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感到渾身乏力有氣虛的現象

2020-12-19 復禾健康

大家有時候會聽到身邊的女孩子,動不動就喊著說身體不舒服,渾身沒勁。很多人都覺得沒什麼大事,但是女孩子一旦有這種感覺的就要需要了。這是氣虛的一種表現方式。在生活中,很多妹子有氣虛的問題,如果你經常感覺到渾身乏力的話,那麼很可能是氣虛了,但是很多人不是很清楚氣虛該如何去調理。很多都會覺得是自己白天太累了,所導致的,而不會想到去吃一些營養物去補養身體,那麼下面小編就特地給大家推薦了一些可以調理氣虛的方法。有此需求的可以跟隨小編來看看。

女生經常渾身乏力沒勁兒是氣虛

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氣屬陽,是一種活力很強並不斷保持運動的精微物質,血屬陰,是氣的載體並不斷為氣提供營養,氣血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氣推動血的運行,血滋養氣之根本。

在生活中不少女生由於減肥過度或挑食而致營養不良,運動過量或熬夜而致疲勞過度的原因,造成氣虛體質,進而會出現渾身沒勁兒、四肢無力、易眩暈、自汗等症狀,通常氣虛與血虛是共同存在,氣虛者會有不同程度的血虛症狀,而血虛可表現為頭暈心悸、形體消瘦、面色淡白或萎黃等。

女生氣虛乏力沒勁兒怎麼辦

調理脾胃

脾胃是氣血的生化之源,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氣虛者首先要調理脾胃功能,而飲食調攝是保養脾胃之關鍵,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葷素搭配合理,少吃生冷,油膩之品,避免增加脾胃負擔。

適量吃些調理脾胃的食物,比如花生、山藥、南瓜、紅棗、蓮子、麵條、豬肚等,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搓熱雙手按摩上下腹部,來回按摩50次,助脾運,通穢氣。

平時要注意保暖,尤其在氣候變化無常時,更要防止受寒,如果覺得脾胃脘部發冷,可以立即喝些薑茶驅驅寒,適量的保持運動,可以通過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氣功等增強脾胃功能。

養護肝血

肝藏血,主疏洩,調氣機,可助脾胃運化之功能,養肝血是調養氣血的根本,而養肝血的方法並不複雜,主要與情緒和睡眠有關。

肝鬱則脾虛,暴躁、憂鬱等情緒傷肝損肝,會耗損氣血,所以養肝血要調理情志,另外,肝藏血,白天活動時,血流向四肢,晚上睡覺時,血藏於肝臟,到了睡眠時間,仍然保持活動會減少肝及血流量,影響肝細胞功能,注意早睡早起,別過度透支體力。

注意吃些養肝的食物,葡萄富含原花青素、維生素和纖維素等,可調整肝臟細胞,減少自由基造成的傷害;豬血可以滋養肝血,還有解毒之用,清除體內的汙物,減少肝臟負擔,維持肝臟機能;荔枝有強肝健胰的效能,可以增加精力,血液;肝火旺盛的人,可以喝些菊花茶,疏風散熱。

補氣膳食

儘量不要常吃冰冷,寒涼以及未熟食品,如西瓜、香瓜、梨、苦瓜、荸薺、田螺、柿子等等,會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尤其在冬季身體抗寒能力較弱,不宜多吃。

平時飲食多以甘平性食物為主食,多吃些補氣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大棗、牛肉、雞肉、蝦、生薑、花生、核桃、山藥等,水果和蔬菜很多屬寒性,吃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像葡萄、蘋果、榴槤、櫻桃、龍眼、荔枝為甘平性,蔬菜最好熟熱吃,少吃涼伴沙拉。

推薦食譜:山藥花生紅棗粥

大米、山藥、紅棗、花生各適量。材料洗乾淨,山藥再去皮切塊,一起煮成濃粥。是一種平品效果很好的食譜,氣虛血虛的女生平時可以經常食用。

推薦食譜:板慄紅棗雞湯

板慄100克,紅棗20克,土雞300克。材料處理乾淨,用砂鍋煮至雞肉熟軟,調味。補氣養血,對於氣血兩虧的人來說強身效果很好。

女人氣虛的症狀

氣虛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頓,頭昏耳鳴;氣虛則無力以率血行,則脈象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泛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氣虛陽虛

氣虛可見面色晃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症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a、心氣虛,除上述氣虛症狀外,再加心悸、氣短、胸悶等。

b、脾虛或中氣下陷,兼有納少,腹脹,便溏,氣短,乏力等。

c、腎陽虛有身寒肢冷,動則氣短,或五更瀉等。

氣陰兩虛

除上述氣虛症狀以外,尚有陰虛表現。如口乾、五心煩熱、便秘、尿少、乏力,舌紅苔少脈弦細等症狀。

a、心氣陰兩虛可見心悸、氣短、胸悶等。常用生脈飲,炙甘草湯。

b、腎陰陽兩虛,常有:頭暈、眼花、耳嗚、耳聾、腰酸、腿軟、神疲、健忘等症狀。

女人氣虛吃什麼好

女人氣虛吃什麼好,最好是選擇一些補氣虛食品進行進補、調養,常見的有肉類食品、豆類食品、蘑菇等等。同時還應該在日常注意一些禁忌食品,例如山楂、薄荷、香菜等等。

慄子

慄子具有補血、補腎、補脾等等作用,對於氣虛患者的治療作用非常的明顯。

紅薯

紅薯除了具有調養腸胃的作用之外,還能夠治療脾胃弱、腸胃脹氣、便秘等等的功效。

紅棗

紅棗是一種補血聖品,同時也具有調養脾胃、安神的作用,對於哪些脾胃弱、氣虛的患者來說,常吃效果很好。

山藥

山藥既是一種食材也是一種藥材,中醫上認為,山藥具有補氣、補腎、養陰等等的功效,適合哪些脾胃虛弱、腹瀉的人群使用。

香菇

女性氣虛吃什麼,香菇是千萬不能夠落下的一種食材。香菇能夠調理腸胃、補充營養,特別是對哪些身體消瘦、排洩有異的患者。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香菇不能夠多吃,否則容易一起腸胃脹氣。

土豆

土豆對於哪些脾胃弱、身體虛的患者效果非常的明顯,並且還能夠增加食慾、改善消化,但是要注意是否土豆芽,否則容易中毒。

羊肚

羊肚性溫和,對於調理脾胃虛寒,加強身體素質有著很好的作用。

牛肚

牛肚是溫補之物,對於治療氣虛、拉肚子效果很好,還能夠有助於身體消化。

小編結語:氣虛體質的入主要症狀是疲勞乏力,即人的氣力不足,體力和精力都感到缺乏,說話沒勁,經常出虛汗,容易呼吸短促,稍微勞作便有疲勞之感。而這類人呢身體的素質會很差。體抗力也不行。而且如果在寒冷天裡,稍微不注意就會引發感冒或者發燒。所以在平時應該多多鍛鍊。如果身體越是缺少運動,那麼體質就會越來越差。所以說,想要令身體恢復健康,最好能夠多參加一些體育鍛鍊,這樣身體也會被動的興奮起來,體質也能夠從根本上獲得改善。還可以改善飲食。

相關焦點

  • 渾身乏力什麼病的前兆 渾身乏力有這些原因
    渾身乏力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種情況,渾身乏力指的是全身上下沒有力氣,感到很疲勞,那麼請問渾身乏力什麼病的前兆?渾身乏力吃什麼水果好?渾身乏力怎麼回事?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渾身乏力什麼病的前兆免疫功能紊亂有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覺得身體乏力,有時還影響食慾及消化道功能,出現便秘或是腹瀉,症狀較嚴重者,還會有心慌,心煩,焦慮,失眠等等表現,女性則易月經不調,男性可導致性功能下降。
  • 渾身乏力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好
    渾身乏力怎麼辦?如果知道渾身乏力是怎麼回事的話,才能準確的明白該怎麼辦。中醫指出如果是身體虛弱,那麼一定的進補是需要的。如果是因為貧血,當然是要補血了。如果是腸胃問題像腹瀉或者是感冒發燒導致身上沒力氣的情況就要及時的治療。
  • 經常氣短乏力氣虛原因是
    很多胖女人都會有疲勞乏力的現象,動一動就感覺累,說話也是有氣無力的,你以為只是胖,其實這可能就是氣虛所致,以下10種食物可以助您補氣。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經常氣短乏力或是氣虛中醫認為,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
  • 渾身乏力吃什麼水果好
    渾身乏力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種情況,渾身乏力指的是全身上下沒有力氣,感到很疲勞,那麼請問渾身乏力什麼病的前兆?渾身乏力吃什麼水果好?渾身乏力怎麼回事?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 渾身乏力可能是這幾種疾病的前兆
    渾身乏力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種情況。渾身乏力指的是全身上下沒有力氣,感到很疲勞,那麼請問渾身乏力什麼病的前兆?渾身乏力吃什麼水果好?渾身乏力怎麼回事?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 渾身乏力是什麼病的前兆,渾身乏力有這些原因,對照一下
    很多人就是在這種壓力之下生活以至於身體出現了慢性疲勞性綜合症,這種病出現會導致患者渾身乏力,也會直接引起頸椎病,渾身乏力的原因有很多種。出現這樣的問題一定要警惕,渾身乏力是會引起一些慢性疾病的,會出現糖尿病,如果出現了渾身乏力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接受檢查,具體確診了解是什麼病因才能夠去具體的治療。
  • 中年女性常常感到疲倦,乏力,是怎麼回事?
    人生中,很多女性,過了50歲,就會有這樣的感覺,莫名地感到疲勞,乏力,做什麼事,都很吃力,受這種狀況的影響,會使她們經常覺得精力不夠,不由自主地納悶,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女性有如此強烈的疲勞感,乏力感?請您留意。
  • 經常呼吸氣短,說話低沉,四肢乏力還不想吃飯,看看是不是氣虛
    中醫之所以經常飽受詬病,就是因為有很多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由此可能會產生你說東、他說西,各持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的現象。尤其中醫裡邊的這個「氣」字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個,有元氣、精氣、腎氣、肺氣、營氣以及衛氣等等不一而足。
  • 總感覺渾身酸痛、乏力、沒精神,是咋回事?是不是病?醫生告訴你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經感到渾身酸痛、乏力、沒精神,每天就像沒睡醒一樣,特別是休息天時,那都不想去,只想躺在床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太累了嗎?還是生病了?下面醫生告訴你原因,只有找對原因才能對症患者,若只是盲目地緩解不適,是治標不治本。
  • 渾身乏力沒勁是怎麼回事?找準原因對症施策是關鍵
    老齡化問題使中老年人的健康問題進一步凸顯,最鮮明的例子是,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會被渾身乏力沒勁是怎麼回事之類的問題所困擾。而此類問題,也折射出我國老年人在保健意識方面存在的不足。從目前社會老齡化的情況來看,老年人活力不足,渾身乏力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古人云:「揚湯止沸,沸欲不止,去起火則止。」所以找出老年人渾身乏力沒勁是怎麼回事的背後原因,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 氣虛的症狀有哪些 三種方式調理氣虛效果好
    氣虛是中醫經常提到的一種身體疾病,氣虛的人有易出汗、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等現象,時間長久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器官的正常運轉。那麼氣虛的症狀有哪些?氣虛怎麼辦?氣虛吃什麼好?小編在下文中為大家一一分享,一起看一下吧。
  • 體檢正常,但總是疲倦、渾身乏力,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
    不知大家有沒有經常出現這樣感覺:白天工作或學習時,總是昏昏沉沉,精神狀態差;即便一整天都沒做什麼重活,卻感覺很累,腰酸背痛;有時候休息過後會有所緩解,但並沒能徹底緩解這個現象。精神負擔過大,就會感到非常的疲勞。情緒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如果人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狀態中,緊張焦慮甚至抑鬱,健康狀況還會下降。壓力大的話,建議及時調節不良情緒,保持好心態,可以通過寫日記或傾訴的方式來減壓。睡眠長期不足,身體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和修復,也會經常感到疲勞,沒有活力。
  • 女人氣虛吃什麼 女人氣虛有哪些症狀
    很多女性都有一些氣虛的毛病,女性身體本來就屬於陰,還每個月來要大姨媽。如果沒有好好的補身體的話,很容易造成氣虛。主要就是會表現出容易疲憊、心煩意亂、四肢無力、頭暈眼花,身體抵抗力不太好,很容易生病等現象。而且這些毛病還不是吃藥就能好的。要在平時的時候就注意調理。從生活習慣到飲食方面都要注重。那麼氣虛的人吃什麼好呢?本文為大家推薦了適合氣虛的人吃的食物,和食譜。
  • 糖尿病患者全身乏力,根源在於脾虛,中醫1個方子健脾補氣緩解
    1個方子健脾補氣緩解西醫觀點:4個原因,導致身體疲乏無力1、飲食不規律/吃太少對於很多糖尿病患者來說,在飲食方面是治療糖尿病患者的重要輔助手段,但是其實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飲食要點並不是越少越好,但是要選擇適量度,太少會讓人感覺渾身乏力
  • 整天起床呼吸短促、四肢乏力?說不定是氣虛,看看你是哪一種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種體驗。早晨起床的時候大口吸氣,跟爬了幾十樓一樣。起個床慢騰騰的,明明20幾歲,跟80歲的老大爺有的一拼。走動一會那種氣短乏力的情況又有所緩解。這一系列問題,或許是你的身體想告訴你,你氣虛了。氣虛病因氣虛說白了就是身體裡氣的運動不充分。除了先天不足外,後天失養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 氣虛的症狀有哪些 調理氣虛吃什麼好
    在生活中人都會有氣虛氣血不足的時候,氣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那麼,氣虛的症狀有哪些呢?如何去調理氣虛的現象呢?當身體氣虛的時候吃什麼食物好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
  • 為何總感覺疲勞乏力?你可能是氣虛了!
    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有些人冬天反覆感冒,有些人卻很少感冒;為什麼爬相同的樓梯,有些人氣喘籲籲,氣不夠用,有些人卻毫不費勁;為什麼有些人聲音洪亮,有些人卻聲音低怯。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體質差異,不同的遺傳背景和生活環境,造成了不同的體質。
  • 氣虛的人,起床後會有三種表現,不妨常喝兩種粥,或讓你中氣十足
    氣虛是我們中醫上提出的一種問題,是因為元氣不足從而引起的一系列的身體不適的症狀。氣虛分為很多種,比如腎氣不足引起的氣虛,脾胃差不能吸收和運化水谷引起的氣虛,還有肺氣虛、心氣虛等。而無論是哪種氣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出現抵抗力下降等現象,需要我們及時的調節。
  • 中醫說的「氣虛體質」有什麼表現?如何調理氣虛體質?
    平時講話聲音低弱,老是感到上氣不接下氣,氣不夠用,氣不夠用,容易出汗,只要體力勞動強度大就容易勞累,防禦能力下降所以容易感冒,發病後難以痊癒。這些症狀都是氣虛體質的表現。什麼是氣虛體質氣虛體質是指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氣的化生不足時,易出現氣虛表現,常表現為語聲低微,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白,氣短懶言,精神不振,體倦乏力,常自汗出,動則尤甚,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苔白,脈虛弱,因各種病因而發病,因心肺脾腎氣虛部位不同而並見不同的症狀,發病傾向:易患感冒、氣虛眩暈、內臟下垂
  • 出現舌齒痕可能是氣虛作怪,善用一個穴位,可有效緩解
    舌齒痕光聽名字,大家可能會想到它就是舌頭的周圍邊有像牙齒一樣的痕跡,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特別多的,是由於舌頭肥大受到壓迫所引起的。有些人早上照鏡子發現自己的舌頭有這種情況的時候,很多人並不會當一回事,只是單純的以為自己上火,想著吃一些下火藥或者是喝幾杯降火茶就可以了,其實是不能忽略的。舌頭有牙齒痕跡,也許並非上火引起的,很可能是身體氣虛的表現。