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姜紅:莎士比亞是一個文化符號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4月23日是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今天我們依然紀念這位英國手套商的兒子,不是因為他改變了人類命運和世界歷史,只是很簡單的事實:我們至今仍受惠於他。我們為什麼要讀莎士比亞?翻譯文學如何給讀者「一個最好的莎士比亞」?4月20日,莎士比亞研究專家沈林等做客騰訊書院,展開對話。

  姜紅

  (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

  莎士比亞是一個文化符號

  首先,莎士比亞的影響是怎樣的?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認為,即便與古希臘盲詩人荷馬相比,莎士比亞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

  拜倫在19歲時就稱自己像《雅典的泰門》,因為他憤世嫉俗,在議院和同堂的貴族疏遠,這時候他把自己比作法庭上的「夏洛克」;在諷刺貴族時,他自視為「科利奧蘭納斯」。性格上,總體來說他覺得自己和「哈姆雷特」最相契合。拜倫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引用莎劇,有時候直接摘引,有時候轉述暗指,構成拜倫式的修辭方式。有意思的是,拜倫經常在雪萊面前批評莎士比亞,他不是真的對莎士比亞有多大意見,而是想引誘雪萊為莎士比亞做辯護。還有著名詩人丁尼生,他受莎士比亞影響的一個表現是用素體詩來寫劇,他把《哈姆雷特》看作是「我所知道的文學中最偉大的創造」。詩人白朗寧在1850年發表的詩《聖誕前夜》中,把莎士比亞比作基督,在1884年發表的《名人》中,要求給予莎士比亞的名字與耶和華的名字同樣的敬意。在德國,萊辛、歌德、席勒都非常推崇莎士比亞。

  為什麼莎士比亞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詩人、翻譯家王佐良先生講到哈姆雷特時說:「有信念,何懼死亡!不是獸,不是神,是人的高昂!」一個普通讀者怎麼看莎士比亞?王先生詩中有句「綠野的清風,溪水的聲音」,換句話說,莎士比亞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描寫的是有血有肉的人,這樣一些人是那個時代的,但又是永恆的、跨越時代的。

  不論是從藝術、語言魅力或是藝術表現手法來看,他都給了我們啟迪。他的一些具體主張在現在來看可能不是那麼新鮮,甚至有些過時,但他那樣一種姿態,那樣一種忠實於生活、不拘泥於已經有的條條框框的姿態,是非常有價值的。莎士比亞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如果缺少作為文化符號的莎士比亞,我們就少了一個思考的工具。

  沈林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莎士比亞研究專家)

  今天紀念莎士比亞,更要感謝他催生了眾多新作

  歌德說「莎士比亞說不盡」,有句廣告詞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翻譯也是這樣,為什麼我們總在不斷追求最好?因為「詩無達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們在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的過程中,常常會增添新內容。有人說,翻譯文學創造了中國當代文學。說得有道理,就如盜版光碟催生了中國電影發展一樣。

  為什麼莎士比亞在很多國家備受尊敬?這和翻譯者有很大關係。大文豪帕斯捷爾納克翻譯的莎士比亞對俄羅斯文學的貢獻很大。德國的施萊格爾翻譯莎士比亞對德國文學發展也有很大貢獻,以至於德國人說莎士比亞是「我們的」。一方面莎士比亞成就了這些國家的文學,反過來這些國家的文學翻譯也成就了莎士比亞。這不僅局限於文本創作,音樂界亦有體現,從貝多芬到孟德爾頌,很多大音樂家也從莎士比亞那兒獲得靈感。莎士比亞給詩人、音樂家、畫家很多靈感,而這些詩人、畫家、音樂家的創作又幫助莎士比亞流傳到今天。我們今天紀念莎士比亞,更要感謝他催生了眾多新作,累積了一個文學藝術的傳統。

  24年前北大召開中國第一次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討論會,一位老先生說,讀莎士比亞雖有一點點困難,但有很大的益處。你可以先讀莎士比亞,然後再讀讀對莎士比亞的褒貶之詞。有人尊重他,比如德國作家對莎士比亞推崇備至;也有人不喜歡他,如託爾斯泰覺得莎士比亞缺乏道德感,啟蒙之父伏爾泰也說了很多難聽話。這種情況下,我們讀一本莎士比亞評論史,就等於讀了一部歐洲文學趣味和文體流變史。如此說來,讀莎士比亞很有用。

  德國著名戲劇家、詩人布萊希特說過一句話,「一個人不會崇拜對他沒有用的東西」。只要莎士比亞對我們有用,莎士比亞就會和我們在一起;什麼時候莎士比亞對我們沒用了,大家會自然而然地忘掉他。

  陳國華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中國古典戲劇地域性強,缺乏普世性

  有人說湯顯祖是中國的莎士比亞,因為兩個人生活的時代非常接近。湯顯祖的著作也很多,但他是中國的莎士比亞嗎?不是,他的作品被翻譯到國外有幾部?我國古典戲劇遠遠沒有達到莎士比亞戲劇的高度。莎士比亞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同時代出了一大批相當輝煌的劇作家,有的作家的作品甚至直追莎士比亞,在這方面,我國還比較欠缺。

  我反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說法。我國古典戲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點,但不一定「很世界」。因為我們缺乏一些普世的東西,缺乏能夠引起全世界共鳴的東西,它或許能夠引起一些人某方面的審美感,比如白先勇崑曲版的《牡丹亭》在國外很受歡迎,但也僅是從表演、唱腔、戲劇美學的角度來看比較優秀,真正從語言、思想角度是無法與莎士比亞相比擬的。

  戲劇翻譯要把「戲劇性」翻譯出來,戲劇語言非常精粹,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落實為精煉的語言,就不能稱之為好譯本。我們有三個方面存在提升空間:第一,語言環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喜劇翻譯成漢語,人們往往笑不出來。第二,中國戲劇在語言上有很大改進的空間。莎士比亞的語言至今「活」在人們的語言中,可我們的戲劇有多少能夠成為諺語、成語流傳至今?第三,莎士比亞的「悲劇」不是我們想像的「悲劇」,鐵達尼號沉沒不是悲劇,是慘劇。我們的理解是受了冤屈的叫「悲劇」,比如《竇娥冤》。《趙氏孤兒》才符合西方國家的悲劇標準,就是人物在最後都死光了。讀者得到的感受是pity(憐憫)和fear(恐懼)。

  蘇福忠

  (資深編輯、翻譯家)

  朱生豪的譯文最接近莎士比亞的創作

  在莎士比亞的博物館裡有一座模擬天橋,下面有一個地球模型一直轉著,世界地圖在那兒放著,上面有一句英語:「From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 they come. To kiss this shrine, this mortal breathing saint。」大意是:從地球的四個角他們都來了,崇拜這個展覽館裡的莎士比亞。

  我講這個例子主要是想談中文翻譯的過程。和魯迅「打過仗」的梁實秋對莎士比亞有很大貢獻,他是目前為止中國唯一一個把莎士比亞作品全部翻譯完的人,也是翻譯最早的人。梁實秋對這句話的翻譯是:「從四面八方都有來人,來圍著神聖的聖像,這人間的仙子。」這個譯文好像也沒錯,接地氣。但內行人會發現有一個問題:「四面八方」和「地球的四個角」韻意能否對得上?莎士比亞的這個句子,每一句話用10個語音發音,節奏有強有弱,我們翻譯時一定得找主、謂、賓語,如果找不出來,這句話就譯不順。朱生豪的譯文是:「他們從地球的四角迢迢而來,頂禮這位塵世的仙真。」有些人因為朱生豪翻譯不夠生動而找茬,其實這個茬找錯了。我覺得朱生豪的譯文是最接近莎士比亞創作的。朱生豪在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時候,消耗的是他22歲-32歲這樣充滿才情、詩意、熱情、血氣方剛而義無反顧的精華年齡段,非常了不起。

  ■整理/三湘華聲全媒體

相關焦點

  • 今天我們怎樣「讀」莎士比亞
    一條條質樸的評論背後,洋溢的是中國普通讀者對莎士比亞的熱愛。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姜紅認為,讀莎士比亞「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是我們思考世界的工具」。在30多年的文學生涯中,莎士比亞共創作了37部戲劇,155首十四行詩和幾首長詩。
  • 莎士比亞x寶塚=筑波大學|表象文化合格採訪
    因為本身對戲劇感興趣,同時很關注女性主義相關的問題,了解到我的教授是做莎士比亞戲劇和性別問題研究的,所以因為她而選擇了現在的專業。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或曾經在哪些專業上猶豫,為什麼 曾經出於實用性的考慮想學經營學,但是因為英語專業出身,對經營方面了解得比較少,最終還是選擇了朝人文學方向發展。
  • 講座| 北大藝術學院教授丁寧:莎士比亞是藝術靈感之源
    【編者按】近日,因《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圖書館》新書首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丁寧教授應邀做客重慶精典書店·北大博雅講壇,從珍藏有最多的莎士比亞著作、莎士比亞戲劇題材繪畫、雕塑等的美國福爾傑圖書館以及英國的伯明罕圖書館談起,並通過大英圖書館曾舉辦的關於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作品展,帶我們一同走進了為後世開啟無數藝術靈感的莎士比亞的世界
  • 重慶十大文化符號誕生
    重慶十大文化符號誕生了!5月18日,重慶文化符號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市文化藝術研究院舉行。會上公布,經過重慶文化符號課題組的學術梳理,結合網絡投票,確定重慶火鍋、朝天門、解放碑、長江三峽、大足石刻、人民大禮堂、合川釣魚城、巫山猿人、銅梁龍舞、紅巖村為重慶十大文化符號。同時,《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一書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 美國圖書館收藏外研社2017版《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2019年6月28日,由北京大學黃必康教授譯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2017版《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仿詞全譯本)正式被美國福爾傑莎士比亞圖書館(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收錄。
  • 莎士比亞詩歌翻譯中的文化取向:屠岸和辜正坤比較研究
    本文來源:《外國語文研究》2019年第2期 轉自:外國語文研究 作者簡介 李正栓,博士,河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和詩歌翻譯研究。
  • 莎士比亞在35歲那年做對了什麼?
    今天我們將為大家推薦群友黨偉「從莎士比亞文學傳記角度看待中年議題」的分享。黨偉是東北師範大學在讀博士生,從事莎士比亞研究與文化研究。由於目前我教育部在研項目的對象是莎士比亞傳記形象,所以我腦子裡常常充斥著各種有關莎士比亞的故事。提起英語世界的文化符號,英國的文豪莎士比亞可謂當之無愧。
  • 微笑符號25歲 50歲以上老人也用符號
    與此同時,為了讓這種情況不再發生,師生們在電子布告欄上展開了一場討論,希望創造一個符號標出開玩笑的話語,以免造成誤會。法爾曼教授於是就在發言中提出,發言者可用「:-)」符號標出自己開玩笑的話。他同時還提出了「:-(」符號,以表明發言的嚴肅性。但這一符號後來逐漸演變為表達悲傷、憤怒和擔憂。
  • 莎士比亞與數學
    今年是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一篇文章說,莎士比亞創造了1700多個英語單詞,包括advertising(廣告)、eyeball(眼球)、gossip(流言)、label(標籤)等。《衛報》記者亞歷克斯·貝洛斯(Alex Bellos)在《鏡子中的亞歷克斯》一書中說,莎士比亞還創造了odd一詞的現代含義。odd本來只指「奇數」,在莎士比亞的戲劇《空愛一場》中,它第一次表示「奇怪」之意:怪誕的西班牙人唐·阿德裡愛諾·德·阿馬都被描述為「性格高傲、說話武斷、言語虛偽、目空一切,舉步橫衝直撞,行為荒誕浮誇。他太矜持,太做作,太矯飾,太古怪(too odd)。」
  • ...莎士比亞戲劇本源系統整理與傳承比較研究」開題報告會暨學術...
    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莎士比亞研究會會長、國際中西文化比較協會會長、北京大學辜正坤教授通過網絡在線上致辭,就項目的可行性給出了具體建議,認為要在浩如煙海的批評文獻中找出關鍵文獻,他重點指出,項目中提到的「要探討莎士比亞的成功創作經驗,經典化過程以及其對西方文化的接受、創新與傳承」,對中國傳統文化、文學如何經過創造性繼承、創新、發展,並傳播到世界各地有重要的借鑑價值與現實意義。
  • 四川大學教授文學院談符號學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左克)6月30日,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趙毅衡教授在文學院作了題為「文化符號研究中的『標出性』」的學術講座。  正如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符號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公分母,它具有普遍行,可重複操作,趙毅衡希望符號學能給人文學科的思維方法帶來幫助。
  • 中國文化符號排名的背後 毛澤東韓寒上榜(圖)
    以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文學院董曉萍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日前提出了「中國文化符號調查報告」的階段性成果。這項歷時近半年的全國大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在270項候選中國文化符號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項分別是:漢語(漢字)、孔子、書法、長城、五星紅旗、中醫、毛澤東、故宮、鄧小平、兵馬俑。
  • 符號學的文化意義管窺
    因此,符號學關注的核心領域,就是人類文化;符號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一個共通的方法論。從符號學角度討論文化問題,能對各種文化活動作出從微觀到宏觀的解剖,深入尋找現象背後的規律,對文化發展趨勢提出比較宏觀的看法。符號學具有強烈的可操作性,經常被稱為「文科的數學」。  以當前中國文化面臨的迫切問題為例,符號學是理解這些問題的犀利工具。
  • 笑臉符號之父:網絡符號不會威脅中國文化(圖)
    從沒夢想過笑臉會流行 第5頁:網絡符號不會威脅中國文化  今年9月19日,是笑臉符號:-)的25歲生日。很少有人知道它誕生於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學院,它的創造者語言技術和人機互動研究教授斯考特,也快要迎來自己的60歲生日。近日,遠在美國匹茲堡的斯考特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冒號、短橫線和半個括號組成的符號串讓網絡交流變得格外有人情味,它或許是網絡上最流行的符號。你可曾想過是誰創造出這個絕妙的組合?
  • 『走進蘭文化 解讀劉清湧』劉清湧——當代中國蘭花的文化符號
    20世紀40年代末在美國出現了符號學美學,由卡西勒和蘇珊·朗格完成符號學的理論研究,這種符號理論被廣泛地運用於各門文化藝術的研究中,成為現代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論之一。劉清湧教授提出「蘭花-一個文化的符號」的觀點,正是體現了他對中國蘭文化的領悟是站在了文化的最高峰上。
  • 莎士比亞在華首譯為"舌克斯畢" 後由梁啓超定名
    帶著這些問題,深圳商報記者日前電話採訪了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國際莎學通訊委員會委員、四川外國語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所長李偉民教授,他對莎士比亞在中國走過的一百多年進行了細緻的梳理。記者 謝晨星  從「舌克斯畢」到「莎士比亞」  《文化廣場》:莎士比亞最早是什麼時候經由誰引入中國?
  • 一個人的獨白 莎士比亞的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長江商報消息 獨角戲《一個人的莎士比亞》今晚在漢上演本報訊(記者 謝方)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曾有過一位老師,用他自己的方式深刻的影響了你。他可能是《死亡詩社》裡的基廷教授,也許是《哈利·波特》裡的斯內普教授,也許是《一個人的莎士比亞》裡瘋狂熱愛著莎士比亞的瑞維爾校長。
  • 英國文化協會帶你學莎士比亞!To learn or not to learn?
    聽了那麼多年莎士比亞的大名以及其作品中的名句,你是否有好好學學習過這位英國偉大的文豪呢?是否有讀過《麥克白》《哈姆雷特》等作品呢?現在有超棒的學習機會給你,抓緊別放手啦!由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開設的課程《探索英語:莎士比亞》今天剛剛開課!本課程專為英語學習者等人士設計。如果你苦於自己的英語水平,不用怕!
  • 學習丨文學與精神分析: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欲望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回答了莎士比亞傳統戲劇研究提出的問題:莎士比亞為什麼顛覆了傳統的亞里斯多德悲劇定義?從詹森博士到艾略特,對於許多批評家來說,哈姆雷特的性格都是莎士比亞的一個錯誤,因為他未能為哈姆雷特的猶豫不決提供明確的理由。
  • 博士教授徐冰新英文書法,引專家痛斥敗壞文化,網友:像天眼符號
    徐冰教授新英文書法最大的變化就是在結字上。正如小編前面說的這是「舊瓶裝新酒」。徐冰的新英文書法的結字組成不是單一的橫豎撇捺,而是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外來元素,比如英文字母,和一些圖像符號。徐冰新英文書法大體來看是這樣的,以漢字的筆畫為外框,裡面以英文和符號相互構建,共同組成一種新式的文字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