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律師都愛莎士比亞?

2021-01-08 經理人分享

當南非運動員奧斯卡·皮斯託瑞斯上個月被宣判犯了謀殺罪時,法官在描述該案件時說這是一場「具有莎士比亞色彩的人間悲劇」。

這位殘疾運動員的沒落所遵循的那條敘事軸讓這種類比顯得很恰當:克服了重重障礙登上了「奧林匹亞之巔」,愛上一個美麗的模特,然後在一個巧合中——這個巧合哪怕出現在遊吟詩人的戲劇中都不顯得突兀——於情人節當天奪走了她的生命。皮斯託瑞斯對於入侵者的偏執是一種悲劇性的缺陷,而這種缺陷表現在他對槍枝的狂熱上。他的沒落將在4月的處決後畫上句號。

裝飾和美化庭審,讓整個審判程序更加「用戶友好」?

皮斯託瑞斯的案例,確實異常地具有莎士比亞色彩。但是做出這項裁決的法官——Eric Leach,只是這個在法律需要時就變成劇作家的龐大群體中的一員。

2012年,英國高等法院在關於推特上一起「惡意」玩笑的庭審中,援引了《李爾王》——最後他們以社交媒體用戶「可以自由地說他們想說的,而不是他們該說的」為由,推翻了這個定罪。

也有人選取了《哈姆雷特》中的一小段,用於2008年的一場邊界爭端中:"a little patch of ground that hath no profit in it but the name"(一小塊無產出,卻仍然有名字的土地);而同部作品中的另一段,則被某個法國的法庭引用來探討刑事責任(「我在這裡宣判的是瘋狂的行徑。」原文譯文是:我是怎樣被瘋狂害苦了)。

《亨利八世》(雖然當時被誤稱作亨利四世)也在水門事件聽證會中被Sam Ervin Jr議員所引用;而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疑犯之一佐哈·查納耶夫的定罪宣判,是以《裘力斯·凱撒》 中的臺詞結尾的:「人所為之惡,死後猶存;所為之善,與之俱亡」。

這些例子都裝飾和美化了庭審,讓整個審判程序更加「用戶友好」。有時卻只是冗長的炫耀:1978年,國際法院法官菲茨莫裡斯使用了一句短語「一個非常積極的回答」,為此他還得特意標註,該短語出自《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篇中第二場裡的第43句。

莎翁的文字更適用於對法律的探討

律師們對莎翁的喜愛是合理的,因為較於其他專業,莎翁的文字更適用於對法律的探討。有一些人認為,莎翁的法律知識如此具體,真正的莎士比亞一定本來就是名律師。Scott Dodson和Ami Dodson於2015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著手發掘那些目前在位的「最富有文學性的『最高法院』法官」,以及哪些作家的至理名言最常被拿來引用。其中「最多產的引用者和最為廣泛閱讀」的作家是Antonin Scalia,而威廉·莎士比亞和路易斯·卡羅爾則毫無疑問地在最常被引用的作家中位列榜首。他們兩個分別在5次庭審中被引用了16次。榜單中還有其他一些受歡迎的作家,如喬治·歐威爾,查爾斯·狄更斯,阿道司·赫胥黎和伊索。(前10位中並未出現女性作家)

莎士比亞的文字還將在法庭中迴響數十年,因為眾多大學,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已經將其編進了法律課程表中。哈佛法學院就開設了一期課程,專門研究「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公正與道德」。而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文學系和法律系的教員都講授「莎士比亞和法律」這一模塊,探索「法律在個人與社會的斡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融合其實合情合理,南安普頓大學依據最新的研究,指出(不難理解)這讓學生們有機會從莎士比亞、狄更斯、卡夫卡和其他作者的角度去學習法律,從而能夠成為更精於倫理的從業者。David Comer Kidd和Emanuele Castano在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閱讀文學作品能讓人表現出同理心,挑戰偏見,並且在做決定時更為靈活,這些對於法律從業者來說,都是需要具備的素質。對文學的感知力讓律師在表述觀點和概要時更為清晰和結構化。

具體是什麼讓莎士比亞的作品在法律中得到如此多的引用和映射呢?

畢竟,羅伯特·彼得森在「詩人與法官」中指出,莎士比亞的37個戲劇——包括不太為人知曉的《兩個貴親戚》和《雅典的泰門》——曾在美國法庭中的800多條司法見解中被引用。這個問題的答案之一就是莎士比亞是高雅文化的化身,引用他旨在讓審判聽上去更為可信,同時也更富歷史意味。彼得森指出,這能「從實質上促成決定」,將庭審推向我們所熟悉的結果。另一種觀點則是莎士比亞的廣泛性——每個人都讀過,或聲稱讀過像哈姆萊特這樣的戲劇。他的作品已經成為了全球通用的語言;「莎士比亞式的悲劇」一詞能讓一個人的陳述顯得激蕩起伏,哪怕聽眾對這些作品並不熟悉。皮斯·託瑞斯在那天晚上的可怖行徑的細節,被放進了我們所熟悉的莎士比亞框架中,法庭成員和大眾便能更好地理解這起不必要的流血事件。

無論如何,雖然莎翁已在400年前逝世,本·瓊森的估計始終正確: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智慧「絕不限於一個時代,它將永垂不朽」。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R.L. 譯者 沈韻濛
來源:譯言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莎士比亞演了五百年經久不衰?
    作為一個戲劇系的學生,我很慚愧的承認,我並不喜歡莎士比亞。初看莎士比亞,大致就是這樣的心情初看莎士比亞應該是中學的時候。當時感覺很一般,文字很拗口,大家嘰嘰歪歪的都很羅嗦,情節簡單,真是並不覺得很「經典「。但仍舊憑藉一股虛榮心,把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看掉,心想無論如何我總歸可以跟人說我看過莎士比亞了。大概是老天爺嘲笑我這種可笑的中二心態,研究生好死不死的讀了戲劇(真不知道當時想什麼的。。。將來不想找工作了麼?!)於是又開始看莎士比亞。
  • 莎士比亞作品為什麼到今天還有生命力
    今年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一些國家以不同形式舉行了紀念活動。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已經遠去,可是,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與文藝復興精神又有著怎樣的關係?我的演講將主要圍繞這兩方面展開。
  • 為什麼要新譯莎士比亞?
    清末至今,莎士比亞既為中國文學、文化和思想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又受惠於中國一代代學人和讀者的翻譯和闡釋,煥發新生。正如陸谷孫先生所說:「發現莎士比亞是個永不停歇的進程」。朱生豪、梁實秋、卞之琳、孫大雨、方平、辜正坤……翻譯莎劇同樣是個永不停歇的進程。每個譯者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莎翁,每個時代都呼喚著它的新譯者。
  • 為什麼莎士比亞仍然如此受歡迎?為了同樣的理由託爾斯泰恨他
    他讀了所有這些,現在,作為「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他可以回頭,誠實地說,他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排斥,厭倦和困惑」。1897年離開了託爾斯泰,而不是莎士比亞的粉絲; 他在莎士比亞的書「 託爾斯泰」,在大英圖書館展出。
  • 莎士比亞的黃段子
    莎士比亞與性有關的雙關語涉及較廣,從令人捧腹的影射到深刻的情感痛苦表達。作品中的國王、王后和貴族像他們的小丑一樣開口成髒,女性更是猥褻的雙關語的專家。為什麼有這麼多與性有關的雙關語?以我們現在的標準來看,莎士比亞生活在一個庸俗、野蠻的世界。三教九流的人說話都帶色,而且低級下流、露骨骯髒。莎士比亞的第一個贊助人張伯倫勳爵——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堂兄,因其「詛咒成習」、「言語下流」而聞名。
  • 美劇主角愛讀書:謝耳朵經典語錄出自莎士比亞
    《迷失》裡的讀書男「索亞」,可謂是美劇裡最愛讀書的角色之一了,他的名字就來自馬克·吐溫的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迷失》裡出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銀河星系漫遊指南》、《時間簡史》和《獻給阿爾及農的花》等都是美劇裡的熟臉。美國網刊《Slate》上一篇文章,統計了世界範圍內作品被影視劇改編最多的作家,史蒂芬·金僅僅排在第18位(排在第一位的是莎士比亞)。就美劇而言,史蒂芬·金作品的改編率和上鏡率在當代作家中絕對是佼佼者。這裡亂入下老金的八卦。
  • 享受莎士比亞的饋贈
    「雖然以前演過一些莎士比亞(戲劇),但完全不知道在英國還有一套非常獨立的莎士比亞戲劇體系。」在中國接受過斯坦尼戲劇體系訓練的喻恩泰,原以為可以輕鬆進入莎士比亞的戲劇,卻接受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訓練。「這就像中國戲曲,不是說只要是演員就能上臺演戲,必須要有專業的培訓,這第一次讓我意識到,莎士比亞是一個專門的系統。」
  • 世界讀書日丨莎士比亞經典臺詞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而這一天也是英國著名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誕辰和忌日。
  • 莎士比亞為什麼如此重要?是因為他的戲劇對於英語本身的貢獻!
    為什麼莎士比亞很重要?每個人都知道他寫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麥克白,哈姆雷特和其他一些戲劇人物,但這又如何讓他變得如此重要呢?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些400年前的文字很難讀懂,有些人甚至發現很難在劇院裡理解莎士比亞的作品。然而,每年都有數十本關於他或他作品的書籍出版。
  • 莎士比亞: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莎士比亞,一位在文學界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創造詞彙的天賦更是無與倫比,在他的作品中所誕生的詞句歷年來被一些從未看過或讀過他的戲劇的人引用。他的作品更是經久不衰。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我。 3.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4.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譏笑別人身上的傷痕!5.我荒廢了時間,時間便把我荒廢了。
  • 關於莎士比亞的疑問
    就莎士比亞而言,他出生後的下一個聖人紀念日就在兩天後,紀念的是屍體被偷往威尼斯,後來成為該城守護聖人的聖馬可。然而,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期間,民間迷信那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莎士比亞是在隔天的晨禱或晚禱時受洗的。  能夠左證莎士比亞生於4月23日的,是立於聖三一教堂北邊聖壇牆上的莎翁紀念碑。碑文寫著他在1616年4月23日謝世,享年53歲,而該日正是他來到世上第53年的首日。
  • 閱讀|莎士比亞的文字溫度
    其作品流傳之廣,實屬少有,即便是對其認知甚少的路人,但凡有過正規教育經歷,都能說上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通過描寫同化奧賽羅這一異邦人物失敗的全過程,莎士比亞描寫了他所處時代的特徵。《李爾王》的故事來源於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故事本身大約發生在8世紀左右。講述的是古代不列顛國王李爾年老昏聵,要根據愛他的程度把國土分給自己三個女兒。
  • 莎士比亞的《阿姆雷特》——考研筆記22
    為了表示對莎士比亞的敬意,需要仔細認真反覆多角度地學習。1.論述題:為什麼說《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答案樣本1:《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第一部,它無論在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都具有典型性,是莎士比亞藝術最高成就的代表。《哈姆雷特》最能體現莎士比亞悲劇的基本主題,即人文主義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他崇尚人性自由,追求美好的愛情。
  • 周末閱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詩篇中永恆的「玫瑰」
    愛不一定是理性的、有序的,它既是締造秩序的一種力量,同時也是破壞秩序的力量。」談瀛洲認為,與之前描寫「美少年」的詩歌不同,寫給「黑夫人」的情詩體現了莎士比亞對十四行詩傳統的革新。過去十四行詩中的美人有金色的頭髮、雪白的胸脯,而莎士比亞對女性美貌的描寫進行了顛覆,「黑夫人」有著鐵絲般的頭髮和暗褐的胸膛。在詩中,「黑夫人」蠱惑了「我」,又勾引了「我」的好友。
  • 英國初中語文課的1/3都在學莎士比亞!這些都是常考點!
    從一所英國私校的學習大綱來看,莎士比亞一個人就佔據了初中英語語文課的半壁江山:7年級第4學期研究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與其他作品;8年級第2學期的《麥克白》、第4學期的浪漫主義文學;還有9年級第1學期將要學習《羅密歐與朱麗葉》,都與這位大文豪緊密相關
  • 在我國人們為什麼都不喜歡律師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律師是多麼的神聖和偉大了,但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不喜歡律師,甚至我們經常看到、聽到一些人還不斷地抨擊、誹謗律師呢?通過分析,不難發現大概與人們對律師認知有錯誤有巨大關係:1、律師助紂為虐通俗點就是說律師為壞人辯護,律師讓壞人逃避了法律制裁。在老百姓看來,壞人都應當槍斃,千刀萬剮還不解恨,你律師還敢給壞人辯護,也一定不是好人。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刑辯律師在輿論上被罵的一塌糊塗,尤其涉及一些強姦、猥褻之類的案件,這種辱罵甚至上升到人格、人身攻擊。
  • 莎士比亞與數學
    今年是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一篇文章說,莎士比亞創造了1700多個英語單詞,包括advertising(廣告)、eyeball(眼球)、gossip(流言)、label(標籤)等。《衛報》記者亞歷克斯·貝洛斯(Alex Bellos)在《鏡子中的亞歷克斯》一書中說,莎士比亞還創造了odd一詞的現代含義。odd本來只指「奇數」,在莎士比亞的戲劇《空愛一場》中,它第一次表示「奇怪」之意:怪誕的西班牙人唐·阿德裡愛諾·德·阿馬都被描述為「性格高傲、說話武斷、言語虛偽、目空一切,舉步橫衝直撞,行為荒誕浮誇。他太矜持,太做作,太矯飾,太古怪(too odd)。」
  • 莎士比亞: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關於莎士比亞,馬瑞民在他的書中提到三點建議:1、看三部莎士比亞戲劇(每部看三遍),如果去不了劇場,可以看英國BBC製作的七部莎士比亞歷史劇,名為《空王冠》,由英籍頂級演員出演,陣容強大、場景華麗,強烈推薦。2、背誦兩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 教授姜紅:莎士比亞是一個文化符號
    4月23日是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今天我們依然紀念這位英國手套商的兒子,不是因為他改變了人類命運和世界歷史,只是很簡單的事實:我們至今仍受惠於他。我們為什麼要讀莎士比亞?翻譯文學如何給讀者「一個最好的莎士比亞」?4月20日,莎士比亞研究專家沈林等做客騰訊書院,展開對話。
  • 莎士比亞譯本被指全文抄襲,天津人民出版社:正調查核實
    網友郭某日前發文指出,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麥芒譯的《莎士比亞悲劇集》涉嫌抄襲朱生豪譯本(編者註:朱生豪是著名翻譯家,堪稱中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第一人,生前共譯出莎士比亞劇本31部)。根據郭某微博貼出的兩本譯本的對比圖,其中出現了大量文字雷同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