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2014年,「實錘」一詞便藉助網絡廣泛流傳。「實錘」字面意思就是很真或者很足的錘擊,網絡上通常指充足的證據,比如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對某些事物的定性已經不能改變了,便稱之為實錘。
有人在翻譯時將「實錘」直譯成「real hammer」,外國人看了似懂非懂。如果採取意譯,「實錘」對應到英語中就是hard evidence(鐵證如山),要注意鐵證不用iron(鐵)來修飾,hard在這裡表示「確鑿的,可靠的」。
最近國內外各大媒體在報導和評述一些重大國際時事和世人高度關注的案件時,紛紛採用一種更為形象且符合西方人理解習慣的詞語來對應「實錘」,那就是「smoking gun(還在冒煙的槍)」。
2019年1月28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中文網在《「華為威脅論」有「實錘」嗎?》一文中說:「從公司高管孟晚舟被捕到隨後的國際外交風浪,華為深陷輿論漩渦。時報關於孟晚舟事件的最新追蹤報導中,我們的記者發現,一年多以來,美國一直在敦促英國、德國等盟友禁止華為等中國企業參與5G網絡建設,以在川普所謂的『新軍備競賽』中獲勝。美國的迫切不由讓人心生疑問:一輪新的『紅色恐慌』正在向全球蔓延?可是,直到目前為止,圍繞華為的擔憂幾乎完全是理論上的,沒有『實錘』。」緊接著的一段英語文字中用「smoking gun」對應「實錘」。
2019年5月9日《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一篇文章在談到中國華為在5G技術方面比美國公司的腳步邁得更快時也用「the smoking gun」表示「實錘」,即「確鑿的證據」。
2019年2月28日《中國日報》(歐洲版)一篇文章談:前律師科恩質疑川普是「騙子」,無實錘表明有串謀。其中也用「smoking gun」表示「實錘」。
根據《牛津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釋義,「smoking gun」字面意思是「還在冒煙的槍」,引申為「 incontrovertible incrimination 」(無可辯駁的指控)、「hard evidence」(確鑿的證據),這正是中文語境中的實錘。smoking gun源起於福爾摩斯探案的系列故事,首次出現在1893年發表的The Gloria Scott(榮蘇號)一文中。這篇文章在講述一艘監獄船上發生的謀殺案時,柯南·道爾寫道:「在死去的船長身旁,一個假牧師手裡捏著一把冒著煙的槍,這一幕被認為是牧師殺人的確鑿證據。」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水門事件讓道爾那支「冒煙的槍」頻繁被人使用,並最終被收錄進詞典。如今,smoking gun已成為形容證據確鑿時常用的代名詞,用它對譯「實錘」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