結果。
不過這個話題引起了小魚的興趣,想到自己3歲的兒子,她有了新的想法。
吃完晚飯沒事,一家三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她問兒子&34;。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還沒反應,一旁的老公出聲了&34;。
話音剛落,小魚3歲的兒子說&34;。聽到孩子這麼說,小魚突然想到,原來作者真的沒胡說,小孩真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有了記憶了。
其實,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是有記憶的,這就是寶寶的&34;。日本的一位婦產科大夫做過一組調查,他選擇了有差不多1620名年齡在4歲左右的小朋友做了實驗。
其中大概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孩子說自己有宮內記憶,可以清楚記得媽媽的肚子裡是怎樣的,另外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孩子可以清楚記得自己是怎樣出生的。
這組數據說明孩子是在媽媽肚子裡是有記憶的,可能說出來是非常誇張的,但在醫學上是有依據的。
醫學界認為,胎兒在孕16周的時候就具有完整的觸覺和味覺了,18周的寶寶已經能感受到光線的刺激了。20周的寶寶同時具備了聽覺和記憶力。
這在醫學層面也證實了寶寶在胎兒時期是有宮內記憶的說法不是一種傳言,而且既然寶寶是有宮內記憶的,身體器官也在不同的階段發育成熟,寶媽就可以適當給寶寶做一下胎教了。
在孕中晚期的時候,寶寶的聽力系統已經發育完全了,四肢也會跟著外界的音樂聲音舞動,寶媽跟孩子互動,孩子也是能夠回應的,這時候做胎教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1. 音樂胎教
音樂胎教是最常見的一種胎教方式了,可以培養孩子的感覺,鍛鍊孩子的聽力,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
媽媽們可以選擇一些舒緩的、比較輕柔的、旋律明亮輕快的、節奏感強的音樂放給孩子聽。
不過音量不要太大,也不要貼著肚皮,太大或者太近都會對孩子的聽力有所損傷,反而起不到好的作用。
2. 撫摸胎教
懷孕的時候,準媽媽沒事的時候最喜歡摸著自己的肚皮跟孩子說話了,如果是普通人可能覺得這只是寶媽的一種離譜做法。其實,小寶寶是可以聽到的。
父母可以用手輕輕撫摸肚皮,拍打肚皮,通過肚皮傳達給孩子感覺,對孩子會有觸覺上的刺激,促進寶寶的大腦神經發育。不過,力度一定要輕喲。
3. 營養胎教
可能大部分都沒有聽說過,怎麼還有營養胎教一說。其實孕婦注重營養的合理搭配對孩子也會有相應的作用。寶寶的成長來源都是通過孕媽攝取的。只有孕婦吃得健康營養了,孩子才能健康發育。
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需要的營養,準媽媽可以通過醫生的指導建議,合理的搭配自己的飲食,保證營養的攝入是合理的。
現在,你相信寶寶胎兒時期是有宮內記憶的了吧!在胎兒時期,寶寶可以跟父母親密的互動,也能感知媽媽的情緒,家長可以給孩子做胎教,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