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中國留學生,從左至右潘芳迪、赫爾教授、塞西莉亞•苗與牛沐歌
對於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讀書的中國學生塞西莉亞•苗(Cecilia Miao,音譯)來說,第一次一個人出國生活並不容易。她時常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遭遇生活上的困難。2012年春天,在一場由威斯康星發現研究所(Wisconsin Institutes for Discovery)的中國創新力項目(Wisconsin China Initiative)舉辦的座談會上,他認識了兩位同樣深有所感的中國留學生牛沐歌與潘芳迪,萌生了製作脫口秀視頻的想法,為國際生與本地學生搭建溝通的橋梁。
他們的脫口秀節目解釋了有哪些社會誤解阻礙許多留學生——尤其是亞洲留學生——融入俚語當道、豪飲作樂的美國人。為什麼中國學生願意講普通話而不是英語。為什麼中國學生不參加派對等等,在網絡上大受歡迎。
據美方報告,因為各種各樣障礙,美國常春藤名校中四分之一中國留學生輟學。許多畢業生在學業結束後立即重返中國;其中三分之一稱之所以選擇回國是因為在美國自己的社會技能差。另據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11月1日報導,國際生正大量湧入美國大學,尤其是來自亞洲的學生。自2007年以來,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數量每年增加五分之一左右。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學會的數字,在2011/2012學年,有19.4029萬中國學生登記入讀美國的高等院校——比上一年增加23%,但是文化壁壘一如既往地固若金湯。
德國的中國留學生也有四分之一輟學
據德國媒體報導,中國留學生群體成為了德國最多的外國學生群體,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的上升,但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需要我們關注的就是,在這些人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沒有完成學業,中途退學。
德國《世界報》、《法蘭克福匯報》報導,德國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留學生接納國,僅次於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2011年德國高校註冊的外國留學生人數首次超過了25萬,佔全德高校學生人數的11.4%。其中,絕大多數的外國學生來自中國,其次為俄羅斯、保加利亞、波蘭和奧地利。
擁有留德背景的學生在中國能夠有更好的職業前景,此外,德國低廉的學習和生活成本也是吸引中國留學生的一個因素,但是在所有赴德留學的中國學生中,有1/4的中國留學生中途輟學。不過,這一數值在德國大學生中已經算得上「很成功」了,因為德國本土學生的輟學率高達28%,各國留學生的平均輟學率更是高達46%。
中國留學生輟學率相比本土學生並不高?
常春藤名校中1/4中國留學生輟學的新聞引起不少關注。美國薩福克大學副教授薛湧為此新聞撰寫相關評論。薛湧評論透露,一位叫作KimSeungGi的韓裔美國人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論文研究了1998-2007年在美國名校讀書的1400位韓國學生,發現他們的輟學率為44%。同時,在同期內美國學生的輟學率為34%,中國學生的輟學率為25%。相比之下,中國學生的輟學率還算低的。
但是這一數據,也曾一度引起網上激辯。有位哈佛畢業並在常春藤拿了三個學位的韓裔美國人質疑這一研究的可靠性:首先,其羅列的輟學率和各校公開信息中的畢業率之間差距大得不靠譜;第二,其對「名校」的界定非常寬泛,有些二流學校也被當「名校」;第三,這些輟學率的數據,恐怕並非僅僅是本科生,還包括各個層次的研究生。研究生輟學率確實比本科生高得多,許多完全是出於非學業的原因,不足為訓。
附:薛湧評論全文:
中國學生在常春藤的輟學率為25%!這是最近國內流行的一則教育新聞。我雖然知道中國留學生在適應美國教育方面有諸多困難,但對這樣的數字還是相當意外。畢竟,常春藤在全球掐尖,準入門檻甚高。如今的分數膨脹,常春藤也不能倖免。如此嚴格選拔的人才,在拿A並不甚難的學校,怎麼可能連課也跟不上?
我上網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2008年有些英文的報導,大概是這一新聞的消息來源。這些報導主要來自一位叫KimSeungGi的韓裔美國人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論文。他研究了1998-2007年在美國名校讀書的1400位韓國學生,發現他們的輟學率為44%。同時,在同期內美國學生的輟學率為34%,中國學生的輟學率為25%。相比之下,中國學生的輟學率還算低的。
這一數據,曾一度引起網上激辯。有位哈佛畢業並在常春藤拿了三個學位的韓裔美國人質疑這一研究的可靠性:首先,其羅列的輟學率和各校公開信息中的畢業率之間差距大得不靠譜;第二,其對「名校」的界定非常寬泛,有些二流學校也被當「名校」;第三,這些輟學率的數據,恐怕並非僅僅是本科生,還包括各個層次的研究生。研究生輟學率確實比本科生高得多,許多完全是出於非學業的原因,不足為訓。
因為找不到原論文,判斷是非也難以有堅實的基礎。不過,從韓國英文媒體的反應看,這一研究在韓國教育界還是引起了頗大的震動。那位哈佛畢業的韓裔美國人的質疑,也不乏情緒化的內容。他過於急切地捍衛韓裔美國學生的成就。他稱自己在哈佛看到的韓裔學生,幾乎個個優秀,從不曉得誰最後輟學了。哈佛韓裔學生是個小圈子,大家彼此相知的甚多,這44%的輟學率,和日常經驗相去甚遠,怎麼能讓人相信?可惜,他忘記了:論文研究的對象是韓國學生,並非韓裔美國學生。畢竟,亞裔學生在美國的教育系統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成功,從中小學一直延續到大學和研究院。他們的大學畢業率一直是各種族中最高的。亞洲來的外國學生則另當別論。
憑常識判斷也很容易看出,KimSeungGi的數據,幾乎肯定包括了研究生。以我自己經歷的博士課程為例,美國博士課程的輟學率將近50%。當然,即使在這裡,「輟學」也是個非常含糊的概念。以我個人的觀察,大部分沒有讀下來的博士生,半途拿了個碩士走人。這種拿到學位實際卻沒有讀完的,是否算輟學呢?
不過,即使把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這些數據仍然能大致揭示出東亞學生適應美國教育的問題:輟學率偏高了。為什麼?難道中國學生的輟學率不是比美國學生低9個百分點嗎?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可比性的問題。美國學生在本土上學,選擇很多。特別是到了研究院階段,經濟問題、家庭問題、興趣問題等等,都可以使他們停止學業。雖然並非人人都是賈伯斯、扎克伯格,但許多美國人讀書期間受到外面的肥缺誘惑,可能會放棄學業開始工作。有的僅僅是為了維持在異地的配偶關係,也會中途輟學。外國學生則很少有這種選擇。除了極少數的例外,他們一旦放棄學業,在美國就喪失了合法身份。而在東亞社會,留美拿不到學位半途回來,「無顏見江東父老」,有著巨大的社會壓力。所以,韓國學生也好,中國學生也好,在美國輟學基本是出於學業的原因。
從常識來判斷,韓國和中國學生是被典型的東亞應試教育模式所塑造。到了美國全新的教育體系,自然有適應問題。事實上,我個人就碰到不少考分頗高、在美國上了挺好的大學讀不下來的中國學生。他們往往有著充足的家庭經濟資助,讀不下來的結果是回國待業。
潘芳迪、塞西莉亞•苗與牛沐歌製作的視頻之一:吐槽富二代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